【摘要】隨著國際化水平越來越高,用人單位需要既熟練掌握行業技能又有較強外語水平的復合型專門人才,大學英語教學面臨嚴峻挑戰。本文在對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大學英語課和ESP教學融合的可行性研究基礎之上,擬提出適合該校藝術類高職學生的大學英語課“1+1”教學內容模式和“必修+選修”的課程設置,以期提高藝術類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關鍵詞】ESP;大學英語;藝術類;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馬麗娜(1987-),女,重慶市南岸人,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門用途英語。
【基金項目】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2019年度院級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藝術類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ESP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9WYZY07)。
一、藝術類學生大學英語課教學現狀分析
1.大學英語課現狀。傳統的大學英語課一直以來注重通用英語(EGP)的教學和對學生基礎的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課程結束之后能進行基本的外語文本閱讀和簡單的英文交流。但由于教學過于注重語言知識本身,容易導致教學方法和理念落后,課堂教學多以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不能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或成為埋頭記筆記的機械的知識“搬運工”,或成為長期玩手機或上課睡覺的低頭族,課堂效率大大降低。同時,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容易和中學教學內容重合,忽視了大學英語課注重能力培養的目的和職業院校英語教學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方針,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無法提升學習興趣。
2.藝術類學生英語學習現狀。本文所研究院校學生涉及音樂、戲劇影視、播音主持、舞蹈、藝術設計等藝術類專業,這部分學生英語水平雖有明顯差異,但基礎知識結構水平整體偏低,同時輕文化重專業,對英語語言知識學習普遍興趣不高,對傳統的英語教學內容和方法更是存在抵觸心理。然而,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思維較敏捷,信息獲取能力和求知欲較強,擅長言行表達和實踐,不少學生聽說能力較強,甚至個別學生能進行基本的日常英語交流。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有效結合藝術類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專業特色,豐富語言實踐,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二、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理念
關于專門用途英語的定義,得到普遍認可的是Hutchinson和Waters(1987)所給出的定義,他們認為專門用途英語仍然是一門英語課程,但教學更側重在語言技能運用上,又同學習者的專業背景和職業發展密切相關,以滿足英語學習者專業需要以及社會行業需求為教學目的。ESP的教學發展有五個階段,包括語域分析、語篇分析、目標情境分析、技能分析和學習策略分析 ? ? ? ? (向曉,2013),五階段層層深入,從強調語言分析到強調技能需求,但基礎仍然是語言共核。因此,ESP和通用英語(EGP)本質上都是語言課程,EGP是基礎,強調知識本身,ESP是外延和深入,強調語言在結合專業學科中的實際應用。所以,基于ESP教學理念,大學英語課除了滿足通用英語的教學外,更應該專注語言的運用和與學科相結合的語言技能的培養,而傳統的英語教學理念和方法已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求。作為語言學領域一門新興的語言學科,ESP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國內外語言學專家的重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也逐步向ESP方向過渡。同時,專門用途英語是為解決“教什么”“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出現的一門學科,ESP關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其教學體系完整,有相對獨立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和教學評價方式,一直以來以社會、行業、學習者個體需求為導向,著力培養社會職業發展所需的專門人才,這正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
三、藝術類學生大學英語課教學實踐探索
根據ESP以學生需求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趨勢,本文以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藝術類專業大學英語課實際教學為研究依托,在此基礎上進行以下五個方面的實踐總結。
1.教材及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教學元素,是教學理念和課程設計的外化形式,教師依托教材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教學任務,教材是否符合學生實際和專業需求成為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ESP教學理念下使用的教材應具備基礎語言知識和專業語言技能兩方面。筆者所選用的教材是體現高職大學英語教學職業性和實踐性的《新職業英語 ? ?(基礎篇)》,教材每單元圍繞不同的職場背景設置主題,包括企業、產品、服務、商務交往、貿易、交通等。雖然該教材綜合體現了一定的職業特點,但是其在內容設置上對藝術類學生的針對性不夠強,因此在教學中,以此教材為基礎,融入了與藝術類專業相關的教學內容。例如在“Products”主題單元,針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增加時裝設計要素(Fashion Element of Design)文本閱讀,引導學生掌握與色彩相關的詞匯,并能結合案例描述色彩搭配;針對表演專業學生,增加國外戲劇影視作品賞析等內容,學習專業詞匯,并引導學生對作品文本片段進行話語分析。通過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選擇,體現出藝術類專業特色,提升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
