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梅
摘 要: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確定教學的基本流程,結合學業水平考試要求和相關課程標準,從學生現有需求、設計特點、具備的教學資源等方面入手,探究教學目標制定的基本過程,并積極評價與反思整個實驗當中的得與失,從而做好自我評價工作,提升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化學;實驗;有效性
就目前初中化學課程中所設置的化學實驗類型來看,其中可分為探究原理規律、鑒別基本性質、檢驗、制備多個方面,因此教師要就其中關于反應原理以及基本理論認知、模型構建等多個方面設定對應的隨堂演示以及自主探究實驗等,并明確分析設計以及反思與評價基本流程中各環節需要加以完善的部分,更好地設計教學流程,推進教改的進程。
一、 注重分層設疑,提高主體性認知水平
初中階段的學生初次接觸化學這一門科目,對于其中所包含的知識在實際情況和經驗的指引下具有一定的感性認知,但僅僅通過生活中的現象難以了解其中所包含的理論本質,在學習過程中因其感知水平所存在的差異,出現學習能力以及探究水平上的差別。教師在開展高效的化學實驗教學活動中,應當對不同層次的同學能夠有充分的認知。教師可在學期開始前為本班學生發放測評問卷,要求其準確填寫其中的內容,應當包括對探究操作、基本實驗、完成的難易程度及實驗的興趣等多個方面的考察內容,結合作答內容形成對應的學情報告,大數據分析將直接給出不同層次學生所具備的優勢和需要完善的部分,有助于在后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精準定位不同學生的層次,并為其設置對應的實驗目標。
能力較強的同學,其所具備的動手操作以及多方面實驗探究能力高于其他同學,需要重點在實驗當中培養其生成創新意識與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而其他能力稍弱的成員要設定基本的理論目標,使其能夠結合教材中以及學業水平測試中對各個部分知識理論的要求設置相匹配的掌握任務,并分別在實驗中對各個層次的學生設置問題。例如針對水平較高的學生設定探究某個物質作用于實踐生活中的具體原理,或將理論應用于生產生活的主要流程的問題。針對實驗操作或理論分析能力較弱的學生,設定探究教材中某個理論成立條件的實驗主題或項目等,從而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夠對自身所具備的能力有基本的認知保證。
在實驗中可發揮出個人效能,進而提高整體開展學習活動的效果,有助于提升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做好引導工作,就問題設定和主題設定等展開討論,與其他教師形成良好的溝通機制,了解到對于不同層次的同學應當如何設定問題情境,在激發其興趣的基礎上,更好地落實在核心素養滲透,并將基本化學理論知識內化為動手操作能力。
二、 引入多媒體教具,展示直觀變化過程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已然充分認識到學生全面發展對于社會進步以及經濟水平提高所起到的現實作用,因此在實驗當中積極引入多種多媒體教具,從而更好地展示出直觀變化過程。由于化學實驗當中部分現象并未體現在宏觀的視野當中,而學生對于微觀的原子、分子和離子的變化規律并不具備更好的認知能力,需要借助多種多媒體教具,保證在興趣激發的前提下對接課堂有效性提升的需求,從而保證整體課堂氛圍的和諧效果。
例如教師可應用電子白板展示在實驗過程中各個量的變化,以曲線圖的方式使得微觀物質中各個量的變化情況一目了然,也可利用微課學習平臺等事先發布化學實驗的基本流程,要求各小組成員均能夠在課題的引導下了解具體步驟,并結合所演示的內容等說明在具體落實步驟以及設計流程的過程中需要完善的部分,從而推動組建交流模式的生成。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部分溫度或物質之間的變化也很難借助動畫等說明其規律,此時需利用虛擬化學工具,例如傳感器等,通過圖像演示出溫度的具體變化情況,更好的借助溫度等感受物質間的變化規律。尤其是在酸堿中和反應的過程中,其具體變化現象等難以通過動畫說明,但其中關于中和反應完全這一實驗節點的對應變化情況,可借助傳感器中對溫度變化研究使其了解到酸堿中和達到pH值為7的溫度值,更好地感受化學微觀世界。
除了在具體探究過程引入多媒體教具外,還可在化學復習環節加入多媒體教具,例如在整理化學實驗中關于儀器使用以及注意事項,文字整理和記憶的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以某一實驗為中心點,向外發射與其相關需要注意的操作步驟,形成具象化的直觀圖案,從而加深對此部分知識的記憶程度。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除了給出思維導圖的設置方式外,需引導學生自行設計,體現對其自主性以及整理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使得在設計的環節可更好地體會多個理論間所存在的必然聯系,構建知識理論體系。
三、 共同探究實驗現象,強化探究能力
實驗教學需要學生們的共同參與,才能夠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到對于某個理論所引發的觀點進行討論,從而凸顯出創新意識,提升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結合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組合成各個小組,要求其結合教師所給定的實驗任務或目標,協同其他同學開展實驗探究活動,在此過程中包括材料查找、流程設定、及時記錄實驗數據、上交報告、說明探究過程等多個步驟。在整個過程中需要教師為同學們構建起溝通的橋梁,從而使得在想、看、做等多方面感官的調節下,培養其化學實驗和應用能力,進而了解科學精神對于現實生活的作用效果。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找材料,目前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化學教學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目標的指引下,借助互聯網技術,并結合科技發展等情況,使得學生可在頁面瀏覽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化學知識應用實踐內容。
在出現化學實驗現象存在差異的過程中,需要基于所出現的差異化內容展開討論。鼓勵其結合具體實驗現象,聯系原理等提出個人想法,針對能夠積極發言并給出可行性意見的同學給予一定的鼓勵,刺激其他學生在榜樣力量的影響下,更好地深入到課堂討論中。溝通機制的建立是對個人能力反饋的重要方式,在此過程中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們現階段所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地結合其反饋內容,調整后續的實驗開展方式與模式,并引入合作探究以及小組間競爭的交流方式,保證課堂有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