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鋒 李成
摘 要:我國有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并且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文明發展和民族融合的進程中,產生了許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些已經湮沒在歷史長河中,有些流傳至今。侗戲是我國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為了闡述侗戲的起源及發展歷程,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現階段侗戲傳承和發展存在的問題,第二部分簡述了侗戲的起源,第三部分就其發展歷程做了探討,以期為侗戲的傳承以及發展工作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侗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民族文化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課題“湖南侗戲的新媒體傳播研究”(17C0542)階段性成果。
侗戲是我國侗族的一種傳統民族文化,侗族作為一個辛勤勞作的民族,在日常的勞動和生產生活中融入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并且使其得到傳承。侗戲從起源開始,便與侗族人民的勞動過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侗戲獨特的表現風格在全國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析侗戲的起源以及發展歷程,能讓我們對于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激發人們追尋傳統文化的熱情。文章針對侗戲的起源以及發展過程,展開了理論性的探討。
一、現階段侗戲傳承與發展存在的問題
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貴州、湖南以及廣西。而在不同的地區,侗戲的表現形式又略有不同,每一種表現形式都融合了當地的特色和人民的生活環境,并且流傳下來,承載著侗族的歷史文化,至今仍具有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為其在現今環境下得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助力。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侗戲在現今階段的發展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傳承侗戲的年輕人逐漸減少
侗戲雖然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代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許多年輕人離開侗族聚居地,來到城市工作,侗戲的傳承人的數量急劇減少,使得侗戲在現今時代的發展受到了限制[1]。
(二)侗戲的專業化人才逐漸減少
作為少數民族文化的侗戲,其形成、傳承和發展并沒有一個科學的學術體系作為依托,主要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之間的言傳身教、口口相傳來完成文化的傳承工作。這種文化傳承方式就會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專業人才的不斷減少。隨著上一代侗戲專業人才的逐漸衰老,年輕人又離開少數民族聚居地,導致侗戲的文化傳承面臨人才越發缺乏,且后繼無人的困境。
(三)侗戲的宣傳不足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文化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我國充斥著多種多樣的文化類型[2]。然而,侗戲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在繁榮的文化市場之上,由于缺乏宣傳和文化包裝,導致侗戲的認可度沒有達到理想的程度。
二、侗戲的起源
我國的曲藝形式十分豐富,在戲劇領域,就有300多種類型,侗戲便是其中之一,強烈的民族色彩以及質樸的表現形式使其在我國戲劇文化領域獨樹一幟。侗族人民將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以及趣聞軼事都融入侗戲之中,并且通過聲情并茂、載歌載舞等極富表現力的形式,結合管弦樂器和打擊樂器表現戲劇內容,同時又展現了其思想內涵。
時至今日,侗戲相關的文獻資料已經所剩無幾,因此世人在探索侗戲的起源時,只能從現存于世的侗族老一輩人的口中獲得一定的信息。在侗戲“開臺祭詞”的過程中,我們大概了解到,侗戲最早起源于清朝的道光年間,其創始人是貴州黎平縣臘洞村的吳文彩。侗戲的出現,是以吳文彩根據漢族故事《朱砂記》翻譯改編的《李旦鳳姣》和根據漢族故事《二度梅》翻譯改編的《梅良玉》為標志的[3]。在侗戲起源的初期,無論是劇本、表演還是戲劇本身,都較為簡單而粗略,這也正是一種戲劇從起源到發展的必經階段。
