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摘 ? ?要: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高校“互聯網+黨建”是大勢所趨。要推進新時代高校“互聯網+黨建”工作發展,就要結合高校黨建實際,科學規劃、精準把握“互聯網+黨建”需求;構建線上線下聯動機制,增強黨建宣傳效果;加強高校黨建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黨建服務水平;實踐中實行輿論監管,加強監督。要廣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為黨建工作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增強高校黨建科學化、時代化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黨建;高校;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7-0015-0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1]高校在培育高質量優秀人才的同時也應重視培養學生愛國愛黨,忠于祖國,把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應用到實踐中去。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高校工作應時而變,呈現出創新發展的態勢,高校黨組織建設的發展也正逐步向“互聯網+”形式轉變。因此,發展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和互聯網黨建工作必須緊跟高校學生黨員積極性和先進性的要求。《“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要推動“互聯網+黨建”,提高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網絡化、智能化水平[2]。這對高校黨組織建設既是一個新的機遇,也是一個伴隨時代革新的挑戰。因此,促進高校黨組織建設的創新化設計,探索適合我國高校黨建的發展路徑,對提高高校黨組織建設的適應性和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高校“互聯網+黨建“需求分析
(一)政策導向
高校黨組織建設既是高校黨建工作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培養愛國人才和黨建領域人才關鍵所在。所以,在開展黨建工作的過程中,高校要與時俱進,積極嘗試各種形式的價值附加,為探索高校黨建與“互聯網+”有機結合的新黨建模式作出貢獻。目前,優化高校黨建工作方式,不僅僅是要引進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而是要深入分析存在的管理問題,解決管理水平系統問題和形態問題,并在理論與現實層面進一步討論解決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3]根據黨的領導方針,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要與時代同行,對工作方法和形式進行創新性改革,提高黨組織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功能。
(二)實際需求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提高,“互聯網+”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使各級各類教育組織的工作方式和內容產生了劇烈的變革,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學生的認識和行為。進入21世紀20年代,千禧以后出生的孩子逐漸步入大學,加入了新時代大學生的行列。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普及,現階段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娛樂、學習等各方面都與之息息相關[4]。高校黨組織建設結合互聯網,通過手機開展黨務教育,利用新媒體視頻傳播等形式吸引學生參與到高校黨組織實踐中來,引導他們了解國家時事政策,通過“互聯網+”手段來增強學生對黨的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這是黨建實際應用的必由之路。
同時,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和后續防疫的需要讓高校黨建工作不得不轉變工作方式,直面疫情挑戰。依靠新媒體和網絡實施高校黨建工作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可以實現在無接觸、不聚集的防疫要求下,持續性地進行有序的互聯網黨建宣傳活動。對比傳統的聽講座、開班會、上黨課和團課等黨建方式,“互聯網+黨建”在疫情防控時期顯示了其必要性。
二、新時代高校“互聯網+黨建”存在的問題
(一)組織規劃不足,黨建工作脫離學生實際
