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雪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推動,少數民族人口流動成為我國城鄉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經濟社會現象,快速發展的同時伴隨著少數民族傳統社會的變遷,傳統村落作為孕育傳統文化的土壤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空間場域日漸消解,非遺傳承危機也隨之而來。因此,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至關重要。本文結合朝鮮族人口流動對保護其傳統文化的困境進行描述與分析,進而提出傳統文化空間與非遺傳承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人口流動;傳承;非遺;文化空間
一、人口流動下的朝鮮族傳統文化空間
朝鮮族作為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其鮮明而獨特的民族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傳統村落是作為朝鮮族傳統文化空間的載體,故對其開展保護研究以及非遺傳承研究具有多方面重要的意義。
就朝鮮族傳統文化而言,全球化時代,少數民族傳統社會不可避免地發生變遷。伴隨著少數民族傳統社會的變遷,以及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最初的自然生態環境與鄉土社會作為孕育傳統文化的土壤日漸消失。其中人口流動是導致傳統文化陷入傳承危機的關鍵因素,具體表現為:第一,傳統農耕文化失去傳承根基。水稻生產是朝鮮族傳統的農耕方式,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需要整個村落組織共同合作,形成極強的集體意識,而朝鮮族人口大量流出,以及耕作生產方式的改變和土地轉賣,動搖、破壞了傳統文化的傳承根基;第二,空間場景性文化缺失傳承載體,村莊作為集體文化活動的空間,家庭、民族學校作為學習民族文化與傳承的教育場所,都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而人口流失、人口負增長造成村莊空心化、家庭模式變化、民族學校生源劇減,出現各類空間場景性傳統文化蕭條;第三,傳統文化傳承主體的缺失斷代,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傳承的主體,雖老年群體是文化傳統的把持者和教授者,但面臨有教授者無學習者的困境。兒童是民族人口的新生力量,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接班人,中青年作為勞動力主力軍,而中青年大規模務工外流,低出生率以及兒童隨父母流動,造成傳承主體缺失。
本文通過了解朝鮮族村落的現狀,揭示傳統村落作為文化空間載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性,以及所造成的困境及分析陷入困境的原因,最后結合村落發展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非遺傳承對策,不僅為村落發展謀出路,還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努力,并為其他相關研究提供可借鑒之處。
二、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及困境
中國朝鮮族聚居地主要是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其他則散居于內地大中城市。關于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和內容多樣,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多。
關于朝鮮族非遺的特征表現為以下幾點:1.濃厚的農耕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由于朝鮮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地區,以農耕生活為主,基于農耕生產生活逐漸衍生出農耕祭祀、生產禮儀、節日文化等文化圈,使得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十分濃郁;2.基于文化空間的群眾性和大眾娛樂性,朝鮮族早期移居東北之后,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環境和文化生存需要,逐漸形成朝鮮族聚落空間,形成生產生活共同體。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朝鮮族群眾在勞動生產中創造的,基于聚落民族共同體日常生活形成的大眾型文化;3.作為跨界民族的二重文化特性,朝鮮族定居東北后,不僅繼承了朝鮮半島的傳統文化,而且經歷中國不同歷史時期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朝鮮族文化。
在經濟社會轉型的空間環境下,鄉村人口流失、傳統文化場域日漸消解,傳統文化傳承遭受巨大沖擊,從而加大了朝鮮族非遺傳承的難度,結合傳統文化面臨的困境,非遺傳承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區域大開發沖擊、傳承人主體沖突:隨著城市化、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在非遺的生產性保護中,存在過度開發、過度商業化的現象,同時非遺保護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及文化持有者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和推進,不同主體的立場沖突,以及三方中的任意過度參與,都會造成非遺傳承主體邊緣化,不能很好保障傳承主體權益從而影響非遺傳承;
2.集體意識缺失、傳承意義模糊:現代社會中,在傳統社會里發揮社會整合作用的集體意識是動態變遷的。朝鮮族大量流動人口沖淡了長期以來水稻生產方式使朝鮮族群眾形成的極強的集體合作意識;同時耕作生產方式的改變和土地轉賣,弱化了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意義,更是形成了一種“政府搭臺、村民看戲”的“表演”,對非遺傳承的意義認識不足;
3.文化空間缺失、村落遺產保護不足:傳統村落的文化空間是非遺產生和發展的空間載體,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一味的將傳統村落等同于單一的建筑物質環境,大部分的傳統村落都只片面地注重傳統建筑的保護和開發,忽視了朝鮮族傳統民族村落不僅是人口安居樂業的社會空間,還是傳統民族文化的載體;
