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燦

【摘要】勞動課程是勞動教育的載體,是勞動教育的平臺,是勞動教育的關鍵。我們一直在思考:根據勞動教育的精髓,開發什么樣的課程,才能讓學生樹立良好的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勞動核心素養?近年,我校圍繞勞動課程的趣味性、實踐性、靈活性開發勞動教育課程,形成了一系列從校內到校外的勞動教育課程,搭建有效的教育平臺,認真落實了勞動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關鍵詞】小學;勞動課程;趣味性;實踐性;靈活性
目前,人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方式、價值觀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青少年兒童在社會、家長、教師的呵護下越來越幸福,覺得一切都來得很自然甚至理所應當。他們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而且這樣的情形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成為當前教育的熱題。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
一、開發勞動課程要有趣味性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勞動的認識,對勞動的情感,如果只是通過教師空洞的說教,學生是沒有興趣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的。但如果我們的勞動課程,學生是感興趣的,教育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1.從“吃”入手
雖然現在物質豐富,但青少年對“吃”還是非常感興趣的,特別是當自己的勞動成果被人家肯定時,產生的體驗是積極的。可見,其教育效果是非常有效的。如,每學期的一次“大食會”。學校反對大吃大喝,鋪張浪費,不主張開“大食會”。但每學期結束后,為了慶祝取得好成績,部分學生與家長的興趣還是蠻高的。于是,我們把以開展“大食會”為契機,要求每位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做一至兩個家庭菜式,帶回校比一比、評一評,不允許帶零食回校。家庭菜式必須是學生自己做的。對此,家長與學生都很有興趣。一次次烹飪比賽在家長的帶領導下,開展得很好。學生參與了勞動實踐,且在這個過程中受到了教育。又如,我校的社團活動,總有一些社團人數不足,但烹飪社團“一位難求”,有得玩、有得吃,還可以學到烹飪的知識,學生都樂于參與。因此,勞動教育就就很容易開展了。學生的勞動態度、勞動習慣都在無形中培養起來了。
2.從“玩”入手
玩是青少年兒童的天性。我們可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進行勞動實踐活動。因此,我們開發的勞動社團課程時,特意開發了一個科技社團,就讓學生去玩。科技的力量很神奇,吸引了很多學生參與。通過一次一次參與科技制作,以前不愛動手的學生,現在都能動手了,且愛動手了;學生也越來越聰明了,勞動的態度轉變了,勞動的意志更強了。
3.從“美”入手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件精致的葵藝作品,一幅美麗的手工制作,都會激發學生參與勞動學習、參與勞動實踐的欲望。我校通過開發葵藝社團課程、手工社團課程,吸引了不少學生參與。
一次巡堂,剛到葵藝社團,一個小女生捧著一只用葵葉做的蝴蝶給筆者看,這只蝴蝶活靈活現,很生動。筆者問她:“是你做的?”“當然是我做的。”輔導的教師點了點頭,說:“她用了一節課來做,很專心!”為此,筆者立刻表揚了她,鼓勵她做什么事情都要像做葵藝一樣專注。像她那樣在勞動課中,勞動品質得到提升的還有很多,我們的勞動課程是有效的,活動是有意義的。
因美而產生興趣,因興趣而參加勞動,因參加勞動而受益,培養了良好的勞動品質。
二、開發勞動課程要有實踐性
勞動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實踐性強,勞動課程的實踐性是勞動教育的靈魂,通過勞動實踐體驗,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我們設置的勞動課程必須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多一些流汗體驗和體力參與,多一些“野蠻其體魂”式的內容設置,多一些“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式的意志鍛煉。因此,我校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學校的實際情況來設置課程,并形成序列化。我們設置了以下課程:班級勞動實踐課程、校園勞動實踐課程、家庭勞動實踐課程、社團勞動實踐課程,形成“四位一體”。
1.班級勞動實踐課程
我校班級每天都進行“三小掃”,早午晚打掃,使環境保持干凈、整潔。班主作通過輪值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勞動的實踐體驗。在這個過程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品質,促進勞動素養養成。
2.校園勞動實踐課程
