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民辦高校發展勢頭迅速,尤其在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本文立足于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行政管理運行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建設不規范、系統培訓和維護困難、安全隱患較大等三方面問題,并提出了加強信息化建設、完善激勵機制、完善保障體系等切實可行的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民辦高校;行政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民辦高校就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公辦教育的重要補充,與公辦高校一同取得了長足進步[1]。從高校數量和生源情況來看,教育部發布的2021年民辦高校名單中,我國民辦高校共有773所,約占高校總數的26%。根據教育部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9年全國民辦高校在校生約708萬人,占全國高校在校生總數的23%;畢業生約170萬人,占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的22%。從發展趨勢來看,自2010年以來無論是民辦高校總數還是在校生、畢業生數量,都處于連年攀升階段。隨著三胎政策的全面放開和教育產業的國際化、精細化,未來民辦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也對民辦高校的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2。由于歷史原因和體制機制的制約,民辦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占比少、工作雜,日常形成管理本就捉襟見肘,加上優質教育資源長期向公辦高校傾斜,政府對民辦高校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民辦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辦事難”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制約了民辦高校行政管理的發展[3-4]。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已經逐漸成為當前時代的標簽之一,在民辦高校的教學和行政管理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5]。相對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對新技術、新媒體的敏銳性和包容性更好,更能發揮其優勢彌補自身的不足[6]。本文立足于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民辦高校行政崗位運行的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進一步提高行政崗位運行效率的策略。
1、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行政管理運行現狀
在高等教育中,互聯網+時代帶來的主要是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創新,比如全息影像教學、數字化互動教學、VR教學等,這些新技術對于民辦高校而言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契機。其實,新媒體技術在民辦高校的行政管理中,也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通過構建管理信息平臺,整合學校各職能部門進行模塊化管理,實現了行政辦公系統無紙化、便捷化,具體來說在公文管理、會議管理、師資管理、后勤管理、圖書管理和新聞宣傳等行政職能管理中都有廣泛運用。
公文管理中,使用OA系統進行公文流轉,可以同時使用電腦端和手機端對公文進行處理,流程清晰簡潔,既降低了人力需求,也避免推諉扯皮,隨時可以查詢公文所處的環節,加強了監督效力。會議管理中,通過集成辦公系統對會議室的使用進行預約,同時將會議通知同步發送給參會人,輔以短信提醒會議信息,實現會議流程電子化,提高了班會效率。師資管理中,通過手機端app、微信小程序等,實現工資查詢信息化、無紙化,辦理人事各項業務如請假管理、住房申請、培訓研修、職稱管理等,提高了師資管理的透明度。后勤管理中,實現在app或小程序中辦理各項后勤服務事項,極大方便了師生的同時大幅度縮減了后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數量。圖書管理中,通過信息化技術對每本圖書的借閱、館存情況進行跟蹤管理。新聞宣傳中,充分發揮當前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的優勢,一方面積極發布正面消息擴大學校的影響力,增強師生凝聚力,另一方面發現重大輿情時及時處置,避免負面消息的進一步擴散。
2、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是信息化建設不規范,經費不足。民辦高校信息化大部分投入都在課堂上,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設投入相對公辦高校明顯不足。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尚缺乏有效的監督手段,導致在缺錢的情況下,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設不夠規范。具體來說,對信息化建設缺乏整體的規劃,往往都是實際工作困難倒逼信息化建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結果哪里也醫不好,各信息系統之間數據不通,一塊管理就有一個系統,光系統就有幾個, 反而使得工作更為繁瑣,干脆行政管理還是老辦法,信息化系統成了花瓶。
二是人員流動大,系統培訓和維護困難重重。和公辦高校的鐵飯碗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民辦高校教職工流動性大,甚至有成為公辦高校跳板、公考后備軍的趨勢,新進人員大多抱著過渡的心態,一邊工作一面準備公考或公辦高校考試,對于信息化系統的使用顯得心不在焉。要使用好一套系統,首先是使用者要會用,而教職工的倦怠直接導致了培訓效果大打折扣,有的教職工壓根不想學,每個教職工個人要辦理的業務并不多,但是數量多了,如果還是繞開信息化系統來辦理,相關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量巨大,導致工作效率明顯降低。同時大量的人員流動,系統后臺要及時進行新增和刪除,如果因為主觀或客觀原因遲滯,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輕則導致管理混亂,重則秘密泄露,直接給學校造成損失。
三是安全隱患仍然存在。信息化系統始終還是諸多硬件和軟件組合而成的,安全隱患仍不容忽視,近年來屢次發生的信息系統被攻擊,導致數據外流的惡性事件,也制約了信息化系統的進一步應用。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如地震、臺風、火災等,也是信息系統安全的隱患來源。同時受限于學校帶寬限制,在流量高峰時期如果帶寬分配不當,學生使用的迅雷、在線視頻軟件大量占據帶寬,會導致信息中心帶寬不足,信息化系統不通暢甚至擁堵,降低辦公教學的效率和時效性。
3、互聯網+背景下提高民辦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策略
一是加強信息化建設的統籌管理。仿效美國的經驗,有條件的民辦高校設立首席信息官,至少由副校長以上管理者擔任,負責統籌全校的信息化系統建設,在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各管理職能的需求,設計的合理的系統并預留升級空間,以應對日益豐富的信息化需求,為后續的優化升級做好準備。
二是完善激勵機制留住人才。建立健全教職工目標激勵機制,確定不同崗位教職工的目標任務,把工資獎金和目標完成情況、職稱晉升、評優評先掛鉤,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增加部分教師深造的機會,通過委培等方式,提高教職工水平的同時能夠留住人才,增強教職工對學校的歸屬感。
三是完善信息化系統的保障體系。建立信息化系統安全考核機制,信息安全分層負責,形成信息安全獎懲機制,通過問責壓實責任。強化硬件保障,規范信息中心的建設,確保供電、通風安全。加強防火墻的硬件和軟件支撐,充分研判高峰時段的帶寬分配策略,保障網絡通暢。
4、結論
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行政管理建設是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信息化系統在公文管理、會議管理、師資管理、后勤管理、圖書管理和新聞宣傳等行政職能管理中有廣泛運用,但是受限于人員素質、經費等各方面原因,仍存在建設不規范、系統培訓和維護困難、安全隱患較大等問題。為了進一步推進信息化民辦高校行政管理中的應用,提出了加強信息化建設的統籌管理、完善激勵機制留住人才、完善信息化系統的保障體系等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1]闕明坤,段淑芬. 我國民辦高校改革發展成效、經驗及展望——《教育規劃綱要》實施十年審視[J]. 大學教育科學,2021(2):16-25.
[2]薛晗,何鋒,江山. 我國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20(z1):250-254.
[3]陳豫嵐. 我國營利性民辦高校存在的意義、困境及其對策[J]. 宜春學院學報,2021,43(1):108-112.
[4]宮法明. 分類管理視域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面臨的困境與發展策略[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40-43.
[5]張立陽,尚鵬禮. "互聯網+"時代民辦高校提升教學質量的策略[J]. 藝術科技,2017,30(6):55-56.
[6]姚萌. 互聯網+時代民辦高校辦公室管理模式創新思路[J]. 品牌研究,2018(3):88,91.
鄭晨荷(1993-07),女,漢族,浙江溫州市人,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實習研究員,教學秘書。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