4.傳承人斷檔、外來文化沖擊: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傳承的主體,外來文化沖擊傳統文化,新生代傳承人不愿傳承,民間文化呈現萎縮的局面;另一方面人口流失、人口負增長造成村莊空心化、老齡化,出現各類空間場景性傳統文化無法傳承;從延邊朝鮮族非遺傳承現狀來看,最面臨的最迫切問題是傳承人嚴重斷檔,非遺傳承人年齡偏大,整體文化素質不高,無法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需求,同時后繼人才不足,導致文化遺產的傳承出現斷脈。
三、非遺問題的解決方案
結合朝鮮族人口流動以及朝鮮族傳統文化的困境,針對作為孕育傳統文化土壤的鄉土社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文化空間日漸消解現狀,提出解決朝鮮族非遺傳承問題的方案如下:
(一)從傳承主體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本、動態傳承非遺
不僅要關注傳承主體的作用與地位,還要尋找人口流動的根源,切實解決邊境地區人口流失問題。
1.非遺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應把傳承主體放在首位。不僅重視非遺傳承人、重視非遺技藝的傳承,還要重視廣大民眾的傳承主體參與;
2.針對人口流失,應加快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制定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立邊境地區儲備人才庫,整合社會資源,將人口流動留住;
3.關于傳承人流動,發揮其正面影響,避免負面效應:合理引導傳承人流動,提倡有益于非遺傳承的流動行為。
(二)從文化變遷的角度出發,回歸生活、重構集體意識
1.要注意到現代社會中,在傳統社會里發揮社會整合作用的文化是動態變遷的,源自于日常生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命運就要使之重新回到日常生活;
2.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在傳統村落里的人們早就因為生計方式的多樣化而使得個人的發展不再僅僅依賴于傳統村落中的集體。以社區原有的村民為主,在新的社會環境與條件下,吸引更多的外來者成為社區新成員,逐漸在擴大化的集體中強化集體意識。
(三)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文化產業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并進
1.正確態度對待經濟發展與非遺傳承的關系。明白經濟發展對遺產的保護又得依靠憑借現代經濟增長方式而創造的財富作為重要的保障基礎之一;
2.在市場化和國家引導性文化建設的背景下,國家倡導并積極推進的文化產業發展和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不僅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源,同時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實現其價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四)從文化空間角度出發,借鑒經驗保護傳統村落
傳統農村社會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自然空間環境、社會環境都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少數民族非遺的是以鮮活的形態存在于各民族生產生活中,存在于傳統村落空間之中,所以傳統村落空間的發展不能僅僅關注經濟發展,出現千村一面的現象,可以借鑒各國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出臺相應的保護政策,把非遺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一同加以保護。同時積極引導廣大民眾參與建設和保護,使聚落空間真正體現和支撐當地的文化特色和精神特質。
四、結論
如前所述,伴隨著少數民族傳統社會的變遷,以及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傳統村落作為孕育傳統文化的土壤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空間場域日漸消解,非遺傳承危機逐漸加大。而朝鮮族傳統村落空心化問題、發展過于模式化問題日益嚴重,因此,作為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的傳統村落,在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舉足輕重給,并且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因此對于非遺傳承,作為文化空間的傳統村落的保護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樸京花,樸今海.“生活化”:朝鮮族非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3):88-94.
[2] 李虎.論傳承人流動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8(05):40-44.
[3] 劉燕.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統村落保護中的傳承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6.
[4] 樸美蘭.朝鮮族人口變遷對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影響——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例[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5(03):93-99+139.
[5] 馬翀煒,代世螢.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常生活事象的脫域、入域與發展[J].思想戰線,2012,38(05):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