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駒 黃冰冰
【摘要】分別從收入、成本角度分析現有利潤率指標的局限性, 進一步基于收入費用配比、服務主導邏輯與全要素成本理論提出克服現有利潤率指標缺陷的新指標——利潤貢獻率, 即以利潤貢獻率作為反映企業基本經營業務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的新指標。 研究表明: 利潤貢獻率指標符合收入費用配比、服務主導邏輯與全要素成本的邏輯與理念,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現有利潤率指標的缺陷、反映企業的基本經營績效; 利潤貢獻率是利潤貢獻與營業凈收入的比值, 體現了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價值增值率。 利潤貢獻率不僅是對傳統毛利率等利潤率指標本身存在局限的改進和完善, 能更為客觀、準確地反映企業基本經營業務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 而且對提高管理者和投資者的決策質量與管理層經營效率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利潤貢獻率;毛利率;營業利潤率;核心利潤率;盈利能力;經營績效
【中圖分類號】 F230?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1)15-0027-5
一、問題的提出
在現有諸多財務會計的利潤率指標中, 從決策和管理的視角來看, 最為常見且與管理績效聯系最為緊密的是毛利率、營業利潤率、核心利潤率等指標。 如果從管理會計視角重新審視毛利率、營業利潤率和核心利潤率等指標, 這些指標是否能夠反映企業基本經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如果答案為否, 那么要反映企業基本經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需構建一個什么樣的指標?為此, 本文基于會計的收入與費用配比思想以及管理會計權利和責任對等的視角, 重新審視和分析毛利率、營業利潤率及核心利潤率等指標, 發現這些指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 將運輸費用計入營業成本或銷售費用, 對毛利率有著重大影響; 有些企業發生了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投資收益, 而有些企業則沒有發生, 會對營業利潤率產生重大影響; 有些企業生產銷售的是消費稅的應稅產品, 需要繳納消費稅, 而有些企業生產銷售的不是消費稅的應稅產品, 則不需要繳納消費稅。 這些情況對毛利率、營業利潤率及核心利潤率等指標造成了很大影響, 導致這些指標在企業間缺乏可比性。
為此, 本文基于毛利率、營業利潤率、核心利潤率等指標存在的局限, 參照馬元駒、林志軍[1] 在利潤貢獻損益計算模式中提出的利潤貢獻指標, 構建能夠較為準確反映企業基本經營業務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的新指標——利潤貢獻率。 利潤貢獻率的提出, 是為了解決毛利率、營業利潤率、核心利潤率等指標難以直接反映企業基本經營業務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的困境, 以及不同企業不同行業承擔不同的稅金及附加造成毛利率、營業利潤率以及核心利潤率等指標不可比的問題。
二、現有利潤率指標及其局限性
(一)毛利率及其局限性
諸多學者對毛利率的概念進行了界定, 可大致將其分為三類: 一是商業企業的毛利率, 即商品銷售收入與商品進價的差額占商品純銷售額的比率[2,3] ; 二是工業企業的毛利率, 即銷售收入與銷售成本的差額占銷售額的比率[4] ; 三是一般意義上的毛利率, 即營業收入與營業成本的差額(毛利)占營業收入的比率。 也有學者對毛利率進行了修訂, 如王秀麗、張新民[5] 在毛利率計算公式的分子(毛利)里面剔除了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用公式表示為: 毛利率=主營業務利潤率=(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主營業務收入。 作為反映企業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的重要指標之一, 毛利率的穩定性和可比性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雖然毛利率對企業和投資者來說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仍有學者指出了毛利率指標存在的固有缺陷。 陳志偉、姜四軍[6] 研究指出, 由于巨額運輸費用計入的口徑不同, 導致金風科技(將巨額運輸費用計入銷售費用)和華銳風電(將巨額運輸費用計入營業成本)的毛利率缺乏可比性。 金國英[7] 通過天工國際(00826)的案例研究發現, 將存貨囤積帶來的大量資金成本計入財務費用, 導致當期毛利率被高估了4%。 于波成[8] 結合多個實際案例深入分析了毛利率指標在實務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指出是利潤表費用功能法的列報方式導致毛利率指標喪失了可比性, 例如重慶路橋(600106)過高的財務費用、舒泰神(300204)過高的銷售費用以及恒生電子(600570)過高的銷售費用與管理費用, 導致這些上市公司毛利率虛高, 出現了和銷售凈利率背離的現象。 可見, 由于毛利率指標計算中的營業成本只包含產品成本, 未包含三項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與管理費用), 導致上市公司毛利率虛高或者虛低, 并且在企業之間缺乏可比性。
