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楚新
摘? ?要: 一門課程想要不斷發展并且讓學生學以致用,需要的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大學課程教學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大師作品分析”課程作為各大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必修課,課程模式趨于成熟化和套路化,近幾年湘南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對課程授課方式進行了一次改革,通過尋找新的教學方法煥發該課程的生機。
關鍵詞: 動手能力? ?教學改革? ?“大師作品分析”
一、目前“大師作品分析”課程所面臨的問題
“大師作品分析”課程作為各大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必修課,課程模式趨于成熟化和套路化,即了解大師的生平經歷,學習建筑、景觀等大師的設計作品,通過學生自主選擇大師進一步深入分析大師及其作品,最終作業通常為大師設計作品的模型制作。因此催生出了一條產業鏈,即大師作品的設計方案、電腦模型及完整的激光切割排版,學生只需要選擇價格、模型材料、大師的作品,一鍵到家,接著學生只需要開始拼裝即可。稍微有想法的同學可能會對大師作品進行手繪圖的繪制,用以講解和分析該作品,再或者從網絡上找各種相關圖片進行展板排版設計,用以表現該作品。最終,學生不過成了一位“會排版的安裝工人”,總體來說并沒有對今后的專業認知和發展起到太大作用。這就是一門課程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面臨的轉型問題,如何才能應對網絡時代帶來的不利影響,只有對課程設置做出不斷適應社會和專業發展需求的調整,才能保持課程的生命力。
二、課程內容改革研究
一門課程要想不斷發展并且讓學生學以致用,需要的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因此,大學課程教學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但就目前大多數普通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綜合素質分析來看,很少有學生能夠達標。大學課堂時間有限,并不會像中小學一樣進行填鴨式教學,更多的是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利用課余時間補充和完善課內所學知識,并自覺進行知識拓展。
就“大師作品分析”課程來說(以下簡稱“該課程”),近幾年湘南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對課程授課方式進行了一次改革,以講座的形式授課突破了以往的單一模式,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通過不同老師的認知理解分析學習不同的知識及分析問題的方法。課程采用2個—3個班級合班在多媒體教室進行集體授課的方式,由這幾個班級的任課老師輪流授課,每人對某一位國內外大師進行詳細剖析,結合教材所講的分析步驟,盡可能做到分析內容有理有據、條理清晰、通俗易懂、內容全面等,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時內消化更多的知識點。課內,各位老師會就相關的重要知識點進行提問,有些問題甚至沒有具體的答案,更多的是需要學生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覺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分析問題的能力是本學院本專業學生的弱項,在老師提出問題時,或者學生遇到問題時,第一句話是問老師要答案、要方法,最終,選擇權回到老師手中,學生只會服從,而不會分析。對待問題時主觀上選擇逃避、等待,而不會主動分析原因和動機。由于分析能力弱,導致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由于不會思考,不會解決問題,腦子里想法太少,知識儲備量缺乏,導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弱。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畢業后,如果繼續從事本專業,最終必須學會與甲方溝通交流設計方案,不可能一輩子做繪圖員,因此口頭表達能力至關重要,甚至在某些時刻起關鍵作用。很多時候會發現,你的專業能力可能并不比別人好,甚至差一點,但是你的表達能力非常好,能夠抓住重點,深入人心,這也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2020年在搜學網中有一篇社會調查報告,記者對中國學生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大部分中國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令人擔憂,急需提升,否則,未來將會被社會所淘汰。主要表現在自信心缺乏、不敢說、不會說、不想說等。
三、作業內容改革研究
根據以往的作業情況進行系統分析之后,發現在該課程成熟化模式之后,學生的作業思路形成了固化,在做作業的時候只是從網絡上對大師作品進行文字和圖片的復制粘貼,真正思考設計內容的同學較少。在完成課程最終模型作業時,更是形成了“產業鏈”的效應,因為以往學生的定制,導致網絡上有完整的切割圖和Sketchup模型,學生只需要選擇自己感興趣或者圖紙較完善的大師作品,而后對切割板進行組裝即可。其實學生只完成了圖紙和模型的搬運,而沒有分析過程,這是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作為專業基礎課,湘南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在大二上學期開設的大師作品分析課程,主要是解決學生專業入門的問題,不僅是專業知識、認知上的入門,更是動手能力、軟件能力入門的過程。在對其他設計類院系的考察之后,我院將在之后對該課程內容及作業進行調整。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學會理解和分析專業問題,在分析和設計過程中學會分析“關系”二字,何為關系?就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兩個事物之間產生的聯系。該課程主要研究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建筑與室內的關系、空間與空間的關系、建筑與人的關系、空間與人的關系等,只有深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才能進行接下來的設計工作,否則一切都是空談。當學生對“關系”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之后,就要開始對空間及空間尺度進行研究,這也是為什么在該課程之前開設人體工程學相關課程,因為了解基本的人體尺度和一些設計規范要求的尺度,才能在之后設計類課程中不至于出現關于尺度的笑話,例如小空間中用了大尺度的陳設,導致空間變得擁擠,大尺度的空間中陳設尺度過小使得空間顯得空曠等問題,這也是課程體系不斷完善的原因,因為課程之間是有先后順序且互相關聯的。
