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暉 陳文杰 王建連 劉海波
摘要:分析了甘肅省中藥材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推行綠色生產理念,改進生產方式,優化生產模式;多措并舉,保障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推進中藥材產業供給側改革;壯大經營主體,加強系列化中藥產品開發力度等發展對策。
關鍵詞:中藥材產業;現狀;發展對策;甘肅省
中圖分類號:S567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001-1463(2021)07-0081-05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1.07.017
Abstract:Effects of different N application rates and densities on the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Codonopsis pilosula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N application rates and densitie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Codonopsis pilosula yiel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ame density, with the increase of N applicatio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yield of Codonopsis pilosula was the highest, when the N application rate of 120 kg/hm2, The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Codonopsis pilosula were the highest. Under the same application rate, the proportio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products, the yield and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density Cordonopsis pilosula were the highest when the density was 800 000 plants/hm2. In conclusion, 120 kg/hm2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and 800,000 plants/hm2 of density are the optimum combination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density for Codonopsis pilosula cultivation in the test area.
Key words:Codonopsis pilosula; Nitrogen application; Density; Yield; Water use efficiency
中藥材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的重要物質基礎和現實載體,在新時期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的大背景下,全社會對中醫藥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對中藥材及相關產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我國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資源豐富,達12 807個品種,已形成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等七大道地藥材產區。甘肅擁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是我國重要的中藥材道地產區和中藥材資源大省,已連續數年在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上位居全國前列,中藥材產業也是甘肅省重點發展的十大綠色生態產業之一。甘肅省已在主要中藥材道地產區建立了中藥材原材料生產基地,并以此為依托發展了一批企業,走上了中藥材產業集聚化和規模化發展的道路。甘肅省《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 — 2020年)》的實施,為中藥材產業扶貧、促進貧困地區增收脫貧起到了積極作用,成為為富民增收項目或支柱產業[1 - 5 ]。
1 ? 發展現狀
1.1 ? 資源特征