(二)營業利潤率及其局限性
營業利潤率是營業利潤占營業收入的比率。 計算公式如下: 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營業收入×100%=(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營業收入×100%。 從營業利潤率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 營業利潤中扣除了資產減值損失, 加入了投資收益以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 資產減值損失、投資收益與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均為偶然性項目, 難以反映企業的經營績效[9,10] 。 同時, 計算營業利潤率的營業收入是涵蓋了稅金及附加的營業收入, 但稅金及附加本質上是企業代第三方收取的稅款, 主要由消費稅、城建稅以及教育費附加構成, 不屬于企業收入的構成部分, 不是企業真正的收入[1,11-21] 。 因此, 由于未剔除偶然性項目的影響, 以及營業收入中含有稅金及附加, 導致營業利潤率難以客觀地反映企業真實的盈利能力與經營績效。
(三)核心利潤率及其局限性
核心利潤率是核心利潤占營業收入的比率, 其中核心利潤是指企業利用經營資產從事自身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直接利潤[22] 。 核心利潤率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核心利潤率=核心利潤/營業收入×100%=(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營業收入×100%。 核心利潤率反映了企業經營活動的成果占營業收入的比率, 即每一元營業收入中有多少轉化為經營活動的利潤。 但是, 同營業利潤率與毛利率的局限相似, 計算核心利潤率的營業收入也未剔除稅金及附加, 不是企業真正的收入。 稅金及附加未以經濟利益的方式流入企業, 而是最終流向了稅務部門, 不符合收入的確認條件, 剔除稅金及附加的收入才是企業真實的收入[11,12] 。 從營業收入中剔除稅金及附加之后, 相應的收入會降低, 對應的核心利潤率會升高。 因此, 核心利潤率由于在營業收入中未剔除稅金及附加, 導致最終低估了企業真實的經營績效。
綜上所述, 毛利率、營業利潤率、核心利潤率等指標的固有缺陷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不僅會誤導廣大投資者的決策, 而且也不利于企業加強自身管理。 因此, 需要對現有盈利能力指標加以改進, 使其重新具有反映企業經營績效的基本功能。
三、利潤貢獻率的理論基礎
通常衡量企業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的指標大多圍繞著不同的利潤指標開展, 如毛利、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和經濟增加值(EVA)等。 如果再深入一層的話, 就是圍繞著收入和費用展開。 因此, 影響各類衡量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指標的因素不外乎集中在對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的估計上。 如果營業收入被高估, 那么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的指標就會被高估; 同理, 如果營業成本被低估, 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的指標也會被高估。 反之亦然。 下文分別對營業收入、營業成本進行理論分析, 打開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的“黑箱”, 為獲得準確衡量企業基本經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指標奠定理論基礎。
(一)營業收入視角
收入是指企業日常活動中形成的, 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總流入。 通過對營業收入的深入分析, 可以發現營業收入中含有一部分作為價內稅的“稅金及附加”。 這部分“稅金及附加”包括在營業收入之中而進入企業的經濟資源, 卻要以無償性、強制性和及時性為特征的形式交給國家稅務部門的, 并不能用來彌補成本和創造利潤, 與除“稅金及附加”之外的營業收入在性質上并不相同, 所以, 包括在營業收入中的“稅金及附加”并不能形成企業真正的收入。 也就是說, 稅金及附加本質上是企業代第三方收取的稅款, 雖說符合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條件, 但不能導致所有者權益的增加, 因此不符合收入的概念, 不能算作企業收入的一部分[15] 。 從收入費用配比的角度來看, 收入與費用進行配比的前提是企業真正獲取了收入, 如果沒有收入, 那么也就沒有對應的費用與之配比, 即無收入則無費用。 稅金及附加對應的經濟利益并沒有真正流入企業, 因此這部分收入就并不是企業真實的收入, 需要從收入中剔除。 如果將稅金及附加項目既作為收入的一部分, 又作為費用從收入中扣除, 就失去了收入與費用配比的意義[23] 。 因此, 應當從營業收入中剔除“稅金及附加”, 否則, 營業收入就會被高估[14-16,21] 。 而營業收入的高估必然導致毛利率、營業利潤率以及核心利潤率等指標的高估, 如果以此作為企業基本經營業務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的評價指標, 必然會導致對企業基本經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的高估, 進而使企業經營績效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失效。