自侗戲形成以來,其發展和傳承的主要力量都是來自民間的戲班。隨著貴州省侗戲的繁榮,貴州省黎平縣已經逐漸成為“侗戲之鄉”,因為這里不但是侗戲的發源地,而且還有專門的侗戲隊伍。在節日或者農閑時期,觀看侗戲是當地侗族人民的必備項目。
三、侗戲的發展歷程
侗戲在我國形成至今已經有將近兩百年的歷史,因此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和發展經歷了數個階段。除了侗戲歷史上兩個發展時期之外,還可以從面具、腹本、文本、現代侗戲這四個階段來展開對侗戲文化發展的研究。
(一)侗戲發展的兩個時期
在我國,侗戲作為一種曲藝形式在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主要經歷了兩個時期。侗戲從1838年開始進入第一個發展傳播時期,1855年開始到1911年是侗戲的第二個發展傳播時期。
在侗戲第一個發展時期中,其主要的時代標志是張鴻干所創作的《金漢列美》這一戲劇。就像侗戲創始人吳文彩以漢族故事為基礎并進行翻譯和改編那樣,侗戲在產生的初期以此為主要的創作方式。因此,在侗族人民中,許多接受過一定漢文化教育的侗戲傳承者都借鑒了吳文彩的曲藝創作形式,使得侗戲的內容得以大大豐富,迎來了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在這一時間段,出現的戲劇有《毛紅玉英》《山伯英臺》《陳勝吳廣》等。而正是在這一時期,著名侗戲創作者張鴻干以侗族民間敘事歌為基礎,成功創作出了《金漢列美》,成為侗戲發展歷史中第一個完全反映侗族人民生活的侗戲腳本。《金漢列美》的問世,標志著侗戲的發展由初始的萌芽階段成功邁入了發展階段,并不斷向繁榮階段邁進。
隨著《金漢列美》在侗戲中影響力的提升,一些比較有見地的侗戲創作者認識到了侗族人民生活對侗戲的貢獻和文化價值,從而開始轉變創作理念,從民間敘事歌中尋找侗戲的創作內容和創作靈感。隨著全新創作形式的廣泛使用,許多全新的侗戲腳本得以問世,如《三郎五妹》《花賽》《芝年流美》等。這些戲劇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侗戲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侗戲所反映的侗族文化的內容也在逐漸形成,不斷完善。
(二)面具時期
從具體的侗戲表現形式上來說,最初的侗戲可以追溯到面具時期。在早期的侗戲演繹過程中,侗戲的演繹者需要通過佩戴面具來進行角色的定位和呈現,因此這一階段也被稱為面具階段[4]。作為初始階段的侗戲演繹方式,許多表現形式已經融入其中,如琵琶歌。并且直到現在,許多侗族人民的家中仍然保留著侗戲面具,侗戲面具成為侗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三)腹本時期
隨著侗戲的不斷發展,在侗戲演繹過程中有時候需要一個扮演者同時分飾多個角色。并且隨著侗戲表現形式的不斷多樣化,侗戲的表演者需要在表演過程中又說又唱,由于參與演繹的人不斷增多,侗戲出現了集體演繹的形式。傳統的侗戲師也逐漸由臺前退居幕后,表演工作由演員完成,而侗戲師的角色則由表演逐漸向導演的角色轉變。由于侗戲師對于侗戲人物角色的認知專業化程度較高,因此侗戲師成為侗戲傳承的主力軍,這也標志著侗戲進入了腹本階段。
(四)文本時期
隨著近代戲曲的發展,侗戲逐漸有了文字的記錄。受制于生產力的限制,印刷術并沒有在民間普及,因此侗戲文本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而現存于世的許多侗戲劇本多為清朝光緒年間流傳下來的手抄本,原始版本已經無從獲取。加上侗族人民的房屋結構多以木質結構為主,具有較大的火災隱患,這也成為侗戲手抄本失傳的原因之一。
(五)現代時期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侗戲的發展也迎來了又一個春天。隨著時代的發展,侗戲戲曲內容的取材多來源于近現代,十分貼近現代生活,戲劇內容的呈現和表演的比重都有所提升。并且侗戲舞臺的搭建和設備的更新呈現出了向專業化發展的趨勢,在為觀眾帶來了全新視聽體驗的同時,侗戲的文化傳承體系得以形成和不斷完善。
四、結語
侗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也是侗族人民日常生產生活的一部分。其發展和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時間,是華夏文明的璀璨明珠之一。因此,傳承與發展侗戲是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參考文獻:
[1]向娟.侗戲傳承的場域[J].北方音樂,2018(13):65.
[2]吳文梅.侗戲在侗族村寨社會交往中媒介功能研究[J].四川戲劇,2020(8):79-81.
[3]趙子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問題研究:以黔東南侗戲的保護為視角[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4):65-67.
[4]熊馨悅,向娟.侗戲從民間到舞臺的演出形式的變遷[J].黃河之聲,2019(9):20.
作者單位: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