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虎林 左佳
摘 要:在中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關注班級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是班主任重要的教育任務,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對于心理正處于成型與發展時期的中小學學生而言尤為重要。因此,在中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應該首先明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制定合理的教育策略,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實踐進行指導與規劃。
關鍵詞:中小學班級管理;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理環境成型與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中,學生的心理活動較為豐富。在缺乏科學的指導情況下,中小學學生常常會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如果難以及時地發現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幫助學生疏導心理問題,使得心理問題長期積壓,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在中小學班級的管理工作中,具備專業心理教育技能的班主任應該及時地承擔起為學生疏導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義務,并制定合理的教育策略,對班級管理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指導。
一、 善用溝通方式,增強心理教育環節聯系
(一)與班級學生溝通,明確心理健康概念
由于以往教育教學中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忽視,導致現階段中小學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概念較為模糊,這使得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以正確辨識自身所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而難以自主疏導心理問題,出現心理問題積壓等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因此,在中小學階段的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應該善于利用溝通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溝通,使學生能夠在與教師的良好溝通中明確心理健康概念,并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正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疏導奠定基礎。
例如,在中小學班級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即可在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向學生分享典型的心理問題案例,利用具象化較強的案例向學生明確講述心理健康問題的概念以及其存在對學生成長所帶來的危害。這種案例式的溝通方式,既能夠利用完整性較強的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融入對話,又能切實地使中小學學生從案例中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理論,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概念。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在溝通中以友善的形象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以此獲取學生的信任,使學生能夠打開心扉,向教師主動傾訴,教師應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利用溝通方式引導學生正視自身的心理問題,讓學生掌握自主疏導方法。
(二)與任課教師溝通,關注學生個人狀態
在中小學班級的管理工作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應主動地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以此做到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使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能夠得到相對及時的解決。為此,教師除了與學生做好溝通工作以外,還應與班級任課教師做好溝通工作,以此強化自身與任課教師之間的聯系,做好教育資源共享工作,以此對學生個人學習與實踐狀態進行密切關注,從學生狀態的波動及時地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癥結。
例如,班主任在中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可以與班級任課教師建立起良好的溝通關系網,從而在與任課教師的溝通中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這種共享的方式能夠使中小學班主任從任課教師的視角更加全面地掌握近期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成績起伏波動狀態,以此對學生的班級生活狀態建立起更全面的關注。通過與任課教師溝通,獲得的學生信息,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波動起伏的原因以及學生近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存在的異常,并通過與任課教師的分析,快速地鎖定學生狀態波動的實際問題所在。之后,教師可以針對具體的問題與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溝通,更好地輔助學生疏導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問題,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與學生家長溝通,構建家校共育環境
學生家長是中小學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教育角色之一,其主導的家庭教育環境也是構成中小學教育階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環。然而由于大部分家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以及專業的教育理念指導,家庭教育難以與校園中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步,這不利于環形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的建立。為了使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能夠得到更加良好的發展,教師應該積極地與學生家長建立起良好的溝通關系,一方面通過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方式建立起交互式的信息共享關系,強化教師與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關注;一方面教師還能在溝通中向學生家長傳達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彌補學生家長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使學生家長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以此與校園中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步,構建起環形心理教育體系。
為了提高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有效性與時效性,中小學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溝通工具與家長建立線上溝通關系。線上溝通關系的建立能夠使教師與家長在線上群組中快捷地針對學生近期的狀況進行溝通,以此加強教師與家長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關注程度,使二者能夠更快速地發現學生的心理環境異常,并在教師的有效規劃下協調學生家長的教育方式,共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還能在線上快速地向教師求助,使其能夠在專業性較強的教師幫助下,更加科學地幫助學生疏解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
二、 創新活動形式,營造心理健康發展環境
(一)創新集體活動,創造和諧班級環境
在中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除了利用溝通方式對學生的主觀心理進行關注與調節以外,還應為學生創造客觀的心理成長環境,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為此教師應該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充分發揮出對學生的組織職能,組織班級學生參與到集體活動之中。通過集體性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班級中小學學生能夠在集體活動目標的作用下真正做到互幫互助,進而加強彼此之間的緊密聯系,形成凝聚力較強的和諧班級,這將使學生在團結友愛的班級中得到更好成長。
中小學班主任可以首先在班級內提出一個活動主題,向班級學生提供一致的目標,以此開展班級集體活動。例如班主任可以在中小學班級的管理工作中,將班級環境的美化與建設作為活動主題,使班級學生為了美化與建設班級這一統一目標共同努力。在活動的流程之中,學生需要經歷共同出謀劃策制定方案、共同制作美化班級環境道具以及共同布置與建設班級的過程,在這一系列活動過程中,班級學生在同一目標的驅動下能夠真正做到互幫互助,以和諧友愛的精神與同學進行友好交流與協同合作,集體目標的提出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班級協同合作過程中的集體和諧的氛圍,并在互相幫助的過程中與同學建立起友好的聯系,促進班級凝聚力的提升。這可使學生在和諧的班級氛圍中,與人團結友善地相處,從而避免一系列因個人沖突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并能使學生的心理壓力在和諧環境中得到有效緩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