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摘 要: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部署把我國建設成制造強國的制約因素之一是高水平技術工人的巨大缺口。高職機電類畢業生作為高水平技術工人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大國工匠精神的傳承者之一,對制造強國戰略的實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為例對高職機電類畢業生的就業現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探討了促進就業,進而助力制造強國戰略的對策。
關鍵詞:智能制造 機電類 就業 高職生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de in China 2025
——Tak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 Jian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Made in China 2025", one of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in building China into a manufacturing power is the huge gap of high-level skilled workers. As the main component of high-level skilled workers and one of the inheritors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of the great power,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graduat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making a strong country. This article uses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graduat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discus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employment and thus contribute to the strategy of making a strong country.
Key word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mployment, vocational students
1 引言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強大的制造業。“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從制造大國轉變成制造強國的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其核心是發展智能制造。高職機電類畢業生則是發展智能制造所急需的高水平技術工人的主力軍。根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制造業中具有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僅占16.4%,這是無法滿足“中國制造2025”戰略需要的。由于制造業一線工人的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都不高,導致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這也是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我國高水平技術工人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和畢業生人數雖逐年增加,但對口就業率卻始終較低,無法有效助力“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的實施。
2 高職機電類畢業生就業現狀
四川某學院是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全國優質高職院校,生源質量較同類院校領先。該校的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是四川省重點專業,教學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但是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卻一直不理想。根據該校2019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僅為84%,排名全校倒數第二,低于91%的全校平均就業率和91.9%的全國高職平均就業率。眾所周知,汽車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國內的大中型整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眾多,所以汽車制造業的就業機會較多,薪酬水平也相對較高。但據調查,該校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往屆畢業生從事的主要職業是房地產經紀人、保險推銷人員和工業機械技術人員,從事汽車制造類工作的畢業生很少,就業率僅為21%,排名全校倒數第一,遠低于63%的全校平均值和全國高職平均值。
值得注意的是,該校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2019屆畢業生的專升本錄取比例高達18.6%,遠高于9.3%的全校平均值和7.6%的全國平均值。這說明該校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學生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選擇繼續深造,提升自己就業競爭力的意愿非常強烈。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他們不從事本專業工作的意愿同樣十分強烈。這就是高職機電類畢業生矛盾的就業現狀,一方面“中國制造2025”制造強國戰略需要高素質高水平的高職畢業生,另一方面,高素質高水平的高職畢業生卻不愿從事本專業工作。這個問題在高職機電類專業中很有代表性,值得我們花大力氣來研究和解決。
3 高職機電類畢業生就業矛盾現狀的原因
根據筆者多年的高職專業課教學和輔導員工作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
3.1 就讀非志愿專業
在四川某學院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歷年新生構成中,第一志愿錄取的比例一直是比較低的,據統計為30%左右,而在第一志愿錄取的新生中,盲目填報志愿,不了解所填報專業的學生不在少數。這部分學生經過三年的專業課學習,對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和發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發現當初填報的并不是自己的志愿專業,于是在畢業后選擇從事非本專業的工作。第一志愿錄取比例低和盲目選擇專業是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畢業生從事的工作專業對口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3.2 對自身定位和就業形勢認識不清