(二)營業成本視角
首先, 從服務主導邏輯的視角來觀察營業成本被低估。 Vargo和Lusch[24] 提出用新的“服務主導邏輯”取代傳統的“商品主導邏輯”。 服務主導邏輯是指以“服務”為核心的價值交換模式, 而商品主導邏輯是指以“商品”為中心的價值交換模式。 商品主導邏輯產生于工業革命時代, 以商品生產為主導, 一切管理圍繞產品的生產來展開, 強調產品的有用性, 企業和顧客之間缺乏互動。 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傳統的商品主導邏輯越來越難以解釋現實現象。 例如, 在商品主導邏輯下, 銷售更多的商品才能夠獲取更多利潤, 那么為何越來越多的產品限量銷售? 特別是像“得到”“喜馬拉雅”等提供的知識服務, 就是服務主導邏輯的典型產物。 因此, 服務主導邏輯提出后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服務主導邏輯下的價值交換模式主要有兩個轉變: 一是從商品轉到服務, 商品只是提供服務的載體, 消費者購買的是服務流程而不僅僅是商品; 二是從有形轉到無形, 消費者更加注重消費體驗, 而不僅僅是消費的商品。 在服務主導邏輯下, 以服務的提供為主導, 一切管理圍繞服務的提供來展開, 企業的成本不僅僅是產品成本, 更是所有從客戶利益出發, 與客戶利益、體驗、感受相關的成本[20] 。 因此, 營業成本是商品主導邏輯下的成本, 核算的是原材料到產成品之間的成本, 沒有涵蓋產成品到消費者手中或者之后的成本(售后服務)。 顯然, 現行的營業成本不符合服務主導邏輯下的成本, 與現有的以“服務”為核心的價值交換模式不相適應。 在服務主導邏輯下, 企業的成本不再局限于傳統商品主導邏輯下的營業成本, 還應包括為取得收入而發生的管理成本、資金占用成本以及銷售成本。 因此, 企業的成本應體現為營業成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與銷售費用之和。
其次, 從全要素成本的視角來觀察營業成本被低估。 1963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25] 在其著作《教育的經濟價值》一書中提出了全要素成本的概念, 指出學校教育的費用不僅應包括學校提供的教學費用, 還應包括學生提供的全部費用。 此后, 全要素成本的概念逐漸擴展到醫療、項目管理等領域[26-30] 。 隨著會計職能由核算轉向管理, 成本管理對象已經不再局限于生產成本, 而是涵蓋了人力成本、顧客成本、資金成本等企業經營發展所耗費的廣義成本[31] 。 現代企業的成本更多地體現在非生產成本方面, 間接費用占企業成本的比重在逐漸上升, 采用原有成本概念往往導致成本要素不全, 甚至扭曲成本, 從而造成成本決策失誤。 在全要素成本的概念框架下, 企業為實現營業收入而發生的銷售費用、為滿足基本生產經營而發生的管理費用以及為生產經營活動提供資金而發生的財務費用都是必要的資源耗費, 均應當作為營業成本的一部分, 即本文所指的收入動因成本。 企業的營業收入只有在扣除全要素成本, 即生產成本(營業成本)以及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之后才能反映經營活動真正的成果。
由于營業收入中包含了“稅金及附加”, 導致營業收入被高估, 同時由于營業成本僅僅包含產品成本, 導致營業成本被低估, 由此必然會導致毛利率等傳統指標難以真實反映企業基本經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 這與收入費用配比的原則相悖。 因此, 需要對涉及營業收入或營業成本以及既涉及營業收入又涉及營業成本的相關指標加以改進和完善, 從而使評價企業經營績效的指標發揮真正的作用。 馬元駒和林志軍[1] 提出了利潤貢獻損益計算模式, 重新界定了企業的收入與成本。 他們基于會計的收入與費用配比以及管理會計權利和責任對等的雙重視角, 將收入重新界定為能夠彌補成本和創造利潤的經濟利益的流入, 即從營業收入中剔除稅金及附加得到的營業凈收入, 將成本界定為為取得營業凈收入而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即收入動因成本(營業成本與三項費用之和), 并將營業凈收入與收入動因成本的差額界定為利潤貢獻。 利潤貢獻反映了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收入扣除為取得收入而發生的成本之后的剩余, 即經營成果。 利潤貢獻損益模式的提出解決了營業收入未剔除稅金及附加的局限性, 以及營業成本未涵蓋三項費用的局限性, 充分體現了收入費用配比的基本會計原則。
因此, 本文在馬元駒和林志軍[1] 提出的利潤貢獻損益計算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利潤貢獻率指標及其計算方法。 利潤貢獻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毛利率、營業利潤率、核心利潤率等指標的固有缺陷, 為衡量企業基本經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指標。
