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志
【摘要】課標在歷史教學中地位突出,是教材編寫、試題命制、學科教學的依據,教師要重視課標,對課標的精神和內容做到理解到位,做好課標分解,提升駕馭資源,統(tǒng)整課程資源的能力。
【關鍵詞】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課標分解;課程資源
2020年9月15日,筆者在廣州奧林匹克中學調研,一共聽了三節(jié)課。在聽課的過程中,感受到教師面臨的困難。首先,一節(jié)課容量很大,能夠“講完”已屬不易,討論、活動、思考缺乏時間,如果要取舍,又很難選擇,只好按照教材“地毯式”落實,還必須補充很多史料;其次,教材由幾塊知識點組成,看似沒有什么聯系,很容易讓知識點“無組織無紀律”,主線不清晰、主題不突出,找不到一節(jié)課的“魂”。
關于本課內容,《課程標準》規(guī)定如下:以法蘭克王國為例,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知道基督教的傳播,了解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人教版教材依據課標,如此安排內容:
引言提了兩個問題:法蘭克王國是怎么建立的?封君和封臣是一種什么關系?
教材內容子目:基督教的興起;法蘭克王國;封君與封臣;查理曼帝國。
知識拓展:查理曼與“加洛林文藝復興”。
教材體現的是教材編寫者對課標的理解和呈現方式,教材的思路是按照時間順序,對史事進行了編排:“基督教的興起”從1世紀講到4世紀末;“法蘭克王國”從4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講到5世紀建立法蘭克王國;“封君與封臣”從8世紀講到11世紀;查理曼帝國從8世紀講到9世紀。教材基本上體現了課標要求的內容,講了基督教的傳播及作用,也講了“新的文明”如何產生并發(fā)展(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帝國、三國的形成)。筆者認為,教材僅是按照時間“畫龍”,把史事講清楚了,而完成課標的“點睛”任務則需要教師來完成,需要教師做好課標分解,統(tǒng)整課程資源,下面提供幾點建議供同行參考。
一、提煉學習主題,圍繞主題建立系統(tǒng)認知
歷史的演進和發(fā)展自有其邏輯,“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前后是有聯系的。教材把四個部分的內容編排在一起,這幾個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如何?教材沒有明說,如果直接按照教材學習,學習內容就容易變成相互割裂的知識點的累積,而不是有機的整體,也無法引導學生建立系統(tǒng)的認知,不利于學生提取所學知識解決新情境問題。因此,需要教師加強教材的文本解讀。這個解讀體現了教師本人對歷史的解釋,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也涉及到對教材內容的加工和取舍,這種解釋必然是“帶著鐐銬跳舞”,必須圍繞課標。以本課為例,按照課標,這節(jié)課的核心是“新的文明”(亦即中世紀、封建社會時期)的產生和發(fā)展。關于學習的深度,課標用了“初步理解”一詞,因為后面還安排了其它內容,如。“西歐莊園”(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基礎)、“中世紀城市和大學”。關于學習的范圍,課標提出“以法蘭克王國為例”。基于此,對本課內容編排示例如下:奴隸社會的衰落(羅馬帝國的廢墟)——封建社會的誕生(法蘭克王國的建立、基督教的發(fā)展)——封建社會的發(fā)展(8世紀的分封改革、9世紀查理曼帝國)。這樣思路就非常清晰了。
二、問題引導思考,促進對教材內容的深度理解
教材平鋪直敘,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捕捉教材上的思考點,引導學生思考。如,如何理解“羅馬帝國的廢墟”?“新的文明”有何特點?“中世紀”的概念如何理解?基督教起到了什么作用?為什么基督教誕生之初受到羅馬帝國的破壞,后來卻被確定為國教,又在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帝國不斷發(fā)展?教會為什么支持克洛維?8世紀的分封形式改革相較于克洛維的方式有何優(yōu)勢,又有何隱患?查理曼統(tǒng)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為何被稱為“帝國”?要適度減少單純記憶類的問題,多一些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與教學重難點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度理解概念和邏輯聯系的問題、引導學生調動所學內容解決新情境任務的問題。當然,一節(jié)課不可能什么問題都解決,需要結合自己的教學主題和學習目標進行選取,不問問題的另外一個極端就是“滿堂問”。
三、緊扣課標精神,安排練習和學習任務
變成中考科目對歷史教學有什么影響?毫無疑問,中考對教學既有限制功能,也有指引作用。中考命題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三點:首先是由考綱指導轉變?yōu)檎n標指導。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依據課標教學,依據課標精心選題、安排學習任務。其次是引導教學,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即重點考查核心價值、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什么是必備知識?必備,即基礎,也就是說,學生要掌握基本概念和主體認知結構,上課不需要面面俱到,讓學生被零碎而繁瑣的記憶類知識淹沒,占用了所有的時間。第三是服務選才,設置多元化情境。具體而言即在考查形式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設新情境,運用新材料,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陌生問題。能力要通過訓練提升,所以,要減少教師的講,增加學生的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動起來,從單純的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此外,在課堂上還可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其它材料、識別和運用圖表、提取和概括歷史信息、運用史料分析歷史問題來提升學生的能力。可見,教師要依據課標,整合好試題資源、教材資源、拓展資源。
總之,課標在歷史教學中地位突出,是教材編寫、試題命制、學科教學的依據,要重視課標,對課標的精神和內容理解到位,提升駕馭資源、統(tǒng)整資源的能力。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