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萍,王翠蓮,梁曉利
廣東省羅定市人民醫院檢驗科,廣東羅定 527200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是機體紅細胞中血紅蛋白合成障礙而致的一類貧血癥狀,主要表現為紅細胞、血紅蛋白平均體積、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等指標明顯降低,好發于地中海貧血與缺鐵性貧血患者[1-2]。其中地中海貧血是因珠蛋白基因缺陷而導致的珠蛋白肽鏈中合成物缺失造成的貧血癥狀,患者需長期開展去鐵、輸血治療;缺鐵性貧血是由于機體中鐵元素缺乏而導致的血紅蛋白合成降低的貧血癥狀,對兒童的神經系統、機體生長發育造成極大的影響[3]。糖代謝異常,造成機體長時間處于高糖狀態,會對機體各組織、器官造成程度不一的損傷、功能異常,從而引發多種并發癥,例如神經病變、腎臟疾病、視網膜病變等,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在糖代謝異常患者中,糖化血紅蛋白(HbA1c)指標起到關鍵作用,且能有效反映患者2~3個月內的血糖控制狀況,對其血糖水平進行評估[4]。該文就該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診的78例糖代謝異常患者進行分析,探究其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對糖代謝異常患者HbA1c檢查的意義,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接診的糖代謝異常患者78例,根據是否合并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分為觀察組 (單純糖代謝異常)與研究組(合并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各39例,并同期選取健康體檢者40名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32~68歲,平均(48.38±2.38)歲。研究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30~68歲,平均(48.12±2.21)歲。 對照組男20名,女20名;年齡32~78歲,平均(48.26±2.17)歲。3組基線資料組間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組患者及其家屬均對該研究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同時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76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日本Sysmex XN1000型)、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伯樂D-10)以及配套試劑。收集入組患者晨起靜脈血,分為3份抗凝全血(2 mL),EDTA抗凝血用于全血細胞分析與HbAlc檢查,肝素鋰抗凝血用于空腹血糖檢查 (FPG)。全血細胞計數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查;FPG采取葡萄糖氧化酶法分析;HbAlc使用高效液相離子交換色譜法進行檢查。
詳細記錄患者HbAlc、FPG、血紅蛋白(Hb)、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等指標參數,并進行組間比對。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與觀察組相比,Hb、MCV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患者Hb、MCV指標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HbAlc、FPG指標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提升,但觀察組患者指標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HbAlc、FPG、Hb、MCV指標比較(±s)

表1 3組HbAlc、FPG、Hb、MCV指標比較(±s)
注:#表示與對照組相比,P<0.05;*表示與觀察組相比P<0.05
組別HbAlc(%)FPG(mmol/L)Hb(g/L) MCV(fl)對照組(n=39)觀察組(n=39)研究組(n=40)F值P值(5.48±0.24)*(9.78±2.01)#(6.67±0.87)#*119.490<0.001(5.27±0.41)*(10.48±3.17)#(9.08±2.47)#*52.130<0.001 142.74±12.75 141.52±13.54(94.85±14.76)#*157.120<0.001 93.85±2.85 93.28±3.01(78.12±6.24)#*167.180<0.001
HbA1c是Hb的鏈N-末端氨基酸殘基與葡萄糖縮合而成,該物質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中HbA1c是糖化血紅蛋白的一種亞型,占比70%,具有穩定的結構形態,臨床往往以HbA1c水平表示糖化血紅蛋白濃度,作為糖代謝異常、糖尿病患者的診斷、控制、檢測等方面的重要指標[5-6]。HbA1c水平與近期血糖控制水平及紅細胞壽命等因素息息相關。由于紅細胞的半衰期為2個月,為此該指標能清楚顯示患者前6~8個月血糖平均水平。現如今,大量臨床研究發現[7-8],相較于口服糖耐量實驗和血糖指標診斷糖尿病患者,HbA1c指標的應用狀況更優。與既往糖尿病診斷指標相比,HbA1c水平不受短期血糖波動影響,能較好地預測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具有較高的穩定性,且可重復性高,無需在特定時間段內采血,操作簡便,在臨床中應用廣泛[9]。但該指標也可能受其他因素影響,例如紅細胞生存周期異常、Hb、輸血、某些藥物、延伸血紅蛋白等,造成其檢測結果與FPG水平存在較大的偏差。
糖代謝異常合并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患者HbA1c指標降低,可能因其機體紅細胞平均體積降低、生存周期縮短,造成血液中葡萄糖與紅細胞接觸相對時間、面積減少,進而導致糖基化作用降低而致[10]。為此該文結果顯示, 對照組Hb(142.74±12.75)g/L、MCV(93.85±2.85)fl, 觀察組為 (141.52±13.54)g/L,(93.28±3.01)fl,兩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與研究組患者Hb(94.85±14.76)g/L、MCV(78.12±6.24)fl明顯降低 (P<0.05); 研究組HbAlc(6.67±0.87)%、FPG(9.08±2.47)mmol/L與 對 照 組 (5.48±0.24)%、(5.27±0.41)mmol/L相比明顯提升,但低于觀察組 (9.78±2.01)%、(10.48±3.1)mmol/L(P<0.05)。 提示單純糖代謝異常患者和健康體檢人員相比,患者HbA1c與FPG指標均具有一定的診斷、監測作用,而糖代謝異常合并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患者Hb與MCV指標明顯降低,該類患者因某些因素影響,HbA1c指標難以預測其機體真實血糖水平,需與其實驗室相關指標進行聯合診斷,有利于體現患者機體糖代謝水平。張國良等人[11]研究發現,健康對照組Hb(142±13)g/L、MCV(94.9±3.0)fl,單純2型糖尿病組為(143±14)g/L、(92.0±3.3)fl,兩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與小細胞貧血組患者Hb(95±18)g/L、MCV(77.8±7.1)fl明顯降低(P<0.05);小細胞貧血組HbAlc(6.72±0.93)%、FPG(9.31±2.77)mmol/L與健康對照組 (5.39±0.29)%、(5.29±0.42)mmol/L相比明顯提升,但低于單純2型糖尿病組 (9.82±2.18)%、(10.93±3.25)mmol/L(P<0.05)。 正細胞貧血組和單純2型DM組HbA1c與FPG存在正相關,而小細胞貧血組HbA1c與FPG無相關性,提示2型糖尿病并小細胞性貧血患者HbA1c水平不能準確反映患者體內血糖真實水平[12]。
綜上所述,針對糖代謝異常合并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患者,分析其HbA1c水平具有一定局限性,單一使用會導致誤診、漏診的狀況,不可將其作為唯一實驗室指標。需針對患者自身狀況,綜合評估,與其他實驗室指標聯合應用例如口服糖耐量實驗、糖化血清蛋白等,有利于反映糖代謝異常合并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患者的血糖指標,早期診斷,合理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