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玉
摘要:強化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幫扶機制構建,不僅能夠恢復學困生學習信念與動力,提升班級整體教育質量與效果;更能夠推動教育經驗的總結凝練并優化高校教育模式和提升水平,從而進一步提升民族地區高校教育的質量與效果,為民族地區的發展培養人才。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幫扶機制
一、幫扶學困生,提升班級整體教育質量
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作為班級的一份子,從“木桶效應”而言,其對班級整體教育質量與水平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不僅如此,如果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群體管理、培養不善,對班級整體良好的學習氛圍形成沖擊與影響,對其他學生造成不良影響,也是令人頭疼的。因此,構建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幫扶機制,一方面是為了幫助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克服學習困難,恢復學習動力與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保障教學效果。
對于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而言,作為班級中的學困生,其感受與心態是非常特殊的。一方面,高校大學生普遍已經成年,其思維模式與心態理念具備一定的成年人特征;另一方面,高校不同于中小學,其與社會融入程度更深,具有一定的社會化特征。在這種的環境下,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作為班級中的“落后群體”,被著重關注、督促,其心態可想而知。因此,積極強化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幫扶機制構建,其本質還是為了幫扶學困生群體,使其恢復學習動力與信心,增強學習自覺、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自身學業水平與綜合能力。
而對于班級整體而言,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幫扶機制構建的成功與否,都深刻影響著班級整體氛圍與教育質量。在有效的幫扶機制下,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恢復學習動力與信心,積極自驅,不斷努力與奮進,進而擺脫學困生身份,跟上班級整體學業進度,對于班級整體的氛圍與教育質量,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方面,學困生積極學習、轉化,使得整個班級不再有“消極悲觀”“破罐破摔”的不良影響,從而形成積極向上、勤奮學習的整體氛圍。另一方面,在良好學習氛圍的熏陶下,你追我趕、共同進步,人均學業成績得到提升,進而也可以提升班級整體教育質量與效果。
二、總結教育經驗,優化高校的教育模式
在促進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與班級整體教育質量提升后,更為重要的意義是高校教師與管理者可以通過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幫扶機制構建的整個流程進行經驗與教訓的總結,進而逐步優化高校的教育模式。
從總結教育經驗的角度出發,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由于成長環境、文化氛圍、民族習慣等特征的不同,其形成的背景、原因、幫扶機制等均有其特殊性,因此強化對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幫扶機制構建及實際成效的關注與研究,能夠充分結合民族地區的文化特性等特殊性因素,總結關于民族地區高校教育的深刻經驗,從而為優化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區高校教育模式提供實踐經驗。
從優化高校教育模式的角度出發,民族地區的高校既有著高校教育的普遍性特征,又有著民族地區的個性化特征,如何結合民族地區的獨特性做好民族地區的高校教育工作,是推動我國高校教育發展的關鍵一環。因此,強化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幫扶機制構建,除了提升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的學業成績與綜合能力外,更為重要的是為推動民族地區高校教育理念、方法、模式的優化升級提供實踐經驗,從而在我國高校教育的整體布局下,針對民族地區的個性化特征,優化民族地區高校教育模式,增強民族地區高校教育質量與實際成效,同時也為我國高校教育體系的改革與優化提供民族地區的樣本參考,最終從我國高校教育體系的層面持續推動民族地區高校教育的優化、提升與改革,進一步提升民族地區高校教育的實際成效與競爭力。
三、對民族地區教育提質增效,培養人才
民族地區的高校教育因為地理環境、文化特征、民族習慣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有其獨具特色的個性化特征,因此在推進民族地區高校教育及人才培養時,必須著重強調其民族地區的個性化特征,“大而化之”的整體教育視角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應性與差異性。而強化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幫扶機制的構建,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缺陷,為推動民族地區高校教育的發展提供實踐經驗與機制保障。
從民族地區教育提質增效角度出發,民族地區的高校教育作為我國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其發展如何、質量如何,都影響著我國整個高校教育體系與格局的發展。因此,依托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幫扶機制構建的系統化流程與實踐經驗,能夠極大地促進民族地區學困生的自覺學習并實現轉化,從而在整體上提升民族地區教育的實際成效與質量水準,最終以推進民族地區高校教育發展的形態貢獻和服務與我國高校教育體系與格局的發展和進步,并以我國整體高校教育的發展帶動民族地區高校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與進步。
從民族地區人才角度出發,民族地區的發展離不開民族地區的人才建設,因此強化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的幫扶機制構建,不僅是推動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更是為民族地區的特色化發展培養人才。當前,不少民族地區存在部分人才流失的現象,而強化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的幫扶機制構建正好能夠增大人才培養的基數,進一步形成“民族地區培養人才、人才服務民族地區發展”的良好循環格局,為民族地區的未來發展提供充足的、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
綜上所述,民族地區的高校學困生問題,不僅具有民族地區的獨特性,也關乎著我國高校教育體系與格局的發展,因此需要著重關注。而強化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幫扶機制的構建,不僅能夠增強學困生的學業成績、提升班級教育質量,更能夠以民族地區的高校教育實踐樣本推動高校教育優化與改革,最終也能夠為民族地區的未來發展提供充足的、源源不斷的人才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宜江:《學困生教育轉化的五種可能結果及教師的理性選擇》,《上海教育科研》2020年第12期.
[2] 王麗麗:《民辦高校學困生問題與轉化措施探究》,《黑龍江科學》2020年第11期.
[3] 譚雪青、宋軍:《任課教師在高校學困生精準幫扶中實效性分析實踐》,《改革與開放》2019年第23期.
項目基金:2020年度延邊大學思政專項——民族地區高校學困生幫扶機制構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