其次要掌握空間認知,各種類型的空間表達及空間設計要求、規范等。怎樣確定空間的主題,如何定位空間的含義,空間之間通過怎樣的手法進行關聯,通過怎樣的設計要素進行視覺延伸和主題表現,不同空間需要用怎樣的材質和色彩,家具、配飾如何與空間相搭配等問題,都是設計空間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因此,該課程最初的定義應該是通過讓學生學習已有的設計較完備和出色的作品,對空間設計進行分解式的理解、學習與應用,而不是演變成如今以完成一個簡單的模型組裝為目的。學生應該探討空間的可能性,構思和設想自己在設計類似空間時會怎么做及如何解決設計空間時遇到的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追尋設計的本源才是初心。我們不能被“模式”所左右,要打破常規,發現新的可能,延伸空間的可能性。
如何認知空間?首先要把空間關系用視覺信息進行加工,而后通過感知深度的能力進行抽象表達,感知深度是隨著年齡及生活閱歷的增加而豐富和發展的,它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因此,老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和做作業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尋問題、提出問題、解答問題,而不是主動告訴學生答案,在學生完成整個過程之后仍然有不理解之處,老師可以答疑,并進行更深層次的指導。因為在上一個過程中,學生已經完成了第一層次的學習,證明該學生有能力進行第二層次的學習,所以指導老師才可以進行深層次指導,如果學生并沒有如期完成第一層次的知識學習,此時教師不能夠進行深層次的知識講解,而應該繼續引導和解答第一層次的知識點。空間的認知程度直接決定學生之后課程學習的深度和設計能力的提升程度。因此,指導老師必須不斷增加知識儲備量,不斷接受新的知識,并拓寬視野,創新思維方式,只有教師不斷提升教學技能,才能更好地開發學生的大腦,才能逐步解決學生不愿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難題。
在學生具備一定設計知識之后,接下來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軟件和實際操作。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動手能力普遍較弱,尤其是一般院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家庭生活的影響。現在的學生家庭條件普遍較好,家庭的溺愛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2.中國的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雖然近幾年有所改觀,但以拿到高學位證和學歷證為主要目的的教學模式沒有改變,對職業技術教育有所偏見,雖然近年來有所改觀,但是整個社會現象并不是朝夕可變的,需要提升國民的認知。在這種情況下,書本知識是第一位的,動手能力的課程似乎并不多,也不那么重要。3.大學教育的影響。大學是大多數學生步入社會前的轉折點,或者說訓練場所,社會需要的是有獨立能力、有動手能力、有技術能力、有專業知識的較全面的人才,但普通藝術類院校很難提供較全面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動手能力的場所和課程。要建設好課堂,全面發展學生的腦力和體力,教師不能局限于課堂理論知識,更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結合。就“大師作品分析”課堂來說,除了介紹大師的生平,了解大師的設計作品和設計理念外,更要注重軟件的學習和利用,如AutoCAD、Sketchup、VRay、lumion、Photoshop等專業軟件。利用AutoCAD繪制平面圖、立面圖等,導入Sketchup建模,利用VRay渲染器在Sketchup中直接渲染,或者將模型導入lumion進行渲染和動畫制作,最后用Photoshop對渲染的效果圖進行環境、燈光等處理,經過以上一系列軟件操作,學生才能較全面地理解大師作品的設計理念、結構類型、材質鋪貼、環境處理等,才算是詮釋了該課程的教學初衷。培養軟件操作能力,再進行手工模型制作,這個時候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設計作品理解的過程,而不是從一開始就讓學生從利用網絡的便利做現成的模型拼接,這是毫無含義的、浪費時間和精力的。
四、結語
信息化時代給人們帶來了好處,也產生了弊端。如何讓課程設置規避弊端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大學是學生步入社會前的孵化器,對于大學生來說,不能只進行知識的灌輸而忽略對頭腦及手頭功夫的鍛煉,社會需要的是會獨立思考的人,需要的是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找尋解決方法的人,需要的是善于表達的人。該課程設置應該遵循這個原則開展,培養學生各項能力,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缺失較嚴重的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對于專業入門課,學生必須解決軟件操作問題,才不至于在之后課程中艱難前行,才不至于遇到頭腦中有想法卻表達不出來的尷尬狀況。學無止境,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教學相長”,時刻謹記“不學習就會落后”。
參考文獻:
[1]陶萬樣.關于居住空間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06).
[2]楊娜.應用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建設標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