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儒、佛、道三家融合的思想氛圍于元祐詩人詩歌創作中的呈現,是中國古代文學林苑里舉足輕重的一筆。雖然落腳點是以道、佛裨補儒學,但佛、道的加入讓“蘇黃”的詩歌從哲學基礎到語言形式增添了美學本位的審美性。在道家思想中,蘇軾受莊子影響頗深,其作品中的莊子痕跡俯拾即是,學術界研究已經很多。而我認為黃庭堅在詩歌創作中亦有向老莊取經,構建其詩歌的哲學體系。蘇軾更多是對老莊“自然”、“齊物”、“道技”等內容的因襲,黃庭堅則是集中于對老莊“靈臺虛室”的湛然澄明的“本心”觀的吸收,化之為其“內圣”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相比蘇軾對“忘”的執著,從某種角度看我以為黃庭堅才是真正做到了“游”。本篇論文從“心齋”角度,來淺述一二黃庭堅對“莊學”的吸收。
關鍵詞:虛空;心性;心齋;平等
儒學傳統在北宋嬗變為新儒學,新儒學以理學為代表,理學的核心是從宇宙本體論出發,探尋人之天性,最后反映在“心”上面,構成儒者的行為哲學。基于這一契機點,北宋時期的學術思想得以儒釋道通融,在文學領域成為詩歌詩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黃庭堅作為宋詩的集大成者,在創作中將三家合一的理念完美實踐,黃庭堅雖然反對齊物觀、但從他的詩歌中卻不難看出,對于莊子的“心齋”理論,有所援引。
一、黃庭堅對“心齋”的援引角度
“心齋”,語出《莊子·人間世》:①“回曰:‘敢問心齋?!倌嵩唬骸粢恢尽o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郭象注曰:“虛其心則至道集于懷也。”謂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而明大道。
這與佛教的“凡所有相皆乃虛妄”的空觀同妙。蘇軾正是空觀和“心齋”的追隨者。其詩曰“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雹谶@是以虛空之心觀照世間。又其詩《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得人皆苦炎字》之二:“苦熱誠知處處皆,何當危坐學心齋?!雹鄹瞧鞄悯r明地支持“心齋”,并以“忘坐”的修養方式達到空靜的境界。
而與蘇軾選擇“坐忘”與“虛空”不同,黃庭堅對心齋理論的踐行在于“治心”,從而照見“本心”,是符合老莊“靈臺虛室”的“湛然澄明”的“本心”?!肚f子·人間世》有“虛室生白”語,曰“: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釋德清注:“瞻”,觀照;“闋”,空;觀照那個空明之心?!疤撌疑住?,空明的心境生出光明;④虛室生白,即虛(靜)——白(光)。
二、黃庭堅的人格修養與“心齋”
《莊子·庚桑楚》曰“徹志之勃,解心之謀……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雹萸f子把心齋以后的心的作用比作鏡,有時又以水作喻。比作鏡如∶“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莊子·應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⑥比作水如:“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薄短斓馈发?/p>
黃庭堅對自己人格的追求恰恰是“明”。莊子中關于“以明”的解釋為:當是與非,可與不可產生沖突時,當以“不如用明靜之心去觀照待;唯有以虛靜之心去觀照?!保▌谒脊庾ⅲ?“莫若以本然之明照之”(王先謙注)⑧。這種以本然,明靜之心對待人事,也是黃庭堅觀照現實的追求。如其詩《贈別李次翁》曰:利欲熏心,隨人翕張。國好駿馬,盡為王良。不有德人,俗無津梁。德人天游,秋月寒江。映徹萬物,玲瓏八窗。于愛欲泥,如蓮生塘。處水超然,出泥而香??赘[穿穴,明冰其相。維乃根華,其本含光。大雅次翁,用心不忘。日問月學,旅人念鄉。能如斯蓮,汔可小康。在俗行李,密密堂堂。觀物慈哀,涖民愛莊。成功萬年,付之面墻。草衣石質,與世低昂。
在利欲熏心大環境依然可以保持自我的潔凈空明,就是想藕一樣,雖出于淤泥而肉是白的還有空心的,同蓮花和藕一樣的人才是德人,德人方可天游?!疤煊巍?,謂放任自然。出自《莊子·外物》:“胞有重閬,心有天游。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豀;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惫笞⒃唬骸坝?,不係也。”成玄英疏曰:“虛空,故自然之道游其中?!秉S庭堅追求一顆和光同塵的空明之心,以至天游。這和《齊物論》甚至《逍遙游》,雖道路不同但殊途同歸。