許多高校黨建組織只是應付式地建立互聯網黨政宣傳網站,沒有結合學生和高校教學的實際情況,沒有做到填補大學生基層建設空白的實際情況,網站往往“形式主義”大于其實用性。在具體實踐中,尤其是在大學生黨建網站建設中,也存在著網站功能落后,網站設計徒有其表、內容空洞、宣傳吸引力差等問題。如網絡平臺操作上存在著滯后現象,這使得互聯網黨建工作效果大打折扣[5]。從大學生視角看,當代大學生缺乏自律意識[6]。這就考驗到黨的實際基層屬性,只有讓黨的工作更貼近學生實際,向學生實際需求方向轉變,才能將黨政建設的動員和宣傳落到實處。
(二)宣傳內容形式單一,線上線下結合不足
在當下高校黨建實踐過程中,仍有部分高校選擇傳統保守的宣傳形式,在傳統的課堂教學和其他教育活動中,學生僅僅通過觀看視頻或聽講座很難獲得感情共鳴,更何況將內容吸收內化。這部分高校選擇的黨建宣傳內容和形式脫離了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不管是在紙媒時代,還是當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創新都是增強吸引力的關鍵。在面向年輕人的高校黨組織建設中,更要注重黨建宣傳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利用多元的黨建宣傳方式和新穎的黨建宣傳內容,激發大學生學習黨政思想的積極性,線上學習新思想,線下實踐新行動。
在信息時代下,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思考方式也在改變,信息的獲取和滿足變得容易,這也啟示“互聯網+黨建”宣傳方式應與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相匹配,線上或線下任何一種單一活動形式都不能滿足學生跳躍變化、向前發展的思維活動。因此,結合當前形勢,改變黨的建設工作形式,線上和線下雙管齊下。在注重宣傳和學習形式創新性的同時,堅持黨政建設的核心思想,宣傳好相關內容。
(三)高校“互聯網+黨建”平臺管理服務工作能力不足
由于缺乏長遠規劃,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互聯網+黨建”管理措施,因此高校“互聯網+黨建”工程普遍基礎較差,缺乏管理機制,“互聯網+黨建”實際服務能力有限。網絡平臺缺乏管理,使得學生與組織之間的溝通渠道閉塞或時效性差,平臺實際服務功能荒廢,浪費了大量網絡平臺建設經費。
據調查顯示,“互聯網+黨建”的新媒體平臺主要由學生組織負責運營和管理。作為運營人員,學生尚處在學習階段,有些甚至不是黨員,組織管理能力不足,政治覺悟不高,缺乏媒體運營技術手段,導致“互聯網+黨建”管理服務效果不理想。
高校的“互聯網+黨建”服務缺乏針對性,部分“互聯網+黨建”提供的服務項目并不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期望,學生正處于發展和變化的階段,需要豐富多樣的文化服務。在常規和傳統的黨建文化中,文獻資料大多文字生硬、語義晦澀。學生對這樣的語言文字并不感興趣,生搬硬套的內容只會讓“互聯網+黨建”平臺白做功,降低學生對“互聯網+黨建”平臺的興趣和關注度,所以要改變現階段的固定思維,找到針對學生需求的服務方式和學習內容。
(四)網絡監管機制有待增強,高校“互聯網+黨建”自身監督機制不成熟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數量呈指數型暴增[7]。網絡言論參差不齊、真假不一,大學生處在網絡“沖浪”的最前端,其尚未步入社會,社會經驗不足,世界觀、價值觀易受復雜信息的影響和沖擊,當網絡紛雜的、未經篩選的信息涌入小小的顯示屏時,學生易受不當言論的誤導。這些潛在的消極輿論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高校黨建的發展。
高校“互聯網+黨建”平臺的自身監督機制也有待加強。監督機制的缺失是影響黨政建設公平與效率的一大問題,通過網絡進行黨員評選、黨政措施評議等活動確實會提高黨建工作的效率,但有些網絡評議并不是公開透明的,不公正的結果會削弱平臺的公信力。因此,高校“互聯網+黨建”平臺應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堅持高校黨政建設的效率與公平并舉。
三、新時代高校“互聯網+黨建”工作路徑探究
(一)結合高校黨建實際,科學規劃,精準把握“互聯網+黨建”需求
“互聯網+黨建”工作模式是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時代共同影響下產生的發展需求。高校黨建工作的參與者要認識到未來工作結合“互聯網+”需求性和必要性,要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互聯網+黨建”工作。根據高校黨建的實踐性和科學性制定黨建工作規劃,使網絡在黨建工作中發揮關鍵性作用,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時期。要擺脫以往對“互聯網+黨建”可有可無的忽視態度,結合實事與時代發展需求,利用互聯網跨空間、跨時間的優勢特性,在疫情中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核心思想的團結凝聚作用,為高校學子點燃“互聯網+”黨組織的不滅明燈。
