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鳳
摘 要:語言是人與人交往中最為常態化與直接化的工具,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從閱讀能力培養到寫作素質提升,都顯現出語文學習的重要性。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的相互結合、互相促進,對于語言的理解和應用有著重要影響。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提升語文閱讀能力與寫作訓練能力,需要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將兩個因素做到有機結合,以此促進對語言的理解和應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閱讀教學;寫作訓練
學生閱讀能力教學的培養與寫作素質訓練的提高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能夠找到較為科學的教學方式將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達到“以閱讀促進寫作、以寫作提升閱讀”的共同進步效應,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課題。從當代語文教學實踐來看,教師應當充分依托語文教學所要求的核心素養,利用教學中多角度、多方法、多理論、多內容的實踐形式提高學生在閱讀與寫作能力。長期的語文學習過程,學生在日常教學中通過閱讀大量的詩、詞、句、段以及整體的文章,能夠形成對于閱讀教學目的培養的實際效果,并為寫作培訓的開展做到有效鋪墊。而作為寫作訓練,也為掌握文章脈絡、修辭方式、細節描述等環節形成主體實際把握。二者的結合,對于核心素養下的語文學習所可以獲取的成果,有著較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 基于鑒賞與素養培育形成課文賞析能力
鑒賞與素養培育要求授課教師在語文授課過程中培養學生體驗、欣賞、評價、表現等方面能力與品質。作為教師,在對鑒賞與素養培育的過程中,應當要先從文章的鑒賞入手,為學生在閱讀基礎的鍛煉方面打下良好基礎,重點要把握文章鑒賞中所形成的情感認知,從而精準掌握文章所孕育的思想內涵,并將文章中的情感思想與藝術渲染手法做全方面認識,并為更高層次的鑒賞能力培養創造堅實基礎。例如,在《詠柳》這篇詩歌的講述中,需要授課教師引領學生進行古詩詞鑒賞式閱讀。首先,引導學生利用通讀形式了解文章背景、作者的表達方式與手法,并在此基礎上就詩詞內容提出問題,如:“‘碧玉妝成一樹高在文中修飾的是什么對象物的特點?”之后學生進行精讀過程會對文章進行全方位鑒賞。通過自我閱讀,在文中勾畫出重點詞句并附注自我感想,認真理解和分析柳樹的婀娜多姿與季節變化的相互關系。學生對授課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細致理解,在文章中獲取“描寫對象的顏色、形態”的語句,利用對詩詞鑒賞而形成的認知,詩詞閱讀教學方法培訓的實踐中形成對詩詞審美能力的提升,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我想象的同時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為培養寫作訓練中實際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二、 強化閱讀能力,有效做到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的訓練
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寫作能力的實際提升需要有大量的文獻閱讀。作為課堂教學環節,語文授課教師需要利用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達到寫作所要求具備的基礎條件。這其中包括文章材料的篩選、泛讀與精讀的培訓、系統總結文章主旨要義等核心要素,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課內與課外資料的大量閱讀,在拓寬學生知識領域的前提下,能夠使學生獲取更多寫作素材積累的機會,還能夠更好地規范學生良性化的閱讀與寫作相結合能力的融合,做到“以讀悟寫、以讀促寫”。
(一)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作為語文教師,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應當先從改善閱讀環境、提升閱讀機遇做起。首先,利用班級固定區域建立圖書角,形成學生常態化閱讀習慣,提供閱讀空間;其次,在教室以板報形式設置名家作品欄,為學生搭建了解名師大咖作品的平臺;再次,以周或月為單位,進行學生優秀讀書筆記、讀后感以及手抄報的集中展示,達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最后,通過學生群體間的讀物交換、課外讀物推薦等形式,營造課外閱讀的濃厚氛圍,激發學生對于未知領域文章閱讀的興趣。
(二)選取優秀讀物,形成讀寫培養的有機結合
經典文章所具有寓意、遣詞造句以及布局謀篇等方面更勝于普通文章一籌的特點,有著獨特的匠心所作,更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可以借鑒的“模板范文”。因此,在閱讀過程中對于細節和整體的把握要求較高,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和引導閱讀過程中,應加強對于此類文章的積極推薦和深入學習指導,達到開卷有益的教育意義。例如,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教學階段以及學齡的理解能力,可以向同學推薦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傳統節日》《亡羊補牢》等讀物。不但要注重對于文章閱讀能力的提升,更加要強調在閱讀后對于文章從結構形式到主旨中心的把握。此外,要求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書籍后撰寫心得體會、讀后感,闡釋自我對于所讀書籍中心思想的把握,并且要做到精益求精。教師以此更好地培養與鍛煉學生閱讀的注意力、分析力以及寫作力的培養,做到讀寫結合、以讀導寫而形成的讀寫能力的共同進步。
三、 積累語言文字,形成讀寫一體的基礎條件
對于學生語文學習綜合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日常閱讀中對于語言所形成的有效積累。表現為詞語的充實度、邏輯結構的準確把握、條理的清晰掌握等,不但對于閱讀水平增長有著重要意義,也影響著“閱讀轉寫作”能力過渡的變化。豐富的語言和能力的積累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獲取,更需要通過長期閱讀儲備才能達到應有的資源效應。
(一)以傳統背誦的形式作為語言資源積累
學校對于語文教學,所掌握的基礎環節即為“聽、說、讀、寫”,而作為口頭表達語言到規范化語言的轉變,傳統語文教學形式中的“朗讀”與“背誦”始終是語文學習入門手段與最可靠的形式。之所以強調背誦,目的是要將優秀例文中的經典名句以較為機械的記憶方式形成大腦的直觀印象,并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在寫作中直接予以利用。無論在任何一個語文教學階段,教師對教學大綱中的課文進行教授引導,摘錄出課文中經典名句、精彩段落以及教師所認為值得學習與掌握的片段供學生品讀和記憶,由機械化的記憶形式存儲于自己的腦海,通過理解吸收變化為自己的語言,并在寫作過程中能夠做到精準運用。傳統背誦是語言掌握最為基礎的方式,也是寫作能力提高的記憶性保障。背誦的資源可以成為寫作內容中語言積累的可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