四、利潤貢獻率的計算方法
從財務管理的視角來看, 評價企業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的毛利率、營業利潤率、核心利潤率等指標, 都是通過一定口徑的收入和費用配比的結果。
首先, 從收入角度來看, 稅金及附加不能為企業帶來真正的經濟利益流入, 剔除稅金及附加的收入才是企業真正的收入。 營業收入中的這部分稅費并不形成流入企業的經濟利益, 雖然符合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條件, 但不會導致企業所有者權益的增加, 也就是說現行損益確定模式中的收入與會計準則中的收入定義不盡相符[1] 。 從營業收入的本質來看, 將剔除稅金及附加的收入界定為“營業凈收入”才真正代表企業取得的收入, 即:
營業凈收入=營業收入-稅金及附加[14-16,21]
其次, 從成本角度來看, 成本是為取得收入而發生的全部支出, 具體表現為營業成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與銷售費用之和。 本文將營業成本加三項費用界定為“收入動因成本”, 即:
收入動因成本=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1,17-19]
如果進一步將營業凈收入和收入動因成本相配比, 就可以得到一個反映企業經營績效的新的指標, 即利潤貢獻。 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利潤貢獻=營業凈收入-收入動因成本[1]
用營業凈收入與收入動因成本可以得出利潤貢獻率。 利潤貢獻率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利潤貢獻率=利潤貢獻/營業凈收入×100%
=(營業凈收入-收入動因成本)/營業凈收入×100%
利潤貢獻率反映了企業經營活動的成果占營業凈收入的比重, 即每一元營業凈收入轉化為多少利潤貢獻。 利潤貢獻率體現的是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價值增值率, 即企業基本經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 克服了毛利率等指標對企業經營績效的扭曲。
錢愛民和張新民[22] (簡稱“錢文”)提出了核心利潤與核心利潤率的概念, 以衡量企業自身經營活動的相對盈利能力。 計算公式為: 核心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核心利潤率=核心利潤/營業收入×100%。
本文提出的利潤貢獻率與錢文提出的核心利潤率存在如下區別: ①理論依據不同。 核心利潤率是基于核心利潤提出的, 仍然根植于傳統的利潤表框架和收入成本概念, 雖然核心利潤與本文計算的利潤貢獻金額相同, 但兩者對收入和費用的界定則是完全不同的。 錢文將包括稅金及附加的營業收入作為收入, 本文的收入則不包括稅金及附加; 同時錢文的成本費用包括稅金及附加, 本文的成本則不包括稅金及附加。 利潤貢獻率是基于利潤貢獻提出的, 源于重新構建的營業凈收入和收入動因成本概念, 更好地體現了收入費用配比的基本會計原則, 順應了服務主導邏輯的發展趨勢, 也更符合全要素成本的理念。 ②計算結果不同。 核心利潤率是基于傳統收入成本概念, 營業收入未扣除稅金及附加, 計算出來的核心利潤率較低; 而利潤貢獻率是基于營業凈收入和收入動因成本概念, 營業收入剔除了稅金及附加, 計算出來的利潤貢獻率較高。
五、結論
利潤貢獻是營業凈收入和收入動因成本之差, 反映了營業凈收入超過收入動因成本的幅度。 利潤貢獻率是利潤貢獻與營業凈收入的比值, 代表著企業基本經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 由于在計算利潤貢獻和利潤貢獻率時, 將營業收入中含有的稅金及附加予以剔除, 同時將營業成本調整為為取得收入而發生的收入動因成本(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 從而克服了毛利率、營業利潤率、核心利潤率等指標存在的高估營業收入和低估營業成本的問題。 研究結論為: ①利潤貢獻率指標符合收入費用配比、服務主導邏輯與全要素成本的邏輯與理念,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現有利潤率指標的缺陷, 反映企業的基本經營績效。 ②利潤貢獻率是利潤貢獻占營業凈收入之比, 體現了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價值增值率。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理論層面, 可推動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 利潤貢獻率的提出不僅是對傳統毛利率等指標的改進, 能夠更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績效, 同時也是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邁出的重要一步。 現實層面, 利潤貢獻率的提出, 對投資者和管理者走出依賴毛利率等傳統經營績效衡量指標的誤區, 提高決策質量和經營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1] 馬元駒,林志軍.利潤貢獻損益確定模式的邏輯基礎及其建構——基于收入與費用配比邏輯的分析框架[ J].會計研究,2018(1):24 ~ 31.
