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珠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成了小學教育的重心。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慣用的理論講解以及灌輸式教育顯然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學習成了每一個教師的必修課題。文章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初衷,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就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內涵和特征進行了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教學落實策略,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小學數學學科的學習需要學生深度思維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支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不能將學生一味地訓練成“解題機器”,在題海戰術中喪失對數學知識的熱愛。深度學習在小學數學中的提出與踐行,正是順應教育改革推行的一個有利舉措,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想要將這一教學理念由理論探討轉變為可落地的教學策略,教師首先需要對“深度學習”的內涵和特征進行深入分析,然后結合數學知識的本質以及學生的特性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最終促使數學學習成為一種始于記憶理解,以高階思維為指向的深度學習。
二、 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內涵和特征分析
21世紀,信息技術在我國各個領域蓬勃發展,深度學習這一理念首次出現在信息化教學領域,成為優化教學提升效率的重要支撐。之后伴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這一理念被引入普通學科教學,獲得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教育部相關教育研究小組認為深度學習是指教師帶領學生圍繞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項目展開研究,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成功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成為知識的主人和研究者,從而實現對學科核心知識、學科本質、思想方法以及情感體驗的深入理解。深度學習有著以下幾點特征:第一,注重對知識學習的批判理解,學生要敢于主動思考打破權威,不能將教師的思路完全作為自己的思路;第二,要增強對知識板塊內容的整合,實現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夠將零散的知識點連接成完整的體系;第三,要重視理論知識的應用和遷移創新,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做到學以致用;第四,重視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由記憶、理解、應用向分析、評價、創造過渡。
三、 長期停留在淺層學習的弊端分析
淺層學習與深度學習是學生思考探究問題的兩種方式,二者是一組相互依存的概念,本身并無優劣之分。淺層的記憶背誦學習是深層思考的基礎,而深度學習又能夠促進淺層接觸的效率。我們在這里只討論教師忽視學生的深度學習,一味地開展灌輸式、填鴨式教育的弊端,也就是說學生長期停留在淺層學習所帶來的問題,為后期針對性地制定深度學習策略奠定基礎。
(一)不利于學生學科興趣的養成
小學階段的學生初次接觸數學知識,很容易被大量的計算和抽象的邏輯推理挫傷學習興趣。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而忽視了學生的深度專研,那么對學生而言很難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樂趣,不利于學生學科興趣的養成。舉例而言,在學習“簡易方程”這部分知識時,教師不能僅僅將教學目標確定為要求學生熟練的解方程,這樣在煩瑣計算中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而且難以提升知識的應用能力。假設教師能夠結合一些生活化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深度思考探究,那么就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用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快樂,在深化知識理解的過程強化學科興趣。
(二)不利于學生提升課堂參與度
在長期淺層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得到有效的發揮,在課上只是跟著教師被動學習,這樣的課堂氛圍比較僵硬。不乏有些教師反映,學生抬著頭聽講但是很少愿意發言,一節課過去不知道學生掌握了多少。在新課改理念下,課堂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彼此互動的平臺,而非教師自己唱獨角戲。想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不斷深入思考,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樣學生才能在數學課堂中實現身心的共同參與。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分數的意義”這部分知識時,不能照本宣科地為學生介紹單位“1”、分子、分母等概念的意義,這樣學生很難主動參與思考。教師可以為學生列舉現實中的例子:“假設一個西瓜分了8份,取其中的7份;或者分成9份取其中的8份,哪一種分法能夠取得更多的西瓜?”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三)不利于學生進行知識創新遷移
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引入、理解、記憶、應用以及遷移創新的過程,在淺層學習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往往只能停留在記憶和應用的層次,很難實現遷移創新。這一點反映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能夠在課上完成與教師的互動,在面對課后題的時候也能夠按時完成,但是一到考試中面對新的題型就手足無措。究其原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只是從某一個或者幾個角度完成了對知識的學習,但是卻沒有實現創新遷移能力的提升,導致“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難以實現。
(四)不利于學生完成知識體系構建
溫故而知新。這一道理不僅強調了復習的重要性,也說明了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能夠很好地促進對新知識的理解,而新知識的引入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舊知識。深度學習理念強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掌握應該是系統化、體系化的,而非零散的、孤立的。這就說明長期的淺層學習,會使學生將目光局限于某一具體的知識點,而忽略了知識之間的聯系,不利于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階段就要加強準備,對新授課的內容進行適當地引申和聯系,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知識架構。
四、 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教學策略探究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趣味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打破師傳生授的單調教學模式,讓枯燥的課堂趣味化,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收獲快樂。舉例而言,在小學數學知識體系中會涉及大量運算類知識,分數、小數等知識的四則混合運算十分考驗學生的耐心,但是又很難有捷徑和取巧的學習方式。學生必須通過大量的計算練習,才能將運算定律和簡便算法融會貫通。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喪失耐心,在煩瑣計算中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導致計算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無法形成深度學習體驗。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開展課上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相對愉悅的氛圍中完成計算練習。以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練習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課上比賽,激起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首先,教師可以在課下提前準備題庫,將難度相近的習題分為若干個小組;然后,在課上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比賽,每個小組都要通過抽簽的形式來抽取自己的對手和題組,隨后上講臺兩兩PK,根據計算所用時間和正確率決出勝負,勝利的小組進行下一輪比賽,直到決出最終的“小擂主”;最后,教師就學生在比賽活動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并對表現優秀的小組進行表揚鼓勵。為了保證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將這種比賽當作常態化訓練,定期抽出時間鼓勵小組之間相互挑戰,爭奪“小擂主”。在這種互動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會得到提升,為進一步落實深度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