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 ?要: 本文闡述新時代大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于心的重要性,分析音樂審美能力培養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出在大學環境中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 新時代? ?音樂審美? ?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同志在2021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無比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新時代大學生學習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全面系統地總結和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文化方面,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揮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①。文化是軟實力,人的思想和精神是行動的“先導者”。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不僅彰顯了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所在,還體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醫務工作人員、青年志愿者舍生忘死、全國人民舉國同心,共同描繪了一幅“團結就是力量”的新時代精神畫卷。
學習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學習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不斷學習思想政治理論,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還可以啟發大學生思想理論學習與專業知識學習相統一、相結合,使其成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十九大中,習近平同志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①
可見,當代青年大學生擔當的是“國家興,民族望”使命,在新時代培養“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的奮斗精神,將所學所用回報給社會和人民。
二、音樂審美能力的內涵和功能
古羅馬著名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賀拉斯在《詩藝》提出“寓教于樂”,通俗來說,就是“快樂學習”,將思想教育通過德育(音樂是其中之一)的形式內化給受教育者。
我國儒家學派創始人、教育家孔子提出了禮樂并重”教育思想。在《論語·泰伯》第八章,孔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基礎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的素質教育,通過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音樂學習實踐活動,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健康身心,造就新一代合格的建設人才,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①。
1.什么是音樂審美能力?
審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養人審美能力、審美情操的教育。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塑造完美人格,它通常采用的活動方式是鑒賞現實美和藝術美。音樂審美教育的最根本形式是藝術的教育,音樂審美教育在音樂教育甚至整個教育環節中占有重要地位,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②。
2.審美教育的內容。
一是音樂的感覺和知覺能力。兩者一般情況下是相互融合形成音樂聽覺的。音樂感覺是對音樂基本要素的反映。例如:音的高低、音的強弱、音的長短、音的特色等。音樂知覺是在有音樂感覺的基礎上建立的對整體音樂的旋律、節奏、速度與力度甚至和聲的感受。
二是音樂的鑒賞能力。音樂的鑒賞能力即對音樂作品的鑒別和欣賞力。它是音樂審美的核心力量。有良好的音樂鑒別能力才可能有真正的音樂審美活動。信息文化時代,網絡的發達給學習和生活帶來了許多便捷,與此同時,面對參差不齊的音樂文化和混淆視聽的音樂資源,對審美心理還未穩重成熟的青年大學生來說,音樂鑒賞能力凸顯了其重要性。
三是音樂想象能力。我們在日常聆聽音樂時,聽到的音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們往往通過想象心理活動感受、領悟音樂。音樂的抽象性,使大家對它的直觀感受產生一定的困惑。但換個角度來看,這正是審美音樂的最大特點與優勢,它可以提供沒有邊界的欣賞空間,憑借主觀想象能力給所聽的音樂插上翅膀,以輕松自由地領略音樂所帶來的美。
四是音樂展示與創新能力。音樂審美活動在藝術實踐方面,具有明顯地詮釋與表現力,當我們全身心地將所欣賞到的音樂展示在“音樂舞臺”時,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音樂美的陶冶與感染。例如:傳唱經典歌曲、演奏古典樂曲等。
三、音樂審美能力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轉變體現了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①。豐富精神世界日益成為新時代大學生追求的愿望。
據了解,消除焦慮、網癮等心理問題,正日益成為輔導員日常工作的重心之一。
在醫學界,醫學研究者經過大量臨床實踐,證明了“音樂療養”等醫療功效,可以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發展。
1.大學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影響日趨顯現。
將理論知識實踐到日常的學習生活更成為新的要求與使命。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國家篇》中說:“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侵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就因而丑化。”③(26)
音樂通過獨有魅力的音響效果,作用于大學生的情感世界,他們通過聆聽與審美,能快速調節情感,引起情感共鳴。
2.啟迪智力功能。
李嵐清同志說:“音樂的美譽功能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等,它對人的智力開發,特別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鍛煉表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幫助,音樂對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1]
