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清
摘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除了經濟建設的繁榮富強,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自信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培養中學生文化自信是教學中重要的目標之一,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對民族、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本文結合思想政治視域下的教學理念,提出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幾項措施,旨在推進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中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策略
文化自信是對祖國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熱愛,作為中學生,有責任和義務完成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傳承,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的娛樂方式越來越豐富,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并沒有很是深刻,大多數都是從課堂中學習獲得,這也就造就了文化自信陷入了困境。作為教師,應該從學科特點入手,挖掘教材意義,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挖掘生活情境,樹立學生文化意識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節日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等,這是民族的氣血,是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柱,經過多年的演變,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得到了本質的提升,而新鮮的現代文化也推動著人們向前進步。但是經過對課堂調查以及學生的采訪等過程發現,很多學生缺乏文化意識,在家庭環境中也沒有過多的文化體現,文化自信也就無從談起。為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可以挖掘學生的生活情境,探究其中存在的文化體現,引導學生樹立文化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學習“中華一家親”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自19年年底至今,全國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故事,來引導學生體會中華一家親的情感,同時,也可以借助一些新聞報道,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大國情懷下的民族信仰。通過對這樣的課堂情境的創設,可以很好地讓學生對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產生認同,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從而逐步提升文化自信。
二、結合當地特色,培養學生文化內涵
我國一共有56個民族,分布在大江南北,各地域有各地域的特色,各民族也有各民族的與眾不同,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讓很多民族文化得到了創新性的提升,同時,其中也有很多精華的部分得到了保留和傳承。當我們步入一個新的城市,融入到一個新的民族,就能體會到文化源遠流長的意義。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化內涵,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特色,將學生熟悉的內容融入課堂中,引導學生體會文化的力量。
例如,在學習“守望精神家園”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江門本地的文化特色,引導學生體會本民族文化的內涵。如禮樂龍舟是江門地區非常傳統的端午節節日文化,能夠充分體現該民族的特色,教師可以挖掘這一習俗背后的故事以及現代意義,引導學生的理解。再如,陳少白故居、陳獨秀故居、小鳥天堂、開平碉樓等,是江門本地著名的名人故居和風景文化區,教師將這些內容搬到課堂上,可以很好地引起學生的認同感,激勵其文化自信的培養。
三、組織課堂活動,促進學生文化理解
課堂活動是教學中常見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將學生的主體性調動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并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在提升學生文化自信方面,教師同樣可以借助課堂活動,以教材內容為依托,構建課堂文化教學體系,并將文化知識與課堂活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給學生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促進學生對文化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文化知識大比拼的活動,將班級學生分組,教師通過PPT展示文化內容及問題,由學生參與搶答,最終以搶答正確的數量為判定各組的排名和成績。通過這樣的課堂活動,可以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在教師的氛圍引導下,體會不同的文化特色帶給民族發展的價值,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四、開展課下實踐,推動學生文化應用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科教學除了促進學生掌握基礎的知識和學科技能外,還應該培養學生對學科的應用能力。而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同樣需要學生親身體會文化在生活中發揮的力量,才能從內心深處對文化產生認同和自豪感。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下實踐活動,帶領學生進行文化博物館或者歷史博物館的參觀,并讓學生書寫參觀日記,深刻體會歷史故事和歷史文化對我國社會進步的影響。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例如民俗文化宣傳的志愿活動、或者景區文化的講解志愿活動等,通過親身體會文化在生活中的體現,鼓勵學生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并以此為驕傲,從而推動文化應用,樹立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綜合國力的增強離不開文化的發展,而文化的發展則需要我們對傳統文化形成高度的認同感,在中學教育中,教師應該認清當今學生文化自信的困境,并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采取課堂實施提升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并結合實際生活的實踐推動文化的應用,從而在思想政治視域下,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促進學科教學的品質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志高.例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J].中學課程資源,2021,17(06):66-67.
[2]李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思考[J].求學,2021(1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