我校將校園劃分若干個清潔區域,每班都有清潔區域,為我們進行勞動教育提供了一個實踐的平臺。在值日勞動的過程中,不僅能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勞動的意義,感受到校園“一草一木皆需愛護”的責任和擔當,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此外,我校還計劃在陽臺、一些綠化地開辟了一些小農場,分到各班管理,通過開辟勞動實踐的場地,提供了實踐的平臺,促進勞動教育得到落實,實踐性彰顯。
3.家庭勞動實踐課程
家庭是每個學生的重要勞動教育基地,但很多父母都未認識到位,一切為子女代勞,造成子女嬌生慣養,不會勞動、不愛勞動。要開發家庭勞動實踐課程,必須要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同時,通過布置節假日勞動、微信群交流、微信朋友圈分享等的推動,得到了越來越多家長的認同,家庭真正成為每個學生的重要勞動教育基地。
家庭勞動實踐內容以學生能完成個人自理的勞動(如,洗澡、洗鞋、整理床上用品、疊衣服等)、分擔家里的家務等為主。家庭勞動實踐深化了學校勞動教育,培養了學生勞動的情感,提升學生的勞動素質。
4.社團勞動實踐課程
勞動課程的實踐性是勞動教育的靈魂。要實踐就要有實踐的時間,就要有實踐的平臺。因此,我校利用每周社團活動時間,開設了8個以勞動實踐教育為主的社團。如,利用當地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其中,柑普茶社團、葵藝社團課程的活動最有特色,已具備較好的教育效果,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好評。到我校參加、指導的領導、教師也對此充分肯定。
讓學生學習葵藝、中柑普茶、陳皮制作,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通過勞動學習、傳承傳統文化,讓學生充分認識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接近古人的“本心”,聆聽先人的教誨。學生在掌握葵藝、陳皮、柑普茶的技藝的同時,也體會到老一輩新會人刻苦鉆研的精神,從中得到感悟、啟迪。
三、開發勞動課程注重靈活性
勞動課程的開發要“活”,要因地制宜,要有靈活性,也要有針對性。我們結合時間、節日、地方、學校實際、人員特長等,開發勞動教育課程,隨手拈來,方便容易,行之有效。
1.結合本土文化,針對性設置課程
家鄉新會,人杰地靈,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勤勞智慧的新會人孕育獨特的葵鄉文化。新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繁多,有新會葵藝(國家級)、白沙茅龍筆制作技藝(國家級)、蔡李佛拳(國家級)、新會陳皮 (省級)、新會古典家具制作技藝(省級),等等,耳熟能詳、隨處可見,資源豐富。葵鄉文化,不但當地人引以為榮,而且外來務工人員也嘖嘖稱贊。作為新會人,有責任、有義務將葵鄉文化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因此,我們在勞動課程的設置上就更有針對性了。
2008年,我校先后成立了柑普茶社團、葵藝社團,讓學生學習葵藝、陳皮制作、柑普制作、葵樹柑樹的種植,等等。學生們十分喜歡,家長也很支持。社團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勞動創造美,勞動創造價值,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這兩個項目,已成為我校特色勞動教育的品牌。
2.結合各種節日,靈活地設置課程
每逢節日,熱熱鬧鬧,開開心心,節日怎樣過得更有意義?傳統節日是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精髓。我們以此為契機,以此為載體,有針對性地設置勞動課程,通過勞動活動,學生快樂地參與其中,進一步享受節日的快樂,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以下是我校根據節日開發設置的勞動課程:
通過多種節日勞動競賽活動,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勞動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
3.結合校園文化,針對性展示推動
2018年,我校開展了社團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炫麗的舞臺。現在,每周五下午最后兩節課為社團活動時間。社團活動成為我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個學期,我們都進行社團活動展示,同時也針對性地為勞動教育提供展示平臺,推動勞動教育的開展。柑普茶社團、葵藝社團、科技社團、手工社團在展示活動中大放光彩,得到與會領導、家長的贊揚。他們一致認為我校的勞動教育有特色,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得到很好的鍛煉,培養了學生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習慣。
此外,每年的畢業典禮,我校設計一個在柑普茶上簽名、存放、留念的環節。今后,學生在品茶時,就會想到母校,想到自己在母校柑普茶制作勞動的情境,回憶勞動的艱辛,感受勞動的精神;典禮上,還要求學生若干年后回到母校,尋找自己的柑普茶,尋找勞動的精神。這樣的勞動教育再次激發學生愛勞動、愛校的感情。
我們因地制宜,從校內到校外開發與設置了勞動課程,并對開展勞動教育有整體實施方案,積極推進勞動課程教學實踐化、校內勞動常態化、家庭勞動經常化、社會勞動實踐多樣化,勞動教育管理機制健全、勞動課程相對完善、勞動實踐資源相對豐富。勞動教育活動在校園里遍地開花,師生參與率達100%。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