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客家民間音樂是客家地區生于斯、長于斯的鄉土音樂,它是由百姓集體創作的,反映了真實的生活情景,是能夠生動地表達他們的感情、愿望的音樂作品??图颐耖g音樂內容豐富多彩,有民間歌曲、民間舞蹈音樂、民間器樂曲、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這些流傳于鄉間市井的民間音樂,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能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幼兒的情感共鳴,培養幼兒的審美體驗。但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人們對傳統的客家民間音樂缺乏一定的了解和體驗。為了讓大班幼兒充分了解客家民間音樂,筆者將客家童謠、音樂、舞蹈等與音樂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幼兒在音樂活動中通過音樂游戲、韻律活動、戲劇表演活動來感知客家民間音樂,從而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使其感受生產和生活的樂趣。
關鍵詞:音樂活動;客家民間音樂;幼兒教育;審美體驗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6-0087-02
引 言
連城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人文底蘊的縣城,一直以來讓筆者感懷頗深,特別是書院文化、儒家文化、客家音樂文化深深影響著筆者。小時候,這些傳統的民間音樂文化讓筆者逐步認識真善美,讓筆者學習知識、認識社會。概言之,這些屬于傳統文化,富有正能量,對幼兒道德、知識、能力的啟迪具有重要意義。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藝術領域前言部分指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教師在音樂活動中應順應幼兒音樂學習的方式與特點,通過音樂教育來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啟迪幼兒在民間音樂活動中大膽地創造表現,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使其感受到生產和生活的樂趣。
一、選擇適宜的音樂作品,初步了解客家民間音樂
(一)選用適宜的音樂作品,激發幼兒的興趣
客家民間音樂的選擇有很多,但不是每首音樂都適合幼兒,教師要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點,選擇比較容易引起幼兒共鳴的音樂作品[1]。比如,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長輩傳唱連城童謠《燈盞糕》。這是一首節奏分明、句式工整、押韻上口的童謠,根據童謠的節奏特點,筆者創編了《燈盞糕》這首幼兒喜愛的音樂(見譜例)。在活動中,幼兒的音樂學習興趣被激發,他們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把連城童謠傳唱得生動有趣。
【譜例】
5 . 6? 1? │ 5 . 6? 1 │? 5 . 6? 1 │ 5 . 6? 1 ││
燈 盞 糕, 溜? 溜圓,又想食,? 又? 無 錢;
5 . 6? 1? │? 5 . 6? 1? │? 5 . 6? 1 │? 5 . 6? 1││
燈? 盞糕,扁? 那 那,又? 想 食,又? 還 那(燙)。
5? 5? ? 5? 5? │ 2? 3? 1? │? 5? 5? ? ?5? 5? │ 2? 3? 1? ││
你一 個來? ? ? 涯? 一個,大家 都來? ? ?吃 一 個。
(二)開展音樂游戲活動,讓幼兒了解客家民間音樂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教師應以幼兒為主體,借助有趣的游戲主題情境,讓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感知音樂的變化和情緒,了解客家民間音樂。大班音樂游戲“劃旱船”就是由客家民俗活動“游船燈”演變而來的。根據音樂《劃旱船》A—B—A(慢—快—慢)的節奏,以漁民在水上打魚為主線 A段,掌舵人認真打魚、收網、劃船。船在江里以平穩狀態前進,“船娘子”悠然自得。B段,江上突然刮起了大風,船只搖搖晃晃,“船娘子”心驚膽戰,掌舵人和艄公盡力保持船只平衡,保護“船娘子”的安全。C(同A段),大風過去,船只平穩行進。這是描繪漁民生產過程的作品。筆者根據音樂主線,開展音樂游戲活動,啟發幼兒:“我們的船要出發打魚去咯,碰到大風的時候,切記要保持船只的平衡?!庇變郝犃艘魳?,再根據自己扮演的角色,隨著音樂的變化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起大風時,有抓住船沿俯著身的,有隨著大風搖擺快被吹走的,有努力向前走的。幼兒在教師啟發下,進一步理解音樂作品,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把 “劃旱船”的音樂活動表演得繪聲繪色。在音樂活動中,險象環生、詼諧幽默的情節,緊緊抓住了幼兒的心,幼兒也體驗到了活動的樂趣和音樂的情感,了解了客家民間音樂。
二、創設音樂情境,培養幼兒創造性表現
《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藝術教育要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終把幼兒個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p>
