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芳
摘 要:小學低年段的語文教學課堂應找準讀、寫結合點,以寫促讀,最終達到以讀為本,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一切積極的學習活動均來自興趣。因此,在不同的教學課堂中,教師應多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此鍛煉其語感,從而培養其朗讀能力。
關鍵詞:興趣;以寫促讀;善用評價;誦讀;語感
部編本的低年級教材,語言童真童趣,體裁豐富多樣,內容更具人文內涵,關注兒童的生活和心理成長,貼近兒童的情感世界和真實生活情境,教材的編排意圖在于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低年級的學生剛從幼兒園踏入小學校園,從玩中學轉變為正規的課堂學習,在這個初始階段,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保持他們對未知知識求索的興趣,是教師教學的最大動力。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課堂中應該如何明確讀寫目標,找準讀寫結合點,以寫促讀,以期達到以讀為本呢?
一、 激發興趣,讓學生有寫的欲望
在新課程標準中,“興趣”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它是一種內驅力,能讓學生對識字有興趣,對閱讀有興趣,對說話寫話有興趣,能引領他們步入精彩的語文世界。
低年級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強,而書面表達能力延后,因此在以寫促讀的設計上,要把“激趣”放在第一位。
并非所有的課文都適合以寫促讀的教學設計,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對文本進行認真的解讀,尋找適合的題材,設計一條前行之路,讓學生沿著這條路主動前行。
激發學生“寫”的興趣,關鍵在于形式上的設計是否貼近兒童的生活情境,以及能否提升學生的積極性。選擇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寫話方式,可以適度的超前,但不能操之過急,要面向全體,尊重個體差異,細心呵護這份興趣。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從“易”入門,以“趣”為帆,融合各方面的資源,讓學生樂意說、樂意寫,邁好寫話第一步,再以之促進學生樂讀。
二、 契合運用,讓學生有寫的快樂
部編本低年級教材中,不但有兒童詩、童話故事、革命傳統故事,還有古詩、蒙文、敘事閱讀文章等。不同體裁的課文,應設計不同的讀寫訓練方式,使學生將這種寫話視為一種快樂和一種需要,從而點燃學生的寫話熱情。
(一)兒童詩歌的教學課堂
兒童詩歌詩句優美,朗讀時瑯瑯上口,很多的學生對于詩歌表達意境的領悟有著一份天生的敏銳。因此,在教學兒童詩時,可以適當安排一些讓學生進行創作的教學環節。例如,一年級上冊的《四季》,就可以在課中安排以寫促讀的環節。《四季》這首兒歌簡短而富含童趣,通過感受四季的美麗,讓學生產生對四季變換的探索興趣。在這節課中,可以整合《語文園地四》“字詞句運用”的內容,設計一個環節:模仿課文,寫寫你看到的四季。因為面對的是剛剛學完拼音的一年級學生,所以一定要降低難度,可以讓學生先在小組里說一說,再推選代表來競選“優秀小詩人”。之后,學生說,老師寫,最后評選優秀小詩人。當然,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都入選,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途徑。增加了這么一個環節,再讓學生來讀課文,讀書熱情就持續高漲了。
在部編本低年級的教材中,編排了不少兒童詩,都是練習寫話的好素材。例如,《比尾巴》《動物兒歌》《植物媽媽有辦法》《拍手歌》《彩色的夢》等,都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不同程度的寫的內容,激發學生寫的興趣,之后趁熱打鐵,以之“促讀”。
(二)童話故事的教學課堂
童話故事在低年級的課本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在這類教材中找準了讀寫結合點,以寫促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了解課文內容,更好地理解文本,更樂于以講述故事的方式去讀課文。筆者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的《青蛙賣泥塘》時,設計了一個小練筆的環節:
青蛙想把泥塘賣掉,小鳥、蝴蝶、小兔、小猴、小狐貍都有意向來買泥塘,它們會怎么向青蛙提自己的建議呢?青蛙又會怎么做?請你化身為其中的一只小動物,來寫寫這個場面吧。
為了降低難度,筆者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句段式:“ ? ?來了,看了看泥塘,說:‘ ? ? ? ? ?。青蛙想,要是 ? ? ? ? ?,于是,他 ? ? ? ? ?。”
筆者讓幾個學生先進行了口頭示范說,進行適當的點評之后再讓學生寫,這樣,有了句式的“扶”,有了說的“示范”,學生的寫就容易多了,再充分發揮自由想象,學生寫得相當不錯。接下來,有了興趣,讓學生來讀書,較長篇幅的課文也能讀得流利了。
(三)其他題材的教學課堂
在部編本其他題材的課文教學中,同樣可以尋找到很多課堂小練筆的好素材。在《黃山奇石》一課中,可以課外拓展,讓學生模仿文中句段來寫一寫“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的樣子,也可以看圖寫寫課后三幅圖中黃山奇石的模樣;讓學生給《我要的是葫蘆》續編故事“第二年春天,這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對于《荷葉圓圓》一課,可以寫寫還有哪些小動物也來到了荷葉上,它們會有怎樣的活動;《找春天》一課,可以讓學生模仿文中的句式,寫寫自己眼中的明媚春光;還有《樹和喜鵲》一課,讓學生想象喜鵲們天一亮怎么打著招呼一起飛出去,天黑后又是怎樣嘰嘰喳喳地一起飛回窩里,再寫一寫它們之間的對話。
總之,明確了讀寫訓練目標,精心設計一些小練筆,力求簡潔扼要,使之能更好地為讀書助力。
三、 以寫促讀,讓學生體會讀的快樂
朗讀是促進學生積累規范語言的重要途徑,是培養良好語感的必要條件。《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作為學生對語言文字的一種直接感知、領悟和把握能力,語感的培養對于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也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朗讀,從來都應該是課堂學習的一種主旋律,只是現在的語文課堂中,學生的朗讀總是顯得勉強,排除一些老師講授內容偏多的因素,主要原因在于學生不樂意讀,沒有讀的主動性。回到家中的讀書狀況更是不容樂觀,部分家長反映學生回家后光寫書面作業了,朗讀課文,對于學生來說,可有可無。長此以往,學生的朗讀能力缺失,語感不好,語言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自然也就無從提起了。因此,在低年級這個打基礎的階段,要想辦法讓學生體會讀的樂趣,使之產生一種積極性,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而以寫促讀,是一個不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