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彬



【摘 要】 生物教材中相似或相關的、易混淆的概念非常多,通過“對比”教學法,讓學生在師生互動中理解概念,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探索概念的形成,抓住概念的關鍵,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找出規律,使認識得以深化,從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的能力、提高創新思維層次。
【關鍵詞】 “對比”教學法? 發散思維? 收斂思維
創新思維是指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的思維過程;通過創新思維活動可以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發散思維(也稱擴散思維、求異思維、多角思維)與收斂思維(也稱聚合思維、求同思維、集中思維)是創新思維中重要的兩種思維形式。
生物科學知識是由眾多的生物學概念以及通過它們的相互聯系而建立起來的知識結構體系。《全日制高中生物教學大綱》指出:“教師要重視通過生物科學事實過渡到有關概念的形成,以及對重要概念的正確表述,從而使學生準確地掌握基礎知識”。很多生物學概念或字面相似、或本質接近、或屬性相關,容易混淆,我們可以用“對比”教學法,通過對比相似概念,同中求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對比相關概念,異中求同,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同時訓練他們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下面,筆者就運用“對比”方法進行生物學概念教學,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談幾點體會。
一、單項對比
單項對比就是要透徹理解、深刻剖析相似或相關的、易混淆的概念,使概念要點化,抓住它們的本質進行對比。一些相似或相關的、易混淆的概念通過單項對比,概念間的區別就簡單明了,學生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教學“染色質”和“染色體”的概念時,先讓學生理解“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是細胞核內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主要成分由DNA和蛋白質組成。二者的形態不同,“染色質” 出現在細胞分裂間期,呈細長的絲狀,并交織成網狀;“染色體”出現在細胞分裂期,由“染色質”高度螺旋化、縮短變粗,成為形態上可見的“染色體”。為防止學生混淆,可引導學生進行如下單項對比處理。
又如,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這幾個概念是學習遺傳、變異及相關內容的重要基礎,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極易混淆。為了厘清“單倍體”和“多倍體”概念的區別,在教學時,也讓學生進行單項對比。
指導學生理解“單倍體”和“多倍體”單項對比的涵義,凡是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生物體都叫單倍體,不同生物的單倍體體細胞內的染色體組數是不同的,如二倍體生物的單倍體體細胞內含有一個染色體組;六倍體生物的單倍體體細胞內含有三個染色體組。若經過秋水仙素處理后染色體數目加倍的生物體,則不再稱為單倍體了。在明確概念的基本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互動活動,讓學生舉出有關概念的正面和反面的典型例子,如正面實例:六倍體普通小麥的花藥離體培養得到的植株,體細胞含三個染色體組,但它由配子直接發育而來,因此是單倍體。同時舉出反面實例:四倍體西瓜與二倍體西瓜雜交,所得植株體細胞中也有三個染色體組,但它不是由配子發育而來的,而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因此不是單倍體而是三倍體,這樣,學生經過由正到反,由反到正的認識過程,進一步理解概念,同時他們的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也得到了訓練。
二、表格對比
表格對比就是用表格將要對比的概念進行逐項比較,區分出它們的異同及相互的聯系。表格對比針對性強,條理清楚,便于識記;但要注意,進行對比時要抓住實質,重點突出,避免繁瑣;通過對比,更有利于加深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如,細胞分化和細胞分裂是一組易混淆的相關概念,細胞分化一般發生在細胞分裂間期,即兩次細胞分裂之間,或是發生在細胞永久停止分裂以后。細胞分化是質變,細胞分裂是量變,但二者并非截然分開,因為細胞在分裂過程中也有分化,而在分化過程中也能繼續分裂。正因為如此,學生不能準確地辨析這組概念的內涵。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表格對比,加大“細胞分化”和“細胞分裂”這兩個概念間的反差,使兩個概念間的區別一目了然。
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要經過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過程——減數分裂。“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的概念區別、圖像識別等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引導學生用表格對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對比,從中發現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有助于理解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引導學生抓住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概念網絡,建立起系統的知識體系。
在選修本“微生物與發酵工程”這一章中存在較多的相近或相似的概念,學生在解答有關習題時,常因概念混淆不清而出現思維障礙。清除障礙的策略之一就是讓學生應用表格對比的方法來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外延,辨析異同。通過舉一反三,這些相近或相似的概念得到準確辨析、理解和深化,學生的答題速度加快,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也得到訓練。
三、圖形對比
圖形對比是將抽象的概念繪成直觀的圖形,把比較難理解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如,不同生物的種間關系有“互利共生”“競爭”“捕食”“寄生”等,這幾個概念用圖形對比就直觀明了。
指導學生理解:圖①曲線表示的是“捕食”關系,曲線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的數量變動關系,其中b曲線的數量變動是隨a曲線的變化而變化,所以a是被捕食者,b是捕食者,如狼和羊的關系等;圖②表示的是“競爭”關系,曲線反映的是生態位完全重疊的競爭結果,如培養在同一種培養液中的大小兩種草履蟲競爭的結果就是如此;圖③曲線表示的是“互利共生”關系,曲線表示出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同甘共苦”,如地衣中的真菌與藻類,白蟻和其腸道中的鞭毛蟲等的關系;圖④曲線表示的是“寄生”關系,宿主種群數量增加時,寄生物感染的機會也增加,但寄生物的種群發展,會對宿主造成傷害,導致宿主種群數量的下降;宿主全部死亡對寄生物是不利的,所以在進化過程中,寄生生物與宿主之間有一種動態的平衡關系。
又如,生物之間的“生存斗爭”“種內斗爭”“種間斗爭”和“競爭”這組概念,也是學生經常混沌的。特別是“種內斗爭”和“種間斗爭”,它們的關鍵詞在于是否同一物種,男人與女人之間的“矛盾斗爭”是屬于種內斗爭,因為男人與女人屬于同一物種。“競爭”屬于“種間斗爭”的一種類型。在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畫出右圖,學生根據圖形的包含與被包含關系,就能較準確地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生物教材中相似或相關的、易混淆的概念非常多,如應激性和適應性,甲狀腺激素、促甲狀腺激素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胚柄、胚乳和胚,胚孔與珠孔,極核與極體,腐生和寄生,向性和趨性,反射和反射弧,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抗原和抗體等。“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在教學中,學生準確、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不僅是學好生物科學知識的前提,也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必要條件。通過“對比”教學法,讓學生在師生互動中理解概念,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探索概念的形成,抓住概念的關鍵,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找出規律,使認識得以深化,從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的能力、提高創新思維層次。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生物第三冊教師教學用書.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白利.淺談知識的收斂和思維的發散的必要性[J].新教師教學,2016(06):81.
(本文系清流縣2019年立項課題,基于福建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評價體系的研究qljy-1904課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