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陳淼
摘 要:在小學教育中,德育占據著重要地位。當前,小學教育日益重視德育教學。傳統的小學德育教育片面重視加強學生的道德認識,相對忽視對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引導,呈現出較強的局限性。對此,小學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有必要依托網絡環境,采取有效策略,實現高效良好的德育教學。本文淺析了網絡環境為小學德育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探究了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教育策略,以期為小學德育教育提供借鑒。
關鍵詞:網絡環境 小學 德育教育
1 前言
網絡環境會對小學德育教育產生諸多方面的影響。在網絡環境下,小學教師開展德育工作,有必要轉變德育思路和教學方式,加強德育教育與網絡環境的良好融合,實現對德育教育具體方式的優化改進,增強德育教育成效。小學教師要準確把握網絡環境為德育教育帶來的機遇,并積極應對各項挑戰,優化調整德育教育的工作體系,并立足于實踐,積極探究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2 網絡環境為小學德育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2.1 網絡環境為小學德育教育帶來的機遇
網絡環境憑借其技術優勢,拓展了小學德育教育的具體途徑,能有效激發小學生學習德育課程的興趣,并拓寬小學生的視野,豐富小學生的知識儲備,能為德育教育的良好開展提供生動直觀的鮮活資料。教師依托網絡平臺,能充分利用動畫、視頻等多種形式開展生動直觀的德育教育,能增強學生的視聽體驗[1]。
2.2 網絡環境為小學德育教育帶來的挑戰
網絡上充斥著海量駁雜的信息,極易影響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小學生對駁雜的網絡信息缺乏良好的辨識甄別能力,極易迷失自我和陷入虛擬世界不可自拔。網絡游戲對小學生極具誘惑和吸引力,小學生缺乏良好的自制力,極易沉迷網絡游戲,浪費大量學習時間。小學生過長時間接觸網絡,會影響精力,導致萎靡不振。另外,網絡上流行的各類不正確的價值觀念,會對小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利于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成效[2]。
3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教育策略
3.1 依托網絡資源開展德育教育
在網絡環境下,小學教師要充分依托網絡資源開展德育教育,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具備的技術優勢,實現對德育教育具體方式的創新。小學教師要開展信息化德育教育,在班級內創建德育教育信息化平臺,對學生開展線上的德育教育活動,促進德育教育突破時空限制。小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微信群聊的功能,組織班級學生以德育教育為主題構建微信交流群,實時開展群聊,促進學生對德育教育內容的討論交流和深入理解,并在此過程中,觀察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進行正確引導。另外,小學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對德育教育內容進行充實。小學教師要從海量網絡資源中,檢索出適用于德育教育的咨詢內容。在開展德育教育的實踐過程中,融入新聞事例、靈活運用超級話題、微博熱搜等網絡流行的內容元素,增強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和現實感,激發學生對德育教育內容的學習興趣。教師可鼓勵學生針對最新的新聞動態,從道德法律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潛移默化中鍛煉學生的道德法律思維方式,增強學生的道德情感和法律觀念[3]。
3.2 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
在網絡環境下,小學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并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督促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強道德自律。小學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基于道德自律,自覺控制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行,做到依法上網和文明上網。小學教師要加強校園網絡管理,向學生講授相關網絡法規,并為學生創設綠色健康的校園網絡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網絡道德素養。
3.3 加強對學生的網絡運用正面引導
在網絡環境下,小學教師不僅要注重引導小學生對網絡發展動態進行把握,并靈活運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娛樂,還要加強對學生的網絡運用正面引導,為學生提供綠色健康,且有價值的學習網站和資源,幫助學生正確運用網絡資源。小學教師要加強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避免其沉溺于網絡游戲。小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網絡信息進行辨別篩選,增強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鼓勵小學生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腐蝕侵害,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例如,筆者組織學生開展網絡誠信教育,引導學生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誠信上網,不傳謠,不信謠。同時,筆者為學生制定了綠色上網和文明上網的守則,要求學生自覺遵循。學生在誠信上網、綠色上網和文明上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觀念。
4 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環境不僅為小學德育教育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基于網絡環境,小學教師要通過依托網絡資源開展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加強對學生的網絡運用正面引導等策略開展高效良好的德育教育,有效增強德育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彬,胡婷婷.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教育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19(12):141-142.
[2] 王翠.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教育工作開展[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9(04):59.
[3] 秦勇.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教育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4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