(一)了解客家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藝術活動如果沒有相關的生活、知識經驗,幼兒將難以很好地完成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因此,教師在啟迪幼兒欣賞音樂、體驗音樂,以及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前,要給幼兒介紹相關的生活、知識經驗,特別是客家民間音樂的由來、活動的方式、寓意等。
客家民俗文化活動“犁春牛”,實際上屬于民間舞蹈音樂,含戲劇成分,有鑼鼓、十番等音樂演奏,有演繹勞動情景詼諧滑稽的表演。它的寓意是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在每年的第一個節氣“立春”舉行,人們在村里田疇巡游。隊伍順序是鑼鼓、十番—火把—牌匾燈—農夫戴斗笠、披蓑衣、牽著耕牛和犁耙手—農婦挑牛草、送飯菜、扛鋤頭、挑谷子。幼兒教師可以把這種客家民俗文化活動編成音樂活動“犁春?!?。幼兒在了解“犁春?!泵袼孜幕顒拥幕A上,觀看“犁春?!币曨l,了解了“犁春牛”的寓意,豐富了知識,為創造性表現打下了基礎。
(二)創設豐富有趣的音樂情境,培養幼兒創造性表現
音樂作為最富情感的藝術,教師應營造一種與音樂情境相和諧的環境、氣氛,使幼兒融入環境,在環境中積極表現。
《采茶燈》是流行于龍巖的客家民間歌舞,表現的是采茶時節茶公、茶婆的勞動情景,其內容通俗易懂、幽默詼諧,舞蹈動作簡單生動,音樂曲調節奏明快。教師應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音樂意境,使幼兒感受茶園里采茶的場景,再感受采茶燈的藝術形象,并運用視聽感官幫助幼兒理解音樂及形象。然后,教師創設豐富的采茶場景,投放相應的材料:竹編菜籃、斗笠、頭帕、麥稈團扇、蝴蝶翅膀等。最后,教師引導幼兒在有趣的音樂情境中,根據《采茶燈》的情節和音樂,用自己的動作來表現采茶的情景。
三、開展音樂區域活動,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要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庇辛死斫?,幼兒才會有想象、創造。幼兒要在活動中大膽表現和創造,審美情趣才能得到升華。音樂區是幼兒園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自主體驗、表達音樂感受、想象和創造的藝術平臺。所以,教師應創設美觀、有趣、有吸引力的客家民間音樂區,給幼兒提供自由的環境和表現機會,讓幼兒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
(一)投放豐富的、有層次性的材料,體驗創造性表現帶來的快樂
《綱要》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眳^域活動正好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的身心發展需要。比如,連城的木偶戲歷史悠久、精品迭出,筆者將傳統木偶戲融入音樂活動中創編了韻律活動“小木偶”。為了啟發、鼓勵幼兒自主、個性化的創編動作,引導每位幼兒大膽創造,筆者組織了幼兒到音樂區域活動。筆者根據活動主題投入了豐富的、有層次性的材料,讓幼兒自由選擇、自由創編動作。幼兒興趣高漲,能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探索、發現、自由表達,加強了同伴間的相互合作、分享和交流,體驗到了創造性表現帶來的快樂。
(二)適時參與介入,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
《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獲得有益于身心的經驗。”在集中活動結束后,我們將活動材料投放到區域里,讓幼兒在自由的空間環境里自主探索創造性的表現。比如,大班音樂活動“舞龍”,在集中活動時,教師先引導幼兒完整欣賞,初步感知音樂,然后分段、分角色欣賞,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音樂,最后引導幼兒自由創編動作,初步體驗龍跟著龍珠做基本的動作。活動后,筆者把活動材料投放到音樂區域里,讓幼兒慢慢體會音樂的含義,啟發幼兒根據音樂節奏去想、去做、去表現,創編出與音樂內容相符合的動作。當幼兒遇到困難、問題或有爭執時,筆者就會適時參與介入,加以指導、點撥、肯定。這樣,幼兒充滿了自信心,不由自主地做起了舞龍中自己認為最美的紅龍纏柱、穿插、跳躍等動作。能力強的幼兒還能根據鑼鼓聲的快慢來調節自己的動作。由此可見,在音樂區活動時,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的自主性,采取適時參與介入的方式方法,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自主地進行創造性表現和表達,同時使幼兒積累創造的經驗,豐富審美體驗。
結 語
總之,在幼兒的音樂活動中融入客家民間音樂元素,能使幼兒對客家民間音樂有基本的了解,能使他們創造性地來表達自己對音樂活動的理解和感受,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幼兒的情感體驗,讓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到了發展??图颐耖g音樂中蘊含著很多生產、生活的知識和經驗,把客家民間音樂中適宜的文化資源納融入幼兒園課程,能讓幼兒教育回歸到生產和生活中,豐富幼兒審美體驗,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
[參考文獻]
張麗青.民間音樂與幼兒游戲活動融合探究[J].江西教育,2019(27):96.
作者簡介:黃雯(1992.6—),女,福建連城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