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萍果
一、溝通背景
1.個案信息:
倩倩,女,15歲,中度智力障礙。家里有5人:父母、比倩倩小7歲的妹妹和外公。倩倩表達能力不錯,動手能力也較強,情緒穩定,校女子籃球隊隊員,曾多次擔任本班班長。家離學校較遠,從一年級入學就開始住校,每周五下午回家。
倩倩媽媽由于懷孕生妹妹在家做了幾年家庭主婦,到倩倩七年級(妹妹上一年級)才重新找了份售貨員的工作。她性格急躁、易怒,因為倩倩是特殊小孩,總是對倩倩充滿抱怨,親子關系惡劣。倩倩爸爸,平時在媽媽對待倩倩態度上不是很滿意,輪到他輔導倩倩功課或者教倩倩家務時,更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外公文化程度低,對倩倩也是冷眼相加。
2.溝通的核心問題:
倩倩平時住校,周五中午或下午由家長接回家。一個周五上午外公提前到校接她,她不肯回家。我來到班級,倩倩正站在座位上往外張望,我問她是不是在看外公,她點了下頭,我讓她背上書包,我帶她去找外公,她有點遲疑。我告訴了她今天由外公接她回家原因,并幫她去拿書包,倩倩便跟我走出了教室。她見到外公,一言不發的跟著外公走了。后來我微信聯系倩倩媽媽問倩倩到家的情況,她開始數落和抱怨倩倩:“她一回家就跟大人鬧別扭,和妹妹搶玩具、打架,妹妹一玩她就搶。吃飯挑食,挑肥揀瘦,還不能讓人說,一說就大哭大鬧,就像個瘋子。作業不肯做,教她做她還不樂意,自己又不會......”對于倩倩媽媽的這些語言我早已經見怪不怪了,從六年前開始當倩倩的班主任,她媽媽常常一到周末就會給我一堆類似的語言列舉倩倩在家干的各種“壞事”,她甚至說倩倩是她上輩子的仇人,現在來報仇。我每次都得深呼吸緩緩情緒才能回復她。
倩倩在家里得不到溫暖,不愿意回家,一回到家和家人的沖突也并不是倩倩一人造成的,她清楚的看到和感受到父母外公對待自己和妹妹的區別,她是特殊兒童,但是她的情感并不是完全缺失,她對感情的理解可能沒有常人那么細膩或深刻,但她能感受到自己是否被愛。幾年來的“親子情感構建”溝通還在繼續。
二、溝通過程
剛做倩倩班主任前兩年,遇到倩倩媽媽抱怨倩倩時,我跟她講道理,讓她站在倩倩的角度思考問題,希望她能給倩倩創造一個安全有愛的家庭氛圍,倩倩感受到家人的愛才不會故意找茬。可惜倩倩媽媽的抱怨未減少,反而變本加厲。我成了她的情緒的出口,一到周末我放假了,但是她“上班”了,把和倩倩的沖突一股腦倒給我。她反反復復的抱怨,我重重復復的勸說,這個階段大概持續了兩年。
倩倩媽媽的信息言語很犀利,對女兒毫無喜愛之情,全是指責和咒罵。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勸說講道理,因為說了很長時間一直沒有效果。我開始講她在學校的表現:倩倩當選班長了,倩倩被選為校籃球隊員了,倩倩昨天受到了家政課老師的表揚,倩倩幫助同學系鞋帶......她有點醋意的說:她在你們面前裝得那么好,一回到家就氣我。我說:誰讓我們都喜歡她呢?我不確定她聽到這類似的話心里有什么感受。如果可以激起她想贏得孩子的心情緒,那就不枉我的用心了。但是結果并不是像我期待的那樣,她還是常常在周末投訴倩倩各種惡狀。
有一次我收到信息是這樣寫的“我和倩倩爸爸都受不了了,不管跟她說什么她都不聽,還對我們大喊大叫,她爸現在要掐死她。”我隔著屏幕都能看到他們的戰場,趕緊一通電話打過去,電話響了好幾聲才接通,我深吸了一口氣問道:“發生了什么事,先別著急,慢慢講給我聽。”倩倩媽媽有些激動,語言內容大致和以前的投訴差不多,我讓倩倩聽電話,接了電話卻一言不發,我跟她簡短說了幾句“爸爸媽媽現在氣頭上,你先別頂嘴,聽他們說就好,如果把他們惹生氣了,你會挨打挨罵老師沒辦法幫到你。”
事情的轉機是倩倩代表學校去中山參加比賽,獲得短跑100米亞軍,我們把倩倩獲獎的照片和獎牌發到班級群,其他家長紛紛表示祝賀,對倩倩媽媽表達了羨慕之意。倩倩媽媽對大家說:“你們要是看到她在家里的表現就不會羨慕了。”家長們安慰說孩子是不完美的,都會在家里鬧情緒。之后每次我們在班級群表揚某個學生,倩倩媽媽都會發好多贊美的言辭。有一次她又發微信投訴倩倩,我回復“希望你能像夸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夸夸倩倩,多看到她的優點。”
不知道是這次簡單的一句話觸動到了她,還是量變達到了質變,她有一段時間周末沒有給我發信息了。她偶爾周五會請假來接倩倩回家,但是倩倩一見到她臉上的笑容會突然消失。后來倩倩再一次代表學校參加運動會,并獲得了一金一銀的好成績。倩倩媽媽很開心,在班級群里說為了感謝老師、同學、家長對倩倩的幫助鼓勵。周一倩倩來校時穿了一件新衣服和一雙新鞋,我問倩倩誰買給她的,她說是媽媽,我表示很羨慕,并說媽媽還真愛你,她臉紅了紅微微笑了。
三、反思
1.堅持溝通才能守得云開見月明
關于這個案例“親子關系重構”我花了整整六年時間,過程很不容易,不斷轉換溝通的方式和溝通策略才有了效果。
班主任每天要處理的瑣碎事情很多,負面情緒是必然會存在。當我們收到家長源源不斷的投訴信息時,可以稍微緩一緩再回復也沒有關系。但是不能因為自己的情緒或者別的原因直接關閉溝通渠道,沒有了良好的溝通,受害者可能不止是孩子,也有可能是我們自己。得不到良好溝通時,家長也會對老師有負面情緒,也許不再信任老師,或者出現故意不配合老師的行為,往更深層思考,還可能會影響對學生的教育,或者導致親子關系完全破裂,甚至將孩子的處境陷入可怕的境地。想到倩倩媽媽說要和她爸爸一起掐死倩倩,我根本不敢去想后果。
2.建議與贊美并用
特殊兒童家長所面臨的心理壓力是我無法切身感同身受的,有的家長也許心理強大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有的家長也許經濟條件很好,不用工作可以全心全意照顧孩子;而很多家長既要面臨心里壓力也要面對生活的艱難,無法發自內心去愛孩子,會有抱怨、指責、不當行為。作為班主任得耐心與他們溝通,小心的呵護他們的自尊心,溝通用詞一定要斟酌。當家長出現你期待的行為時要及時贊同和贊美,因為他們在生活中得到的贊美的機會也許不多。一句“我挺佩服你”讓倩倩媽媽更努力去做親子溝通,更有耐心的教育孩子,更自信的堅持。我后悔這句贊美說的太晚了,如果我早點抓住時機說,會不會不用熬到六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