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公開課的教學設計展開分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為其將來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
關鍵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學設計;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4-0071-02
引 言
課堂教學是為學生授業解惑的主要方式。一節優秀的課,不僅能幫助學生收獲知識,還能給學生帶來美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還需要引導學生主動配合,帶領學生進行課后反思。這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下面,筆者以公開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例進行剖析和反思。
一、教學設計思維導圖
圖1所示的思維導圖設計是教學的核心部分,是整節課的靈魂。筆者通過思維導圖把教學內容有效聯系起來。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循序漸進地厘清知識的脈絡,避免知識點呈現出零星散亂的狀態。
從這個思維導圖層面來看,本節課抓住了“博大精深”這個中華文化的精髓,可以讓聽課的教師和學生都了解到本節課的重點所在,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我國文化的魅力。這節課從體系化教學的角度來看是很成功的,但是也有不足之處,如體系比較粗淺、理論層次不高。
二、教學流程反思
(一)導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課堂導入的部分引用中國特有的武俠文化,也是致敬金庸老先生對武俠文化的杰出貢獻。“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由金庸先生比較有名的14部作品的首字組成的。這樣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體會到文化的影響力,并能立刻進入教學。
(二)精講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更使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這種包容性就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本節課的教學不能是灌輸式的,必須是參與式、感悟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所以,本節課選擇的切入點必須是學生所熟知、有話可說的。所以,筆者選擇了中醫藥的比較作為切入點。
第一步,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伴隨著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所以學生對醫藥是有一定的了解的。筆者以貼合學生實際的眼保健操為醫藥的切入點,讓學生說出有關穴位,然后引導學生說出其他緩解眼睛疲勞的方式——滴眼藥水。對于這樣兩種緩解眼部疲勞的不同方式,學生會在腦海中自然區分開來。
第二步,讓學生在幾味藥中進一步體會中西醫文化差異。筆者列舉了幾個藥名,如人參歸脾丸 、左氧氟沙星 、丁桂兒臍貼、 紅霉素 、頭孢克洛顆粒 、布洛芬緩釋膠囊、 六味地黃丸、 藿香正氣液 、健胃消食片 、百憂解 、九味鎮心顆粒 、阿莫西林等,讓學生區分哪些是中藥、哪些是西藥。實踐證明,學生可以很輕松地區分中藥和西藥。可見,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文化環境和文化活動,的確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
第三步,組織中西醫大討論、不同觀點大PK活動,需要學生發散深度思維,具體內容如下。“支持西醫,反對中醫”的某網友認為:中醫的療程太慢了,還要天天喝苦藥,不如西醫療效快,雖然西藥明確標明有毒副作用,但是能治病;中醫太落后了,不正規,應該被時代淘汰。“支持中醫,反對西醫”的某網友認為:中醫有效是因為它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用藥標準;中醫治療效果一直很好,治療不好的只是個別醫生,西醫相較于中醫就差很多,就急救和外科有特色,別的都差很多;中醫歷史文化悠久,而且治療效果也很好;現在的西藥治療對身體的副作用太多,而中醫療法副作用比西藥小很多,總之,中醫博大精深。中醫有些理論,科學無法解釋,但臨床上行之有效,比如經絡,在西醫臨床學上是看不到經絡的。中醫和西醫各有所長、各有所專。如果消除門派之見,中醫和西醫都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西醫結合,能使傳統醫藥和現代醫藥接軌,讓患者受益。這些觀點都很鮮明地指出了中西醫文化要走相互結合之路。這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特點。
在具體操作過程,筆者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進行討論。經過激烈討論,多數學生認為中醫作為國寶,幾千年為中華民族挽救了很多生命,應該發揚光大,但也應該與時俱進,與以近代化學和生物科學為基礎的西醫融合,借鑒其中有益的方法;也有學生認為西醫和中醫都是針對不同的情況,如何使用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總結提升
針對學生的觀點,筆者進行總結:“同學們總結得都很好。下面,老師把你們的觀點總結、升華一下。我很贊成中西醫和諧共存。中醫作為傳統文化,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同時還要向西醫學習,做到博采眾長。這些觀點其實就是要求中醫創新,同時也反映了我們中華文化可以海納百川,具有包容性的特點。正是因為這種包容性,才創造了我們如此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我們成為多樣性的世界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包容世界,世界也包容我們,我們也有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書法、昆曲、京劇、中醫針灸、皮影戲、端午節、珠算、二十四節氣等。我們應該對中華文化感到驕傲,對我們的中華文化充滿自信心。大家基本認同中西結合,取長補短,恰恰是包容性的最好證明,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中華文化的聚合體。這說明包容性的文化基因已經不知不覺地深埋于每個人的價值觀中。所以,我們應熱愛祖國,熱愛傳統文化,弘揚中國精神,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三、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們每個帶有包容性文化基因的中國人,創造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我們有中國式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56個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1]。所以在教學設計中,筆者首先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文學知識,帶領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的魅力。
筆者選用比較熱鬧的搶答方式——描述四大名著名句和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簡介等,讓學生搶答。比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紅樓夢》;書名是一位歷史人物的名字,他是明萬歷年間曾因厲行改革而彪炳史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榮登首輔之位后,理政十年——《張居正》……學生搶答的熱情很是高漲,都沉浸其中,體會到文化的魅力。此外,筆者還組織了關于當下獨領風騷的科學技術成就搶答活動,如天眼、墨子號、悟空等。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還看到了中華科技文化的不斷發展。筆者還選擇飲食文化來帶領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區域特點。“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其中經典川菜有回鍋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水煮魚、水煮肉片、夫妻肺片、辣子雞丁、麻婆豆腐、四川火鍋等。整個過程都是采用自由搶答的方式,分數記錄在討論時每個小組的總分數上。
四、總結升華
筆者進行最后的總結:“我們看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感到自信。同學們,你們自信嗎?大聲地告訴老師——我們不僅應該為‘中國人這個最響亮的名片感到驕傲和自豪,還應該傳承祖國的優秀文化,并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學習,不負韶華。”筆者將最后的提升部分與新時代的奮斗目標進行了結合,讓學生在體會中華文化博大精神的同時,認識到自己應在新時代中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作為一節公開觀摩課,成功之處在于,既有縱向的歷史源遠流長的維度,又有橫向不同類型文化的維度,非常巧妙地運用詩詞、文化名人、民族特色文化創設出情景,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了文化“博”的內涵,也使文化“活”起來。筆者充分運用各種方式調動學生參與課題的熱情,問題設置和思考方向都在學生能力可及的范圍,既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又符合教學規律。活躍的課堂氣氛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熱情高漲,紛紛舉手發言,搶答環節更是精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文化素養,學習的興趣也是比較高的。
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其一,筆者對學生的回答熱情預估不夠,對學生活躍的思維把握不是很到位,即課堂預設與課堂實際還是有一些差距的。其二,學生參與比較積極,但是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很多學生沒有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機會,回答走向還是沿著教師的思路,沒有創新的意識,不能衍生出其他觀點。其三,學生之間文化素養差距比較明顯。對于有些材料,學生還是不清楚,不能更好地融入課堂中。其四,課堂內容含量比較大、不夠精練,容易導致學生出現眼花繚亂的感覺。
結? ? 語
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在于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通過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節公開課進行教學反思,筆者認為,教師需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優化教學方式,只有豐富課堂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才能更好地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滿足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
[參考文獻]
姚章.從我國文化遺產傳承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學設計[J].福建教育,2019(47):52-54.
作者簡介:江麗麗(1981.2—),女,吉林白城人,碩士研究生,中學一級教師,榮獲省優質課評比二等獎、泰州市政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