2.教學方法。傳統的英語教學法“翻譯閱讀法”極易導致課堂無活力,死氣沉沉,學生對英語毫無興趣和參與感。基于ESP教學理念,根據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學情特點,教學方法多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情境交際法、合作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任務教學法,并輔以必要的教師講授法。例如,進行聽說能力訓練時,采用任務交際法,設置情境模擬任務,提供和實際生活中相一致的真實語料資源,引導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過程中強調語言的流暢性和連貫性,不因為個別語言錯誤而導致交流的停滯;同時,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觀察了解整個交流過程,記錄問題,并在學生出現交流障礙的時候適時給予引導和鼓勵,最后作出點評分析。另一方面,針對舞蹈、藝術設計這樣注重肢體語言,交際目的較弱,注重專業詞匯和語篇表達教學的專業,多采用合作學習法和案例教學法。例如,在對專業詞匯進行教學時,可結合語言共核詞匯來引導學生認識掌握其專業化的意思,如“movement”的基本含義是移動、運動,而在舞蹈行業則指步子(身體的移動所呈現的動作)。亦可在詞匯教學的同時,提供一小段舞步教學案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說出案例中所涉及的舞步專業詞匯,鞏固所學專業詞匯。
3.EGP+ESP教學實踐。筆者所授大學英語課開設在大一上下兩學期,每周2學時,在目前學時有限的情況下,為了達到ESP教學同大學英語課融合的目的,教學內容采用“1+1”模式,即1節EGP教學,1節ESP教學。第一節課注重基礎語言知識的夯實和鞏固,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語言基礎設置有層次有梯度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任務,培養日常英語交流能力。第二節課融入ESP教學內容和實踐,結合專業特色,著重培養專業英語素養,使學生熟悉其專業行業對語言技能的實際需求,促進基礎語言在專業領域的實際應用,并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在一學年的扎實學習基礎上,嘗試采用“必修+選修”的課程設置,繼續為有專業語言學習需求的學生創設條件,在選修課中全面加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突出教學內容服務于藝術類專業領域和職場背景的特征。
4.教學評價方式。主要包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以及教師教學的評價。以往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中,40%的過程性評價部分往往流于形式,導致學生僅以應付期末考試為目標。在ESP教學理念下,我們更注重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有效結合超星學習通、U校園等線上教學平臺的使用情況開展學習評價,確保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評價內容和形式符合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主要涉及學生出勤、課前預習和線上學習完成度、課中表現、課堂參與情況以及課后作業完成質量。與此同時,注重對教師的教學情況和完成度進行跟蹤考查,采用隨機聽評課、學生評價、自我反思和組內研討等形式進行反思總結,對教學內容是否符合職業需求、教學方法是否貼近學生實際、教學效果是否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做深入研判并及時進行改進,確保教學有效性。
5.師資培養。鑒于ESP教學理念下的師資應該是語言知識、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三者兼備的,他們不需要成為專業教師,但是必須要懂得基本專業原則,對專業感興趣。因此,首先,組織大學英語課程組教師深入學習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經常性地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參與到專業課程的備課過程中,聽專業課,深入了解各專業對人才的輸出需求。其次,鼓勵老師參加關于ESP教學方面的專業培訓,從理論層面強化ESP教學理念,并邀請ESP教學領域相關專家對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跟進指導。同時鼓勵教師參與藝術類專業相關實踐活動,跨專業進修,到相關行業進行就業咨詢,充分了解行業需求,增強專業素養,彌補專業領域知識的不足。
四、反思
1.學時不足。現階段,英語學時不足成為ESP教學發展的一大困境,導致教學系統性連貫性不夠,實際教學過程中極易出現EGP教學和ESP教學無法兼顧,視聽說實訓難以開展的情況,加上藝術類專業學生對文化課的自主學習意識較差,容易淺嘗輒止。因此,必須進一步探索如何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有效進行大學英語EGP+ESP教學,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教學的優勢,拓展教學途徑。
2.師資ESP素養仍較薄弱。教學實踐體現出教師對ESP教學理念的理解不夠深入,對專業領域的認識不夠正確積極,加之院校對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培訓投入不足,導致教師在ESP教學上力不從心。教師是影響ESP教學最關鍵的一環,因此可以從校企兩方面對英語教師進行跨專業培訓,協助專門用途英語教師創新團隊建設和企業實踐,從根本上彌補他們在專業領域的空白,掌握準確的基本專業知識,培養專業興趣。
3.教材針對性不夠。目前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雖然體現了一定的職業性,但是單元主題針對性過寬過大,并不適合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必須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編創精而小、針對性強的校本教材或者模塊化活頁式教材,確保教材內容、案例選取、任務創設等與藝術類學生基礎和專業特點相一致,充分體現實踐性和職業需求,并利用超星學習通、U校園等在線學習平臺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 CUP, 1987.
[2]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外語界,2004(2): 22-28.
[3]郭劍晶.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4]符雪青,黃杏.大學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融合探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
[5]向曉.高職院校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與研究[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