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海燕
【摘 要】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內需,指導學生從課內閱讀發散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體驗閱讀的樂趣,讓閱讀成為他們閑暇時最想做的一件事,讓學生一生受益。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載體? 發散
閱讀,可以使我們增長見識,不出門,便可知天下事;閱讀,可以積累好詞好句,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可見,閱讀是多么的重要。然而,教學實踐中,如果沒有一點方法,學生并不會輕易愛上閱讀。我在語文教育教學中利用“發散式”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小學語文“發散式”閱讀現狀調查及思考
目前,大多數小學生除了課本,很少會主動去購買或閱讀其他的課外書籍。經調查發現,部分小學生課外癡迷于電視、手機、電腦或在外瘋玩,很少會靜下心來專心讀一本書。好多家長苦惱不知該如何給孩子選擇課外書籍,買了一些覺得比較好的書,可是孩子很少會去看,慢慢地家長不買了,孩子也不讀了。因此,家長和孩子就把課本看得尤為重要,認為只要把課本里的知識學會就足夠了。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視野狹小,理解能力薄弱,知識積累匱乏,寫作技巧單一等一連串問題接踵而來。課本是學生平時接觸最多的書,因此,以語文教材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發散式閱讀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二、“發散式”閱讀教學模式
如何憑借語文教材指導學生從課內閱讀發散到課外閱讀呢?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探索出以下幾點做法:
(一)以課文作者為載體發散
教科書里面的文章非常具有示范性,大多數的作者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筆下優美的語言,體會寫作手法的巧妙,從而喜歡上文章的作者,再推薦學生閱讀這位作者的其他文章或書籍。比如教學《爬山虎的腳》時,引導學生品味文章語言的樸實、用詞的準確性,從而發現作者葉圣陶先生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的人。雖然是一墻普通的爬山虎,通過作者的描寫不僅讓我們知道了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還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接著向學生介紹作者葉圣陶的生平事跡及出版過的書籍和文章,如:《葉圣陶短篇小說集》《葉紹鈞選集》《稻草人》等,鼓勵學生課后去閱讀這些書籍并相互交流。
(二)以單元題材為載體發散
我們的教科書上經常會將同一題材的課文編排在同一單元。如《白鵝》《白公鵝》兩位不同作家描寫相同的動物,在教學時注重讓學生比較豐子愷先生和俄國作家葉·諾索夫在表達上的不同特點。同一題材由不同的人來寫,文章內容肯定會不相同,風格也會有所差異。學完了這兩篇課文之后,就可以進行發散式閱讀,引導學生去搜集同類題材的文章。如學習完作家老舍的《貓》一文后,可以讓學生去搜集關于貓的文學作品,比較不同作家寫法的特點。推薦學生課后去閱讀作家多莉絲·萊辛的《特別的貓》和作家鄭振鐸寫的《貓》,這位作家也愛貓如癡,筆下的貓非常有個性。
在學完古詩《望廬山瀑布》后,也可以進行發散式閱讀,引導學生再去搜集一些關于描寫瀑布的古詩。如詩人張九齡寫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泉》,徐凝寫的《廬山瀑布》。閱讀之后,比較不同詩人給我們呈現出的廬山瀑布不同的姿態。
(三)以文章體裁為載體發散
教材中的作品體裁不一,有記敘文、說明文、童話故事、散文、小說、古詩等等。在學習《巨人的花園》《小木偶的故事》這一單元的課文后,可對學生進行發散式閱讀,搜集自己感興趣的童話故事書。推薦學生閱讀著名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書籍。可以借助這個機會在班上舉辦“童話故事會”,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讀過的童話故事,評選出“小小故事家”。通過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熟悉童話故事的寫作技巧,為學生的編寫童話故事積累大量的素材。
(四)以文章寫法為載體發散
小學生對于寫作比較害怕,在課堂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寫法的滲透,學生的閱讀是為寫作服務。如在課文中經常遇到“總分總”結構的文章,鼓勵學生去搜集同一寫法的文章,在寫作時也可以用這種寫法。比如在學習《火燒云》一文時,講解作者的寫作特點,以時間為順序,把看到的火燒云的不同形態進行想象,用精美的文字串聯起來,就成了一篇特別好的文章。這種邊看邊想的表現手法也深受作家們的喜歡,比如《長城》《秦兵馬俑》等課文都是采用這種寫法,鼓勵學生課后去搜集類似的文章,在平時寫景寫物的習作中運用這種邊看邊想象的寫法。
(五)以思想感情為載體發散
課文中有的作家歌頌偉大的父母之愛,有的作家敘述與友人別離的憂傷,有的作家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在學習完這類課文后,進行發散式閱讀。如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時,學生能從文中深深地感受到父愛所迸發出來的巨大力量;學《慈母情深》一文時,又能讓學生領略深沉、無私的母愛。在這基礎上推薦學生閱讀與父愛母愛相關的文章,如:學完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之后,體會作者與友人之間深厚的友誼,以及離別時的那種依依不舍。推薦學生課后閱讀送別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賦得古草原送別》《別董大》等等膾炙人口的古詩,在班上舉辦“送別詩”交流會,以書寫、朗誦、歌表演、繪畫等多種方式展示,促使學生去閱讀相關的書籍。
三、結束語
小學語文“發散式”閱讀教學將教材作為載體,推廣開來,借助于閱讀活動的開展,發揮其有效價值,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活動中有意識地認識文本內在的特點與價值。“發散式”閱讀的教學還需要注意閱讀策略、閱讀方法以及閱讀時間的訓練,從課內閱讀發散到課外閱讀,只有這樣“發散式”閱讀的價值才得以有效發揮。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于子琪.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探討[J].新課程.上旬,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