復雜的地貌特征和多樣的氣候類型為甘肅省孕育出豐富的中藥材資源提供了客觀條件[6 ]。據普查,甘肅省中藥材資源達1 527種(其中藥用植物1 270種、大宗道地藥材300余種),是我國重要的植物藥源基地和中藥材道地產區。目前已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四大中藥材優勢區域,分別隴南山地亞熱帶暖溫帶秦藥區(主要藥材有紋黨、黃芪、紅芪、天麻、大黃、半夏、杜仲)、隴中隴東黃土高原溫帶半干旱西藥區(主要藥材有黨參、枸杞、黃芩、柴胡、黃芪、紅芪、防風、獨活、款冬花)、青藏高原東部高寒陰濕中藥藏藥區(主要藥材有黃芪、紅芪、黨參、當歸、羌活、秦艽)和河西走廊溫帶荒漠干旱西藥區(主要藥材有板藍根、枸杞、甘草、紅花)。以“十大隴藥”(黨參、黃芪、當歸、柴胡、甘草、大黃、枸杞、板藍根、款冬花、黃芩)為代表的特色優質道地中藥材品種馳名中外,其中當歸、黨參、黃芪、大黃、甘草被譽為隴上“五朵金花”[7 ],常年種植面積保持在1.67萬hm2以上,產量份額依次占全國的90%、85%、80%、60%和40%,在國內外市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1.2 ? 生產現狀
甘肅省中藥材種植規模較大。2018年,各類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0.67萬hm2、產量124萬t,實現產值約120億元。此后面積穩定在30.7萬hm2左右,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前列。中藥材種植在全省20多個縣區呈規模化發展態勢,其中隴西縣、岷縣的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萬hm2以上[8 ],渭源縣、武都區、宕昌縣、漳縣、民樂縣、瓜州縣、臨洮縣、臨潭縣等縣區藥材種植面積也保持較大規模。目前甘肅省已形成了一批優質中藥材生產基地,其中8處獲國家GAP基地認定,7處獲農業農村部無公害基地認定。
1.3 ? 加工營銷和倉儲物流現狀
截至2019年,甘肅省生產經營中藥材的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30家,中藥材初加工企業200多家,年中藥材加工總量約20萬t,加工產值約30億元。隨著產業支持政策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企業對先進技術的應用,傳統的中藥材加工方式已逐步向精制飲片、揮發油萃取、浸膏提取等精深加工領域拓展[9 ]。甘肅省重點扶持的6個中藥材產業園區(隴西縣中藥材循環經濟產業園、渭源縣中藥材精制飲片加工園、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中醫藥產業創新研發孵化園、蘭州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白銀銀西生物醫藥園、民樂生態工業園區中藥材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孵化園)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岷縣和隴西縣為代表,集中藥材規模化加工、交易、物流、倉儲于一體的產業中心。重點建設了6個規模以上的中藥材專業市場(渭源會川中藥材綜合市場、渭源渭水源中藥材貿易中心、隴西首陽中藥材市場、隴西文峰中藥材展貿城、蘭州安寧黃河藥材市場和中國岷縣當歸城交易中心),形成了以岷縣、隴西縣為核心的規模化交易市場,全省藥材年交易額達230億元以上,交易量約120多萬t[8 ]。其中隴西藥材交易量占全國交易總量的20%以上,當歸、大黃、甘草、柴胡、板藍根等藥材交易量占全國的50%以上,為全國第二大中藥材專業批發交易市場。
1.4 ? 品牌建設
甘肅省多個中藥材道地產區獲國家級榮譽稱號,岷縣、隴西縣、西和縣、渭源縣和民樂縣分別被農業農村部授予“中國當歸之鄉”、“中國黃芪之鄉”、“中國黨參之鄉”、“中國半夏之鄉”和“中國板藍根之鄉”的稱號。18個道地中藥材品種(渭源白條黨參、岷縣當歸、隴西黃芪、隴西白條黨參、禮縣銓水大黃、西和半夏、文縣紋黨、民勤甘草、武都紅芪、瓜州枸杞、靖遠枸杞、華亭獨活、華亭大黃等)獲得國家原產地標志認證。同時,甘肅省借助在隴西縣召開的“中國(甘肅)中醫藥產業博覽會”平臺,積極推廣隴藥品牌,取得良好成績。共引進簽約項目80余個、簽約金額143.9億元,200余家下游企業和上游供貨的合作社及加工企業參會[10 ]。
2 ? 存在的問題
2.1 ? 中藥材種植環節的問題
2.1.1 ? 中藥材生產技術提升難度大 ? 甘肅省中藥材栽培歷史悠久,地方品種繁多,部分產區栽種的中藥材品種混亂,同時栽培技術也較落后。一方面,除黨參、當歸等大宗中藥材品種外,目前中藥材規模化種植主要依賴大田作物的種植經驗,大多數藥材仍處在經驗型栽培階段,中藥材種植和栽培技術不完善,相關研究不足。另一方面,從事中藥材生產的青壯年勞動力缺乏,勞動力素質較低,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差,加大了新技術推廣普及和應用的難度,也導致了種植戶投資收益轉化率不高的現象,影響了藥農的收人水平。
2.1.2 ? 中藥材生產機械化生產水平有待提高 ? 甘肅省主要中藥材多為根類藥材,雖然目前在藥材采挖上實現了部分機械化,但機播和機栽尚處在小面積應用階段,用工成本不斷增高的問題日益突出;部分位于山區的道地產區種植區地塊相對較小、分布零散、平整度不足,不適應大型農機作業,客觀自然條件限制了機械化生產,生產效率難以提高。
2.1.3 ? 產地環境破壞不容忽視 ? 小農戶中藥材種植不規范、田間管理較粗放,過量使用化肥影響了土壤質量和藥材品質。常年高強度種植和土地掠奪式經營產生了較為突出的連作障礙,道地產區土壤生態環境退化,土傳病害增多。濫用、誤用農藥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用藥次數和用量增加。
2.1.4 ? 盲目擴大種植規模造成負面影響 ? 藥農道地產區意識較弱,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盲目擴大種植面積,加之地方政府出臺利好政策鼓勵,各地跟風種植價高的藥材,非適宜區無序引種擴種道地藥材,造成藥材藥效下降,道地性降低。種植面積快速增加也導致部分藥材供求失衡,產生了無效供給現象,導致藥農抵御市場風險能力降低,種植風險加大、收益下降。