古往今來,眾多杰出的科學家同時也是音樂家,他們認為音樂會啟發了他們的智慧,培養了他們科學的想象力。如: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相對論”的創始人愛因斯坦,他擅長鋼琴和小提琴;我國宋代的沈括、明代的朱載堉,既是科學家,又是音樂家;當代科學家錢學森一直酷愛古典音樂,他在中學時期就是銅管樂手。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志,經常在野外的稻田里拉小提琴等。
3.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評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在《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中提出:“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音樂藝術不僅是社會現實生活的寫照,還是人們對理想的體現。
勞動號子、抗戰歌曲等音樂體裁,正是從現實中實踐又超越現實的創作。音樂審美的“超越精神”,鼓舞新時代大學生戰勝困難,喚起理想,堅定信念。
4.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音樂可以組織和協調社會成員的意志行為,傳達與交流社會成員的思想感情,從政治態度、倫理道德等方面對人產生影響,激發力量,在條件適合的情況下,就能發揮巨大的作用①。
優秀經典的音樂愛國作品表達的是時代的號角和人民的心聲。這些經典的音樂作品通過流暢而又朗朗上口的旋律、輕快明朗的節奏、真摯深情的情感、清新質樸的音樂風格,塑造出一個個動人的藝術形象,具有激動人心的感召力,對新時代大學生有很深的教育意義。
國歌,是一個國家情感及尊嚴的象征,在奧運會的現場,人們常看到,中國運動員聽到《義勇軍進行曲》時,激動不已、熱淚盈眶的場景。此時,祖國在他心中,國歌成為祖國的象征與化身。
我們常常聽見青春四溢的大學生激情澎湃地歌頌自己對國家的熱愛,對當今時代的自信。
愛國歌曲在陶冶大學生愛國情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采用恰當的表達方式(如:合唱)體現他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當代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現狀
2021年1月從新時代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現狀調查出發,設計調查問卷對某本科院校380名在校大學生展開調問卷查,收回有效問卷373份(理工科:213份,文科:160份)
調查顯示:
1.在大學生對音樂的喜愛程度方面,有83.11%的學生表示喜歡音樂,其中有76.94%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
2.在大學生對音樂課的認識方面,有50.4%的學生認為音樂課是音樂素質綜合課,其中有52.55%的學生從來沒有學過常用記譜法(五譜和簡譜)。
3.在音樂實踐方面,有69.17%的學生參加過不同形式的的音樂表演(其中有46.11%的同學參加的是團體演出形式)。
4.在音樂審美的功能方面,有94.91%的學生認為音樂有助于情緒的疏導和宣泄,有92.76%的學生認為大學課程中有必要開始音樂課程。其中有97.05%的學生希望在大學期間提高音樂素養。
5.在對特定音樂體裁(愛國歌曲、經典革命歌曲)的了解方面,有78.28%的學生喜歡這類型的音樂體裁,其中有93.83%的學生認為這類型的音樂體裁會更激發愛國熱情。
五、如何在大學環境中提高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1.充分利用大學校園數字媒體。在大學校園里,利用校園廣播、校園熒幕等,讓當今大學生從聽覺和視覺上吸收積極正面的音樂作品。如:愛國歌曲、革命歌曲、校歌等。
2.積極開展各項文體活動。如:五四青年節,十一國慶節等,開展集體參與的合唱比賽,讓更多的大學生們參與活動,這不僅可以更好地培養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
3.提高輔導員的音樂綜合素質能力。隨著時代的進步,各大高校對輔導員的招聘要求日益提升,在不少高校輔導員應聘環節當中,增設了才藝展示。同時,在崗在職的輔導員也需要進一步提高綜合能力(包括音樂素質)。
4.開設更多的音樂選修課程。現今,各大高校開設的音樂選修課程,更傾向于音樂欣賞課和音樂綜合素質課程,如:基礎樂理、視唱練耳等。培養大學生掌握音樂基本要素,更有利于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
總之,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內為成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是思想政治輔導員義不容辭的義務與責任。輔導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新平臺,不斷拓寬與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深化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功底,借用音樂審美的“媒介”將自身所學外化于行、內化與心、巧妙地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
注釋:
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中南大學),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中南大學)組,著.輔導員學習筆記[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20.4.
②馬津,馬東風.音樂教育學概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3.
③柏拉圖.國家篇[A].曹理,何工.音樂學科教育學[C].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參考文獻:
[1]曹理,等.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2]馬津,馬東風.音樂教育學概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3.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中南大學),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中南大學)組,編.輔導員學習筆記[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20.4.
[4]徐希茅,喻意志.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5]劉建軍.思想政治教育要發揮真理的魅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8).
[6]周玉.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眾化[J].科學社會主義,2010(3).
項目名稱:(立項編號:2020XJ18)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我國音樂文化教育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