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思維可視化有利于培養學生說理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而說理能力的培養路徑可借助表格,讓學生說理,明辨數學知識間的內在異同;可運用圖示,讓學生分析數學道理,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可借助思維導圖,讓學生建構數學知識體系。通過這三條路徑讓思維外顯化、可視化,學生更能有條理地進行說理,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說理能力。
關鍵詞:思維可視化;說理能力;培養路徑
《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要能有條理地清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的進行討論與質疑。所以,培養學生的說理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尤其重要。目前,大部分學生遇到說理題都無從下手。有的只知其果,不知其因。有的知道原因卻言不達意,不能有條理地清晰表達道理。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說理能力的培養。文章在思維可視化視域下,借助表格、圖示、思維導圖三條路徑,讓本來不可視性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徑外顯。讓學生在說理的過程中,學會運用思維策略與思考流程,有條理地、完整地對數學知識本質進行詮釋。
一、 借表格,辨異同
數學學習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為了讓學生更有條理地說清楚數學的本質,教學時可以借助表格形象直觀地將數學知識間的異同點呈現出來。通過這種路徑將思維可視化,不僅培養學生的數學說理能力,也能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例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時,為了使學生明白:“為什么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比說理,以便形成知識結構體系。為此,教師設計了如下表格:
為什么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
舉例驗證實踐驗證
大小形狀測量計算撕拼折拼
原三角形三個銳角分別是50°、60°、70°,放大縮小三角形后,經過測量三個銳角還是50°、60°、70°。固定三角形的一條邊,以這條邊所對的頂點進行移動,變換不同的銳角三角形,經過測量三個角的度數之和還是180°。60°+70°+50°=180°
原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分別是90°、60°、30°,放大縮小三角形后,經過測量三個角還是90°、60°、30°。固定三角形的一條邊,以這條邊所對的頂點進行移動,變換不同的直角三角形,經過測量三個角的度數之和還是180°。90°+60°+30°=180°
原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分別是100°、20°、60°,放大縮小后,經過測量三個鈍角還是100°、20°、60°。固定三角形的一條邊,以這條邊所對的頂點進行移動,變換不同的鈍角三角形,經過測量三個角的度數之和還是180°。100°+20°+60°=180°
角的大小與邊的長度無關,所以,不同大小的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都不會變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都拼成了一個平角180°都拼成了一個平角180°
結論
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
學生根據上述表格,從三角形的分類全面闡述,又從驗證方法上有條理地說明,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這樣,借助思維可視化,學生的思考有了方向,思考流程就能呈現得比較清晰。學生也就能更快地從知識間的區別和聯系展開說理,從而明辨數學知識的本質。
二、 借圖示,析道理
簡單的文字加上簡潔的線條構成簡明的圖示,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讓說理更加直觀明了。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學習完圓的面積后,經常會讓學生比較“用一段相同的繩子去圍出不同的平面圖形,圍出什么圖形的面積會最大呢?”當然,答案是周長一樣的前提下,圍成圓時的面積最大,為什么呢?在指導學生說理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從學過的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征入手,運用對比的方法,想辦法找出原因。學生為了說清楚其中的道理,運用圖示,將學過的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預設成周長相等再進行比較。如圖1當平行四邊形的腰b和底a分別與長方形的寬b和長a一樣長時,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高h與腰b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和斜邊,而長方形的寬b與平行四邊形的腰b相等。這樣平行四邊形的高h是直角邊,而長方形的寬b是斜邊,所以hS正方形。還有八邊形的推導,假設一邊是a,每個三角形的高是h,則S八邊形=ah÷2×8=4ah。隨著h越來越長,當h=b時,圍成的八邊形=圓形,所以也能從中得出結論:周長相等的多邊形中,S圓最大。
三份圖示簡明扼要地將小學階段學過的所有平面圖形融為一體觀察、比較、分析,綜合運用了所有平面圖形的特征、周長,以及面積等數學知識的本質內容,說明了周長相等時圓的面積最大,完整架構了小學階段所有平面圖形的知識體系。知識的結構化再加上精準簡練的數學語言逐步上升到思維的結構化,促使學生精準地分析數學道理。
圖示法不僅可以辨析道理,還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表格與圖示的結合使用也讓簡單的說理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見,借助圖示法不僅讓學生在分析數學知識的本質時有理有據,還能在揭示知識本質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說理能力。
三、 借導圖,明聯系
運用思維導圖法進行說理,不僅可以直觀地說明各個數學知識點的本質特征,還可以從各個知識板塊之間闡明它們的聯系與區別,更快地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建立數學知識框架,優化知識結構,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
如教學人教版六下《整理和復習——立體圖形的表面積與體積》時,什么立體圖形的體積可以用v=sh的公式計算?說說它們都可以用這個公式的理由。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讓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如圖)進行說理,從它們的特征形象直觀地將學過的立體圖形各部分知識點進行闡述。因為每個立體圖形的上下底面積都相同、圖形的外部都是直柱形,上下底面之間的距離也相等,所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都可以轉化成用v=sh的公式求體積。接著再引導學生比較這三個圖形的共同特征,進一步說明只要是直柱體都可以用這個公式來計算它們的體積。這樣,借助思維導圖分別從每個立體圖形的特征上尋找它們的聯系,從中說明公式相同的原因,從獨立的一個個立體圖形尋找它們的聯系,梳理各個知識板塊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從思維導圖中有章可循地進行說理。明確知識脈絡之間的聯系,運用思維可視化將不可視的思考路徑外顯化,讓學過的數學知識有機結合,并從中鍛煉學生的說理能力。
借助思維導圖使學生的思維可視化,學生在數學學習探究中,形象直觀地深入理解教材,闡明其中的概念及其數學原理,說明事物的規律,真正內化學習內容形成知識體系。在復習中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幫助說理,明確聯系,在新課階段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及練習鞏固中,也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對知識的橫向與縱向進行對比聯系,使學生想說理、會說理、能說理。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思維可視化有利于學生對揭示本質、明辨異同、分析道理及實現知識結構的優化。對一系列思考過程的可視、外顯,也進一步推動學生學會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條理性分析和解答問題。在有理有據地闡明自己的觀點的同時,思維可視化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說理能力,幫助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因此,運用思維可視化要發揮它的最大優點,極大限度優化教與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對促進學生的數學說理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蘇春東.借助“學講”教學模式 培養學生說理能力[J].新教師,2020(11):48-49.
[2]嚴海芹.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減負增效的關鍵[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
作者簡介:
蔡美寧,一級教師,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市新圩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