2.1.5 ? 合作社帶動模式需要進一步優化 ? 雖然合作社組織帶動農戶生產的模式已初見成效,但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農民多以土地流轉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農戶主要收入來源是土地流轉費用、入股分紅及合作社務工工資,農民生存生計存在隱患;二是合作社大面積、機械化的種植在山區推廣難度大、成本高,這也限制了大型企業建立種植基地的面積;三是由于市場行情波動,加之在帶動農戶方面過于偏重“福利性”而忽略“經濟性”,合作社或小型企業的經營風險較大。
2.2 ? 優質種子種苗短缺,供應和交易市場亟待規范
首先,中藥材生長周期和品種選育期較長,且科研起步較晚,產學研缺乏有效銜 接[11 ],新品種選育滯后。中藥材規范化生產(GAP)基地規模還不能滿足需求,優質種子種苗供應不足問題較為突出。其次,傳統的“自繁自育”育苗方式不能適應現代標準化、規模化種植的要求,藥農無計劃地購買市場流通的藥材種子和種苗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區域種質退化。第三,中藥材種子種苗市場混亂,市場銷售主體為小商販和自產自銷的藥農,且多為流動擺攤銷售,固定門店不多,管理部門難以監管。市場上銷售的種子也沒有統一包裝標準,多為散裝。
2.3 ? 加工技術有待提升, 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部分中藥材主產區仍采用作坊式的加工模式對藥材進行初加工,以出售原藥材或初加工產品為主,包裝簡單,標識不詳,標準化程度低,產品附加值低[12 ]。以隴西縣為例,該縣中藥材種植面積與產量均居甘肅省前列,加工企業數量龐大,現有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近千家,中藥材運銷企業1 000余家,較大規模的中藥材加工企業53家。但由于區域內整體產業化程度不高,企業多以藥材初加工為主,產業鏈較短,中藥材加工率低[13 ],附加值低,“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尚未形成。
2.4 ? 多因素對品牌建設產生負面影響
中藥材講究道地性,非道地藥材的醫用價值遠低于道地產區的同類產品。但藥材種植收益較高,近年來在中藥材市場繁榮的形勢下許多非道地產區亂引亂種現象嚴重,使中藥材種植面積無序擴大。加之濫用化肥和農藥,盲目追求產量而忽視質量,導致藥材價格下跌,對道地產區和品牌建設產生了沖擊。
3 ? 發展對策及建議
3.1 ? 推行綠色生產理念,改進生產方式,優化生產模式
目前,中藥材亂引亂種現象和高水肥的生產方式已經嚴重影響了中藥材品質,長此以往必然降低藥材整體質量,進而影響整個中醫藥行業的發展。在此情形下,推廣綠色種植理念和仿照野生環境的中藥材生態化栽培模式勢在必行[14 ]。同時,細碎、分散的小農生產已成為制約中藥材產業發展的瓶頸,傳統的生產方式既限制了標準化、機械化生產,也是藥材質量環節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因此必須進一步優化合作社帶動農戶規模種植的現代生產模式。
3.2 ? 多措并舉, 保障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
加強育種支持力度和知識產權保護,加快相關標準的制定。中藥材標準化首先是種子種苗的標準化,應加快制定中藥材種子的相關標準和法律法規,完善中藥材育種的保障體制機制,盡早將中藥材納入國家《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登記目錄,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盡快出臺《中藥材種子種苗管理辦法》,推廣科學的育種方式,加強中藥材種子種苗市場監管,從源頭上保證中藥材的質量。繼續加強建設覆蓋甘肅省大宗中藥材產地的標準化良種繁育基地[15 ],注重優良種質資源的引進,完善大田育苗技術體系,從源頭上加強對種子種苗的質量監管。
3.3 ? 推進中藥材產業供給側改革
目前,在甘肅省乃至全國的中藥材生產供給側存在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一方面,在產業扶貧的背景下,中藥材種植面積飛速增加;另一方面,中藥材市場需求和中藥材生產及庫存量缺乏權威的信息和統計數據,供需信息的不對稱也造成了跟風種植的現象。供過于求和供需錯位的現象同時發生,既影響了中藥材市場的正常秩序和中藥材產業的健康發展,又傷害了藥農和企業的經濟利益,中藥材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3.4 ? 壯大經營主體, 加強系列化中藥產品開發力度
堅持內扶外引,在引進大型制藥企業的同時注重扶持本地藥材加工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整條產業鏈的帶動作用,借助龍頭企業規范并決策農戶種植行為。從資金、政策、技術等方面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支持,加強合作社的基礎建設、運行機制建設和服務能力建設,提升合作社帶動能力。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在繼續開發中成藥、中藥提取物等主導產品的同時,積極向中藥材保健品和美容用品、功能性日用品、餐飲等領域延伸[16 - 17 ]。
參考文獻:
[1] 國家發改委體改所社會調查課題組,趙春飛. ?發展優勢產業 ?助力脫貧攻堅—甘肅省隴西縣、康縣脫貧攻堅推進情況調研[J]. ?中國經貿導刊,2019(5):30-33.