學校通過建立“互聯網+黨建”工作機制從工作方法和制度層面提高黨的建設工作質量和效率,提高黨務工作者的積極性。在黨建工作中要提高思想覺悟,理清思路,正確認識“互聯網+黨建”工作的實質。借助網絡平臺,能有效強化生生之間的交流[8]。開設“互聯網+”黨課課堂,組織“互聯網+”社會實踐,以不斷提升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
現階段高校“互聯網+黨建”工作尚未形成規范化的工作參照,大多數工作要在實踐中創新和改進。高校黨建工作無小事,在黨建工作中應重視方方面面的細節,高校黨組織需要建設真正有效且實用的工作和管理系統,這對提高高校黨建工作效率至關重要。
(二)高校黨建工作應構建線上線下聯動機制,增強黨建宣傳效果
要使“互聯網+黨建”與線下黨建活動協調統一,在打造“互聯網+”黨組織的建設模式同時,要線上線下力往一處使,形成黨建合力,將黨組織宣傳作用發揮到最大。高校大學生人數眾多、管理分散,線下黨建活動往往難以顧及到全體成員,這就需要利用網絡平臺彌補線下黨建空間和時間的不足。溝通與交流是黨組織建設保持活力與生命力的關鍵步驟。在“互聯網+黨建”活動中,要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反饋,加強線上反饋平臺的建設和管理,追蹤線上活動的后續效果,保證黨建活動落實到實處。另外,線上活動具有不穩定的特點,無法保證宣傳效果,應合理利用如發布測試、學習成果展示、組織主題演講比賽等線下輔助活動,構建線上線下聯動機制,保證線上宣傳活動的有效實施。
適應“互聯網+黨建”模式并不代表要將傳統黨建工作模式完全摒棄,而是要將兩者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在傳統模式中創新黨建方式,立足黨建工作核心價值,抓住學生的興趣所在創新形式和內容,吸引學生參與到黨建活動中去。想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吸引學生,只專注于打造網絡平臺是遠遠不夠的。高校一定要與時俱進,創新黨建工作理念,重視智慧黨建的管理、育人服務和協同功能,高瞻遠矚地統籌規劃,融入互聯網思維,立足于高校自身實際,科學合理地設計、制定智慧黨建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構建線上和線下交互、虛擬和現實相結合的智慧黨建工作模式[9]。毛澤東思想提出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高校黨組織作為基層黨組織的一部分,其建設必將圍繞相應的基層群眾——學生。到基層中去實際了解學生的需求,加強與群眾的交流,使黨組織不再“高冷”。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將嚴肅性與趣味性結合,使學生對黨組織充分地信任,拉近黨組織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建立兩者之間的親密關系。因此,高校“互聯網+黨建”工作必須做到構建線上線下良性合作機制,這樣才能發揮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宣傳工作的最大效能。
(三)加強高校黨建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黨建服務水平
加強黨員隊伍建設是“互聯網+黨建”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10]。要重視高校黨建人才能力建設和培養,一方面鞏固高校黨建工作者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鞏固高校黨建工作者的思想基礎,提高黨建人才的“互聯網+黨建”平臺使用技能。一個優秀的隊伍必須擁有優秀的帶頭人。黨建帶頭人要有過硬的政治思想素養和組織領導能力,能夠制定合理優化的組織結構和建設方針。在黨建工作體系中,要堅定黨的領導,跟隨黨的步伐,人員結構向基層層層遞進,有計劃地組織優秀黨員定期帶領學生、幫助學生,成為高校黨建宣傳的切實實踐者。
對“互聯網+黨建”平臺的實際操作和運營人員提出要求。高校在人員的培訓和招募方面加大資金投入。高校要引進網絡型人才,在“互聯網+黨建”工作中幫助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在日常運作和管理過程中適應黨建工作需求。培養出一支思想政治覺悟高、文字運用能力強和互聯網技術嫻熟的穩定基層黨建隊伍。在繼續發展網絡黨建工作模式的過程中,通過培訓和實踐多重錘煉,加強和鞏固“互聯網+”背景下黨建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
通過技能培訓,黨建工作者應具備各項新媒體實踐技術,在網絡平臺的維護和文章內容的審查編輯上加大投入,實現網絡平臺運營的專業化,運用良好的政治領悟能力和專業的新媒體技術,做好“互聯網+黨建”平臺專業化的幕后運營。讓黨建工作者參加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互聯網+黨建”工作人員對互聯網信息的靈敏度和篩選能力,以實現團隊運作的靈活性,培養高素質黨建隊伍成員,從而推動黨建工作高質量發展[5]。
(四)在“互聯網+黨建”實踐中實行輿論監管,加強監督
