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是學生從懵懂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立德樹人教育就是幫助學生找到崇高的精神追求,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在義務教育階段進行有針對性的立德樹人教育對學生而言至關重要。信息技術課堂能夠為學生開闊視野。在浩瀚的大數據時代,良莠不齊的各類信息充斥在學生周圍,甄別和選用合理的教學素材是教育者的重要任務,教師應根據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在信息技術課堂滲透立德樹人理念。教師應通過課堂研究如何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理念,通過時間驗證構建立德樹人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并通過自身的教育智慧將立德樹人與計算思維的培養融入課堂點滴中。
關鍵詞:信息技術;立德樹人;核心素養;項目學習;學習動力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6-0071-02
引 言
《江蘇省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綱要》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重塑了人們溝通交流的時空觀念,不斷改變人們的思維與交往模式,為當代社會注入了新的思想與文化內涵。信息技術學科的總目標為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增強個體在信息社會的適應力與創造力[1]。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個性特點,借助課堂教學來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將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學科教學的基石。
一、立德樹人是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堅實基石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必須解決的根本問題。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就是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一項長期、持久的任務,需要從基礎教育抓起。
(一)時代需求
黨和國家從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高度抓住了教育的本質要求,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使命,回答了建設什么國家,建設怎樣的社會,培養什么樣的接班人的重大問題。杜威強調:“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道德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立德樹人理念從青少年抓起,解決在全球化進程中文化價值多樣性對青少年思想的影響和青少年價值觀迷失的問題,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能夠順應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訴求。
如今,信息社會中多維度的大數據呈現出驚人的力量。培養青少年正確使用信息技術工具,有效甄別信息,信守信息社會的道德與倫理準則,在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中遵守公共規范,負責任地獲取、使用信息等,這些問題需要教師不斷探究。《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引導學生理解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思考信息技術為人類社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履行個人在信息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幫助學生成長為有效的技術使用者、創新的技術設計者和理性的技術反思者。《課程標準》從課程的角度提出了信息技術學科立德樹人教育的訴求,既有學生應具備的修養,又有明確的道德規范,讓學生在約束自身行為的同時,注意保護自己;既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又要有理性判斷和負責行動的能力。教師應用計算思維的方式研究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必要性,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
(二)合理選擇
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正確的價值觀對學生的成長有促進作用,錯誤的價值觀則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用正能量去引導學生[2]。基于小學階段學生特有的思維特點,教師應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感悟信息技術的人文情懷,使其內化情感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教育不是一門學科性的教育,更多的是對學生思想意識的影響。只通過單純的說教,教師難以從根本上影響學生,只有通過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意識教育,把正能量源源不斷地傳遞給學生,將價值取向融入信息技術教學中,才能真正地落實立德樹人理念。
那么,教師應選取什么樣的事例實現對學生的言傳身教呢?有的教師會選擇關注度高且流行的話題作為導入,如股票。股市的功能在于融資,屬于一種非常專業的經濟探討范疇。股票走勢、股票的學問非常深奧,甚至一些專業精算師都無法參透其中的奧秘。教育者在利用股票作為教學內容的切入點時需要考慮較多因素。比如,教師可以把大眾的投機心理轉化為正確的價值導向,把資本的博弈轉化為學生中的良性競爭。教師應注意,若引用的事例本身具有爭議,教師將難以公正、不帶偏頗地看待,也就難以通過此事例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為其不斷更新教學資源。還有一些教師會在教學中引入一些社會新聞,如自然災害等。他們希望學生能感受災難帶來的慘痛教訓,產生敬畏心理,從而形成學習的動力。但應注意的是,在選取這類資源時,教師應嚴格篩選,不能讓過于慘痛的畫面帶來反面效果,以免給學生心理埋下陰暗的種子。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同一件事情選擇不同的切入點。比如,針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在消極事例中選擇體現人和事物正能量的素材。
例如,在講解“英雄消防員——火焰傳感器的使用”一課時,教師應放棄展示生命消逝的場景,而是選擇一張天津港火災消防員奮力奔向火海背影的畫面。教師可對畫面中驚慌失措的人群進行虛化處理,而對消防員堅定地奔向火場的形象進行放大處理,將兩者形成鮮明對比,以展現消防員的偉岸堅強和為人民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激發學生產生崇敬的情感。這樣一來,學生有了深切的感觸,激發了思維,會想象如何利用所學知識,借助工具為英雄消防員配備更完善的防護措施。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積極探究,利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進行設計,以幫助英雄消防員順利完成滅火任務并安全返回,這樣就層層遞進地實現了知識點教學。這樣一來,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同時,也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實現了通過信息技術課堂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目的。
因此,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需要強調生活中的美好,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把正確的價值理念融入教學中,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人文評價是深化立德樹人理念的時代支點
信息技術課堂一直給人沉悶枯燥的感覺,學生對課堂的關注也是因為信息技術的前沿性。而信息技術教學不應局限于知識的講授,教師應構建一個有溫度的課堂。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教學中,立德樹人是教學的根本任務。教師應以立德樹人理念設計課堂教學。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教師提升自身素養的場所,教師應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評價環節,教師應避免使用“很好”“你很棒”等簡單、空洞的話語來評價學生,而應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等,用具有人文情懷和親和力的話語給予學生肯定。比如,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教師可以說:“你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看來你也有做老師的潛質。”如果學生的回答和課堂無關,教師應該說:“學習的道路比較漫長,難免遇到困難,但是不要怕,跨過去我們就是‘好漢。”如果學生回答錯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一個美麗的錯誤讓我們離真相更近了。”教師的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保護學生的童真,用人文點亮信息技術課堂,讓每位學生都能擁有美好的心靈。
當前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仍有待提高,容易出現思想偏差,教師應在課堂上多給予學生關懷。學生的心理是很敏感的,教師潛移默化的行為能夠不斷影響他們。學生的身心發展不能僅依靠心理課程,更需要所有教師在生活中、課堂上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影響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師應通過自身的語言和行為去影響學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取得學生的信任。
結 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品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教師應發現并滋養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茁壯成長。教師應用自身的言行,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落實立德樹人理念,來喚醒學生的美好心靈,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徐蕾.培養道德自覺:立德樹人的現實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16(15):56-59+64.
王云生.基礎教育階段學科核心素養及其確定:以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02):7-9.
作者簡介:梁東艷(1983.2—),女,江蘇南通人,工程碩士,中小學一級教師,曾獲江蘇省優課評比一等獎,研究方向: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