因為黃庭堅是以儒家的途徑做到了虛(靜)——明(光)中的明(光)的結果。黃庭堅認為,士大夫之所以有利欲之心,有憂患之念,就在于缺乏安身立命之本,而這安身立命之本不是外在的倫理信條,而是內在地不受污染的心?!傲洺墒械溃z儈以為師”他認為即使是儒家經典,也可能成為名利場中的商品,所以要讓“萬物無足以撓心”,便需要一顆湛然澄明的光明的本心。這是基于孔孟儒家的“誠”、“和”、“中”、“治心養氣”等根本思想。但筆者認為黃庭堅的儒家式的反求諸己,明心見性的內省修養卻最終也和莊子殊途同歸。
三、結語:
莊子哲學的基石是其道論,亦即宇宙論。莊子的道是對天地萬物運行變化的抽象概括,是自然規律的本體化。黃庭堅是以天理為本體的哲學體系,使道德倫理本體化,成為統馭一切的天理,人向天理復歸,溝通天人,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齊一”莊子境界。因為儒佛道三家都以反觀自心、體認天道為其共同特色。莊子認為逍遙游必須任人的本性,黃庭堅認為本心就是本性。通過克己正心修養出的堅定便不為外物所動,不被俗世所累,不被萬物所擾。黃寶華先生在《黃庭堅評傳》說黃庭堅將莊子的至人對應儒家的孔子顏回人物,試圖于莊子哲學和處世之道的改造。我想正是立足于抓住這種儒道在結果上殊途同歸的“和”以期改造路徑,妄圖達成徹底的融合吧。
“世人愛處但同流,一絲不掛似太俗”。一絲不掛即寸絲不掛,形容斬斷了跟世界任何的聯系。黃庭堅認為如果執著于斬斷與功利世界的任何聯系,把自己封閉起來,其實這還是執著的一種表現,對于不執著的執著也是一種執著。而真正的不執著是怎樣的?是游走于俗世當中,參與這個世界,享受著這個世界,但他同時又不執著于這個世界,這才叫做不俗。所以筆者大膽假設,蘇軾忘卻和淡然來獲得通達超脫并不是真解脫,黃庭堅用一份堅固對抗世間變化,從某種程度上看更接近任運逍遙,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
參考文獻:
[1]郭慶藩.莊子集釋[A].諸子集成[Z]本.上海:上海書店1986
[2]陳鼓應注:莊子今譯今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3]黃庭堅著,任淵、史容、史季溫注,劉尚榮校點.黃庭堅詩集注[M].中華書局,2003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5]蘇軾.蘇軾詩集合注[M].馮應榴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黃寶華.黃庭堅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注釋:
①陳鼓應注:莊子今譯今注[M].《莊子·內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9頁
②蘇軾. 蘇軾詩集合注[M].馮應榴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③蘇軾. 蘇軾詩集合注[M].馮應榴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④陳鼓應注:莊子今譯今注[M].《莊子·內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32頁
⑤陳鼓應注:莊子今譯今注[M].《莊子·雜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01頁
⑥陳鼓應注:莊子今譯今注[M].《莊子·內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07頁
⑦陳鼓應注:莊子今譯今注[M].《莊子·外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457-558頁
⑧陳鼓應注:莊子今譯今注[M].《莊子·內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61頁
作者簡介:王明月(1990—),女,四川成都人,碩士,學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