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的心理預期普遍較高, 對就業前景過于樂觀。大部分高職畢業生都希望能在一二線城市中找到一份工資高、福利好、工作輕松并且環境舒適的工作。這樣的自身定位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對就業形勢的估計也是不準確、不客觀的。學生參加校園招聘會的積極性不高,招聘現場的學生寥寥無幾。即使去參加招聘會的學生,大多數也是為了應付公事。總是挑來挑去,嘗試尋找十全十美的就業機會,最終要么隨便找個單位草草了事,要么沒有就業,只得自謀出路。
3.3 缺乏工匠精神的培育
工匠精神與高職生的職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有高度的契合性。大多數機電類專業會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工學結合實習。在實習中,學生會參與實際的企業生產活動,與正式員工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而且工作內容單一,生產節奏緊張,生產車間的環境較為惡劣,學生既要遵守嚴格的企業生產紀律,還要兩班倒,甚至三班倒,比較辛苦。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畢業后繼續留在制造類企業工作的積極性。為數不少的學生就是在工學結合實習后打定了換行業的決心。但歸根結底,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職業院校不夠重視學生與時俱進、不畏艱難、執著追求、勇于超越自我的工匠精神的培育[2]。
3.4 職業發展前景不明朗
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對口就業單位以大中型整車和零部件制造企業為主。雖然大中型企業有人事制度正規、工作穩定、工資按時發放等優勢,但人員配置已經比較成熟,新入職的畢業生想要在職業道路上快速發展較為困難。如果長時間在生產一線工作,能力和職位得不到提升,看不到職業發展希望的話會嚴重挫傷學生從事本行業的積極性,甚至會影響后面幾屆學生就業時的行業選擇,他們將不再選擇類似的企業。如果入職中小企業,雖然職業發展機會相對于大中型企業會更多,但是因為中小企業往往成立時間較短,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學生失業風險較大。因此,不論入職大中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高職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前景都不夠明朗,這樣會降低學生在專業對口企業的就業意愿,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情況不好會導致招生困難,長此以往,招生就業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本專業的發展。
4 高職機電類畢業生的就業對策
4.1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大部分就業指導課都是照本宣科,對學生就業的實際指導意義不夠,對本專業過往的就業情況,就業形勢的嚴峻性,以及如何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沒有對學生講清講透。高職教育的重點是培養高水平技術工人,也就是一線生產者,我們要通過就業指導課等方式適當降低學生就業的心理預期,對學生的就業心理做有效的引導。高水平技術工人同樣可以有很好的職業前景,只是需要更多的毅力、耐心和工匠精神。高職院校要把職業與專業、學業、事業及學生的人生發展聯系在一起,使學生逐步端正求職動機,科學定位自己,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4.2 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通過對整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的調研,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使畢業生的能力更貼近企業的實際生產,做到學以致用。提升本專業學生對本專業培養目標的了解程度,將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應結合行業企業需求來分析相關職業崗位應具備的工匠精神要素,將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規范和職業素質要求納入人才培養體系中[3]。
4.3 工學結合的內容和時間要合理
工學結合實習的內容和時間要科學制定,實習內容和時間要以學生能夠充分提升生產實踐能力,并且對企業有一定的效益貢獻為宜。實習內容不能太過單一,實習時間也不宜過長。切忌把工學結合實習簡單等同于進廠打工,安排學生在同一崗位長時間倒班工作。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不僅學生通過實習無法充分提升生產實踐能力,還會導致學生對實習甚至對本專業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在畢業后不再選擇從事本專業的工作。
4.4 開拓新的職業發展路徑
通常技術或管理類崗位的職業發展路徑更加明確,職業前景也更具吸引力。然而,這類職位通常要求應聘者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一般不會考慮高職畢業生。實際上部分優秀的高職畢業生是完全有能力勝任初級技術或管理類工作的。要打通這條就業途徑,就需要學校與企業協商,可以先進行小范圍試點,企業每年嘗試投放至少一至兩個諸如技術員或者技術員學徒工的職位。凡是平日表現良好,學習成績優秀的應屆對口專業的高職畢業生都可以應聘,企業根據招聘崗位的要求通過層層篩選,最后確定錄用名單,與學生簽訂勞動合同并設置合理時長的試用期。在試用期中,平日工作表現優秀,能夠勝任該職位的學生,可以通過試用期,繼續留在原崗位工作,走技術或管理類的職業發展路徑;如果工作表現較差,或者資質平庸的學生,則可以轉為一線操作崗。此措施既可以打通高職機電類畢業生從事技術管理類工作的通道,又可以提高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專業課的積極性。如果試點成功,校企雙方可以協商逐年增加招聘名額,反之則縮減名額。
5 結語
“中國制造2025”已進入關鍵時期,高職機電類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會直接影響制造強國戰略的進程,所以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解決好高職機電類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刻不容緩。高等職業院校應與生產制造企業一起加快提升產業工人整體技能素質,暢通技術工人成長成才通道,切實提高技術工人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收入待遇水平,為中華民族培養出更多的大國工匠。
參考文獻:
[1]王伯慶.2020年中國高職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109.
[2]梁莉.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職生工匠精神培養探析[J].教育與職業. 2021(02):109-112.
[3]王敏敏.工匠精神融入高職生就業力培養策略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8(14):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