在高校公共媒體監管方面,加強對新媒體信息的內容監控和審核,重視考量新媒體內容是否正確、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對大學生起到正確的價值引導作用。一方面,教育學生文明參與網絡世界,對外界輿論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和防御能力,不做錯誤言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加強高校互聯網輿論管理和監控力度,設立網絡輿論危機安全預案,及時控制不良輿論在校內蔓延。
網絡具有開放性的特點,高校黨組織在建設和管理中必須明確網絡輿情工作的復雜性。要科學引導學生不信謠、不傳謠,同時加強黨員教育,發揮黨員的領導帶頭作用。在新興互聯網宣傳平臺,要與時俱進,結合時代特征,切實發布真實有效的輿論宣傳信息。
高校“互聯網+黨建”工作者必須具備辨別是非的基本素養,要積極思考不斷反思,不能成為不良信息的傳播者。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要時刻保持警惕性,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在信息流中保持絕對的清醒,還要不斷加強對高校基層黨組織工作的民主監督,營造廉潔的氛圍,使高校黨組織建設活動更加透明高效。讓在校師生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實現高校黨建工作的順利進行[11]。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技術日益發展的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與“互聯網+”的結合孕育著更大的機遇和挑戰。高校基層黨建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在積極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黨建工作者要順應時代需求,更新知識技能,轉變傳統觀念,始終保持對黨政工作的積極性。面對“互聯網+黨建”工作所面臨的艱巨挑戰,高校黨建工作者要堅持本心,持續保持知識技術能力的提升,在工作需要時及時發揮自身能動性,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亮。要將黨建工作與“互聯網+”深度融合,轉變黨建工作方式,構建黨建工作新模式[7]。讓高校黨建工作走向時代前沿,與社會實際相結合,重視科技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注重人才培養和員工再培訓,開創高校“互聯網+黨建”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 [EB/OL].(2018-05-02)[2021-03-17].https://baijiahao.baidu.? ? com/s?id=1599405562274773460&wfr=spider&for=pc.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十三五”國家信? ? 息化規劃[EB/OL].(2016-12-27)[2021-03-17].http://?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7/content_5153? ? 411.htm.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 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4]呼云婷.“互聯網+黨建”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新探究? ? [J].現代交際,2020(13).
[5]曹陽.互聯網中濫用相對優勢地位行為成因與危害性的? ? 法學思考——兼對我國互聯網中濫用相對優勢地位行為? ? 典型案例分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9(4).
[6]張一.“互聯網+”時代提升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微路? ? 徑”[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7]徐濤,楊錚,劉玉豐.“互聯網+”時代高校研究生黨建發展? ? 新路徑[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
[8]郭長偉.網絡主體間性視域下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 ? 的實現[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
[9]楊歡歡.“互聯網+”時代高校智慧黨建工作的創新發展? ? [J].新聞研究導刊,2020(24).
[10]李圖仁,劉盛平.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 ? ? 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
[11]王北陽.國家治理視角下審計機關黨建工作的現實要求? ? ? 與實現路徑[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 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