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柱康
【摘要】在初中歷史學習中,“論從背出”的答題現象層出不窮,該現象不僅導致學生在歷史考試中頻繁失分,而且抹殺了歷史學科的客觀性原則,不利于學生形成科學史觀。對此,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和問卷、走訪調查,試析造成“論從背出”現象泛濫的主客觀成因,并制訂出可行的對策。
【關鍵詞】論從背出;論從史出;史料;初中歷史
“論從史出”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是中學歷史教學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它的定義是:“即實事求是,依據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實際得出相應的結論。”然而,在初中歷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但逐漸拋棄“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而且日漸形成“論從背出”的錯誤答題方式,并且該現象呈泛濫的趨勢。對于“論從背出”的定義,筆者的解釋是:“罔顧史料,僅憑對歷史知識點的機械背誦,從而得出不科學的結論。”
為了了解造成初中歷史“論從背出”現象頻繁的原因,并從中制定可行的對策,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主要在佛山市順德區倫教匯賢實驗學校、佛山市順德區倫教翁祐中學兩所學校進行,對兩所學校初一至初三年級隨機抽取數個班級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問卷回收388份,回收率為97%,其中有效問卷384份,有效率96%。
一、初中歷史“論從背出”現象泛濫的原因
(一)學生分析和歸納史料的能力普遍較弱
“論從史出”的學科特性決定了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林林總總的史料,并要對史料進行分析從而獲取正確的歷史結論。在問卷第7題“在歷史考試中,導致你失分最嚴重的是以下哪個因素?”中,38%的學生表示“看不懂歷史材料”,36%的學生表示“能看懂歷史材料但依然做錯”。由此可見,無法正確分析和歸納史料是導致學生在歷史考試中失分的重要原因。
筆者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對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如,筆者曾組織所教班級的學生做《領跑中考·歷史》的一道主觀題:“材料二:鄭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依存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財富。問題(2):根據材料二,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特點并分析其積極影響。”總的來說,這道主觀題并不難,但依然有很多學生拿不到滿分,主要失分在“特點”這個問題上。通過個別訪談,筆者得出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很多學生無法正確概括材料,沒有劃出“公平交易”這個關鍵詞,甚至部分學生根本就沒有細讀材料,他們認為該材料與鄭和有關,就理所當然地聯系所學知識,寫下“特點:宣揚國威”這個答案。第二,部分學生找錯關鍵句,把材料二前半句“鄭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當作關鍵句,根據他們認為的關鍵句的意思,即如平時所背的一樣,于是寫下“特點:宣揚國威”。在問卷第2題“在做歷史主觀題時,碰到難以理解的歷史材料時,你會如何作答?”中,52%的學生表示“根據材料的關鍵詞,把平時背誦下來的相關知識默上去”。由此可見,分析和歸納史料的能力普遍較弱導致了學生無法“論從史出”。既然“論從史出”失效,那就只能聯系所學知識把平時所背的知識點寫下來。可見,“論從背出”也是學生的無奈之舉。
(二)初中歷史教師普遍存在“重背輕史”的教學現象
“‘史作為歷史材料,是反映歷史本體的內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觀性。”“離開了這些基本的歷史材料,歷史理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歷史理論教學也只能是空談。”
根據問卷第5題,“在上新課時,歷史教師的教學更側重于哪里?(可多選)”中,“強調時空觀念”和“落實知識點的背誦”這兩個選項分別占有43%和46%的比例,“解讀歷史事件”卻只有40%的比例。由此可見,解讀歷史事件在新課的講述中不算普遍,相當一部分的歷史教師仍然比較注重對知識點的背誦記憶。筆者在日常的聽課中,也深感“重背輕史”的教學現象橫行于歷史課堂。例如,2016年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中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的“商鞅變法”子目中,學生本來就對“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廢除井田制”“統一度量衡”“改革戶籍制度”等歷史事件感到陌生、難以理解。此時,授課教師理應創設歷史情境、引入更多的史料來解讀這些歷史事件,分析商鞅實行這些新措施的作用,從而得出結論:“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然而,部分教師對“商鞅變法”的措施只是進行輕描淡寫式的口頭解釋,甚至是不解釋,僅僅要求學生牢記這些措施名稱并且背誦商鞅變法的影響即可。從中可以看出,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部分歷史教師或許為了避開搜集史料的麻煩,或許為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已經逐漸淡化對歷史事件的分析和講解,相反,更多地強調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背誦。這種教學現象與“論從史出”的學習方式背道而馳。須知道,歷史結論只有在特定的歷史事實中才能成立,教師沒有指導學生研讀、分析史料,學生完全不理解歷史事件,試問如何從史料中得出歷史結論?僅要求背誦歷史知識點而對歷史事實不求甚解,這就等于把學生推向“論從背出”的深淵。
(三)“背誦即王道”的觀念在學生頭腦中根深蒂固
在問卷第3題“你覺得背誦大量歷史知識點與在歷史考試中拿高分有沒有必然聯系?”中,高達90%的學生認為“背誦是必須的,但不一定能拿高分”。其實,學生這種想法是非常正確的。眾所周知,所有的歷史認知和史料分析都是建立在背誦記憶的基礎之上。在問卷第6題“你認為怎樣做才能提高歷史成績?(可多選)”中,高達88%的學生選擇“背誦知識點”,而“刷題”和“多閱讀課外資料,增長見聞”兩個選項只占40%和22%的比例。在問卷第1題“除了學校下發的歷史資料,你有沒有再買歷史練習冊進行額外的強化訓練?”中,95%的學生表示沒有再買的。由此可見,在學生的內心,背誦知識點遠比強化訓練、閱讀課外史料重要得多,這種錯誤的觀點導致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輕理解重背誦,這是造成“論從背出”現象泛濫的現實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