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芳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灌輸式”或“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化課堂教學的需求,既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不能提高教學效率,甚至還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厭煩心理。如何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以更好的心態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構建一個輕松、愉悅、高效的課堂是關鍵。文章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談談基于新課改下如何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希望能真正激活小學數學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愛上數學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有效途徑
什么是高效課堂,簡單來說就是在有效的時間內實現最大效益的教學活動,一方面能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學習,另一方面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情況來看,總體情況并不樂觀。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闡述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與有效教學途徑,旨在為同行教師教學提供參考。
一、 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得知,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總體情況不容樂觀。
首先,傳統教學理念依舊存在。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教學主要采用“學習—復習—學習”的單一循環模式,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種教學模式雖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與質量的提升。比如,一些學生雖記住了某個公式,但在實際運用中卻不知如何具體應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等傳統式教學理念已無法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求,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善于立足學生學情創設教學方法,讓小學數學教學不再枯燥乏味,而是讓學生真正理解課堂所教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其次,課堂趣味性缺失。小學生是感性的,有趣的數學課堂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滯后,個別小學數學教師還無法認識到趣味性課堂構建的意義,或者是在趣味性方面做得還不是很好,導致整個教學過程極其乏味,不利于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提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就代表著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是關鍵。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立足學生感興趣的點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滿活力。
最后,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不足。營造一個輕松、愉悅、和諧的數學課堂,對學生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那如何營造這樣一個課堂?首先要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沒有互動,課堂教學是沒有靈魂的。就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情況來看,由于小學數學教師并沒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就使得整個教學氛圍極為壓抑、沉悶,學生自己學自己的,沒有交流,無法啟迪思維,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順應新課改創設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旨在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快樂、幸福、和諧、高效的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二、 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途徑
(一)開展生活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第一步就是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只有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之中,為接下來各環節教學與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在日常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讓學生認真上課。如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開展新課導入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所謂生活導入,就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及熟悉的事與物出發,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解、談話或者提問,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能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
以人教版一年級小學數學“認識圖形(一)”教學為例,本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辨認與區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和球,為了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筆者在新課導入環節這樣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圓形的嗎?”有的學生說:“西紅柿!”還有的學生說:“足球、籃球!”然后筆者又問學生:“那你們知道哪些物體是正方形的嗎?”學生經過一番思考,有的說:“桌面是正方形的。”還有的學生說:“紙盒、積木是正方形的!”通過引入一定的生活元素,大家課堂參與程度都是很高的。然后筆者再拿出之前準備的教具,包括課本、橡皮擦、筆筒、鉛筆盒、圓球及魔方等,并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能將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嗎?這些物體該如何分類呢?”學生學習探究欲望會更強,能主動積極地思考與探究。通過開展生活導入,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打好基礎。
(二)借助信息技術,加深知識理解
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在無形中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以多媒體為例,多媒體集視頻、音頻、文字與圖片等優勢于一體,將其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不僅摒棄傳統以黑板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還能將復雜化、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易于學生理解,最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應合理科學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讓數學學習不再枯燥乏味,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位置”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有關位置的相關數學知識,筆者在新課導入環節為學生展示電影院相關圖片,并詢問學生:“我們是如何來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有的學生說:“電影票上有位置,可以按照數字找對應的座位。”這時,筆者為學生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如小明要找到(3.6)的位置,教師就要告知學生3代表的是什么,6代表的又是什么,這樣學生便能清楚地了解到一個位置需要從列與行兩個方向進行思考,繼而找出具體位置,并引出數對的概念。或者,在人教版小學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地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筆者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呈現生活中大家最容易遇到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包括桌子、書本、電腦等,通過引領學生更直觀地分析長方形和正方形角和邊的特征,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由此可知,通過借助信息技術圖文并茂的特征開展實踐教學,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以及學生知識的理解有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