[2] 唐曉明,戴 ? 超. ?著力構建“551”產業扶貧模式助力全市產業脫貧攻堅和產業體系建設.[EB/OL].(2018-08-04)[2021-03-21]https://www.sohu.com/a/245155049_717854.
[3] 聶玲霞. ?隴西縣中藥材種子種苗產業扶貧調研分析[J]. ?農家參謀,2019(23):101.
[4] 陳 ? 娟. ?渭源縣中藥材產業助推脫貧攻堅成效顯著[J]. ?中國農技推廣,2019,35(8):21-22.
[5] 甘肅省人民政府. ?甘肅省政府批準古浪縣等31個縣區退出貧困縣[EB/OL].(2020-02-28)[2021-03-22]. ?http://news. sina. com. cn/o/2020-03-02/doc-iimxyqvz7316752.shtml
[6] 康天蘭,劉學周. ?甘肅省中藥材種子種苗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 ?甘肅農業科技,2016(4):55-58.
[7] 藺海明. ?甘肅省中藥材產業現狀與發展取向[J]. ?中國現代中藥,2011,13(6):16-19.
[8] 隴西縣人民政府. ?西北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倉儲、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價格形成中心[EB/OL].(2020-05-19)[2021-03-22]. ?http://www.cnlongxi.gov.cn/art/2020/5/19/art_ 9228_648176.html.
[9] 彭 ? 杰. ?甘肅省區域中藥材產業效率研究[D]. ?蘭州:蘭州財經大學,2019.
[10] 隴西縣人民政府. ?中國(甘肅)中醫藥產業博覽會—歷屆藥博會情況[EB/OL]. ?(2020-08-09)[2021-03-22]. ?http://www.cnlongxi.gov.cn/art/2020/8/29/art_9213_1337626.html.
[11] 袁崢嶸,張 ? 鵬,王睿哲. ?甘肅省隴西縣中藥材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狀況研究[J]. ?甘肅科技,2019,35(9):73-77.
[12] 王育琴,趙 ? 芳. ?甘肅省中醫藥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J]. ?科技經濟市場,2019(11):23-25.
[13] 張 ? 艷. ?甘肅省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建議[J]. ?農業科技與信息,2017(22):6-7.
[14] 每日甘肅網. ?打造道地中藥材重要生態種植基地[EB/OL]. ?(2020-03-25)[2021-04-01]. ?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20/03/25/017389572.shtml.
[15] 韋德占,王占東. ?馬忠明委員:建設甘肅道地中藥材國家生態基地[EB/OL]. (2020-05-27)[2021-04-03]. ?https://www.sohu.com/a/398002538_100237836.
[16] 甘 ? 敏,劉學周,曹占鳳,等. ?甘肅省中藥材產業精準扶貧創新模式初探[J]. ?甘肅農業科技,2019(6):72-76.
[17] 劉養卉,黃依依. ?岷縣中藥材產業扶貧問題探討[J]. ?甘肅農業科技,2018(4):68-71.
(本文責編:陳 ?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