[2] 杜遠福.談物價差價率與財會毛利率的區別——與潘明宇同志商榷[ J].價格月刊,1988(2):34 ~ 35.
[3] 吳雪成.費利比值與毛利率[ J].中國物資經濟,1991(9):13.
[4] 李鵬鵬.我國工業行業毛利率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研究[ 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6.
[5] 王秀麗,張新民.企業利潤結構的特征與質量分析[ J].會計研究,2005(9):63 ~ 68.
[6] 陳志偉,姜四軍.銷售毛利率再認識[ J].新理財,2013(1):93 ~ 95.
[7] 金國英.不同的會計政策選擇對毛利率的影響——以江蘇天工國際有限公司為例[ J].財會月刊,2015(5):83 ~ 87.
[8] 于波成.淺析銷售毛利率指標分析在實踐中的應用[ 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6(11):100 ~ 102.
[9] 馬元駒,韓嵐嵐,臧文佼.核心營業利潤損益計算模式研究——基于麗珠集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案例分析[ 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5(2):50 ~ 59.
[10] 馬元駒,臧文佼,韓嵐嵐.資產減值損失對營業利潤的影響及改進——以獐子島巨虧事件為例[ J].財會月刊,2015(13):66 ~ 69.
[11] 馬元駒.現行營業利潤損益計算模式存在的局限及其改進[ J].財務與會計,2015(12):42 ~ 43.
[12] 馬元駒,楊琳,潘迪.營業稅金及附加對利潤指標的影響及改進研究——以“貴州茅臺”高額營業稅金及附加現象為例[ 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5(11):96 ~ 101.
[13] 馬元駒,楊琳.基于財務報表數據的成本習性分解方法研究——收入動因成本習性分析模型的構建[ J].會計之友,2016(6):104 ~ 108.
[14] 馬元駒,韓嵐嵐,臧文佼.論管理會計工具應用的制約瓶頸及其解決路徑——基于滬深兩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經驗數據的分析[ J].當代財經,2016(2):114 ~ 121.
[15] 馬元駒.收入要素的不同界定對管理會計工具應用的影響——以保本點和安全邊際的計算為例[ J].財務與會計,2016(12):38 ~ 40.
[16] 楊琳,馬元駒,潘迪.保本點真的能夠保本嗎——營業稅金對保本點影響的視角[ J].財會月刊,2016(30):56 ~ 60.
[17] 馬元駒,潘迪.創業板上市公司保本點計算方法的修正[ J].財會月刊,2017(32):43 ~ 50.
[18] 馬元駒,韓嵐嵐,葛欣.基于成本習性的成本估計和成本預測方法研究[ J].商學研究,2017(5):88 ~ 94.
[19] 馬元駒,葛欣,孫甲奎.成本習性分析中的成本界定和成本動因選擇問題研究[ J].中國會計評論,2017(3):385 ~ 398.
[20] 馬元駒,潘迪.服務主導邏輯下成本和成本動因的特征與確定——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上市公司為例[ J].會計之友,2018(1):15 ~ 19.
[21] 馬元駒,谷一凡,黃冰冰.成本和成本動因的識別與選擇——基于收入和費用配比的視角[ J].商學研究,2018(3):5 ~ 12.
[22] 錢愛民,張新民.新準則下利潤結構質量分析體系的重構[ J].會計研究,2008(6):31 ~ 38.
[23] 黃冰冰,馬元駒.稅金及附加的會計要素歸屬及其賬務處理改進[ J].財務與會計,2020(10):39 ~ 41.
[24] Vargo S. L., Lusch R. F.. 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 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1):1 ~ 17.
[25] 舒爾茨 T. W. 著.曹延亭譯.教育的經濟價值[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1 ~ 124.
[26] 王濤.建設工程項目的全要素成本集成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27] 李淑源,胡靜彬.深化醫院全成本核算管理的思考[ J].中國衛生經濟,2010(9):45 ~ 46.
[28] 董新宇,鄭潔,宋海洋.關于完善公立醫院全成本核算的思考[ J].中國衛生經濟,2010(12):89.
[29] 盧慧華.論醫院成本管理的問題與對策[ J].中國衛生產業,2012(36):176 ~ 177.
[30] 鐘承志.中小型房地產企業全面成本管理應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31] 翁智剛.新世紀西部發展戰略的再思考——關注市場交易成本和全要素成本[ J].經濟問題探索,2004(8):66 ~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