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梅
摘 要:高校“基礎”課教學是高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研讀習總書記關于愛國主義教育重要講話精神,明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鮮明主題、育人目標和實踐要求,鉆研“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版教材,把握教學內容、教材變化、教學重難點,是“基礎”課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基礎課;新內容;新要求
中圖分類號:G641;G41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4-0004-02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為新時代高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是高校思政課的先導課程,愛國主義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本文主要探討在新時代如何運用“基礎”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為“基礎”課教師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參考。
一、研讀文件,明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新要求
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深刻揭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明主題、育人目標、實踐要求,為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指明新要求,彰顯愛國主義的時代特征。為此,教師在“基礎”課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要以新要求為指南,貫穿教育教學始終,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時代性。
1.明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鮮明主題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時代內涵,習總書記明確指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為此,“基礎”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應當遵循中國夢教育、中國精神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層層遞進的邏輯結構,即實現中國夢需要弘揚中國精神,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內容,當代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是中國夢的實現,從而使教材第二章和第三章內容緊密相連、層次分明。
2.明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育人目標
愛國主義教育的育人目標關系著培養什么人的方向問題,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明了育人目標,即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四觀”和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首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四觀”,即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的認知、認同,加強大學生的黨史教育、國情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四個自信”,加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教育。其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包含三個方面內容:激發愛國情、砥礪報國志、實踐報國行。愛國是情感、思想、行為三個方面的有機統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涵養大學生的愛國情,同時還要讓大學生將愛國情、報國志轉化為報國行,樹立扎根人民、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價值追求。
3.明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要求
首先,與核心價值觀教育相結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首要內容,也是貫穿三個層面的根本線索,二者不謀而合,為此,要推動二者深度融合,在相互結合中提升愛國主義影響力。其次,創新教育方法,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與時俱進。教師要豐富教學內容,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促進校內和校外、線上線下形成協同效應,推動大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有機銜接、螺旋上升,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實踐教學,涵養大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二、 鉆研教材,把握教學新內容
目前“基礎”課教學統一使用2018版教材,鉆研教材中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了解2018版教材新變化,厘清教學重難點,是在“基礎”課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1.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從2006版初版教材至2018版最新教材都包含豐富的愛國主義內容,并且都有一個章節專門講述愛國主義相關內容。2018版教材也不例外,教材第三章第二節聚焦愛國主義,深入探討了新時代背景下愛國主義基本內涵、愛國主義基本要求、做忠誠的愛國者等基本問題,既繼承了愛國主義優秀傳統,也富有世界視野和時代氣息。縱觀整本教材,教材的其他章節也包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與第三章第二節前后呼應。如教材第一章關于人生價值的實現和第二章社會理想的實現都與愛國主義密不可分,無論人生價值的實現還是社會理想的實現都需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第四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也包含愛國,是踐行核心價值觀最根本的因素。第五章關于個人品德準則和第六章關于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法律義務的相關內容,也是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運用“基礎”課教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要統籌整本教材,協調安排,注重教材前后的邏輯聯系,處理好相關問題的關系。
2.教材新變化
2018版“基礎”課教材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材凸顯愛國主義核心。以前的2015版教材主要遵循“中國精神—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邏輯展開,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放在第二節、第三節分別闡述,第一節關于中國精神的內容顯得過于籠統,同時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的核心也沒有得到充分凸顯。因此,2018版教材主要圍繞“中國精神—愛國主義—改革創新”邏輯展開,教材的邏輯結構更加嚴密,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的核心得以凸顯。其次,教材內容更加完善、精簡。教材中關于愛國主義的基本內涵增加“愛自己的國家”,強調政治屬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更加突出了愛國主義的本質。新教材大幅精簡愛國主義與經濟全球化的長篇論述,強調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既是對原有教材的繼承,也是對習總書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闡發,使得全面對外開放水平背景下的愛國主義立意更加完整。最后,教材內容緊跟時代。如第三目“做忠誠的愛國者”中,根據黨中央對“一國兩制”最新闡述,增加了“維護黨中央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的新內容。根據十九大精神中關于解決中國臺灣問題態度的最新表述,增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等內容。新觀點和新論斷的融入,使得教材內容更加完整,更加與時俱進。
3.教學重難點
在“基礎”課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需要教師把握教學重難點,基于教學目標和學情,抓住社會熱點,針對大學生思維困惑點展開教學,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在“基礎”課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要把握以下教學重難點。第一,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的關系問題。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統一性問題關系著愛國主義教育的本質問題,常常成為大學生認識中的困惑。針對大學生的這一困惑,“基礎”課應該直面問題并給予回應。從愛國主義的內涵來看,愛國不是抽象的概念,政治屬性是愛國主義的根本屬性,國家的昌盛離不開政黨和制度的保證。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面臨重大危難的時刻,中國共產黨把愛國主義的理想追求同社會主義的前途緊緊聯系在一起,二者的統一是中國近代歷史不可抗拒的發展軌跡。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當前我國所取得的重大發展成就和抗擊疫情取得的成效,正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教師在“基礎”課中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政治引導,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讓他們真正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和政治文化。第二,愛國主義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受外來文化和外國思潮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出現崇洋媚外和愛國主義情感弱化的傾向,弱化了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新時代背景下的愛國,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立足民族和面向世界的辯證統一關系,既要面向世界充分利用好發展機遇,又要按照本國國情發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第三,愛國主義的知行統一的問題。愛國不是簡單的情感表達或者一時的沖動,而是一種理性的認識,要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因此,教師只有讓大學生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到中國夢的實現中,才能使愛國主義教育落地生根,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
[2]鄧驗,侯凱升.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J].北京教育,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