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我國基礎教育也開始向著信息化的方向邁進。對此,在開展語文學科的教學活動時,教師也應當主動地利用現代媒體技術進行備課、豐富預習的資源,以便在帶給學生趣味化、豐富化的學習體驗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水平。
關鍵詞:現代教育資源;小學語文;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3-0049-02
引言
語文學科是一門以講述漢語言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如果教師一貫使用傳統的方式為學生介紹語文知識,很難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語文知識的魅力,感受到文字之下的豐富世界。所以,隨著現代教育資源的不斷豐富,教師也應當主動地借鑒現代教育資源的優勢,優化抽象語文知識的呈現形式,科學地彌補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不足,讓整體語文課程在多媒體的介入下變得多層次、多角度,從而在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受中,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和學習空間,讓學生在體會語文學科的魅力中,完成對語文知識的有效建構。
一、整合網絡資源,實現精準備課
備課是教師在正式開始教學前所做的準備工作,在備課環節中,教師不僅能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也會對教材內容進行解讀,以便圍繞學情和教育內容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的精準性。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教師都是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進行學情和教學內容的分析,以至于教學準備活動蒙上了教師的主觀色彩,無法真正客觀、科學地備課。因此,在現代教育資源與語文課程進行不斷整合的當下,教師也應當主動地在網絡中進行信息的檢索,豐富備課的資料,以便做到精準備課。
比如,在《我們奇妙的世界》一課中,教師在施教前,就可以結合網絡資源進行精準備課。首先,針對學情,教師除了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學習能力進行分析外,也應當在網絡中檢索一些大數據報告,從客觀的角度認識到當前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學生偏好的學習方式,以便以學生的整體情況為基礎,為學生設計精準化的學習方案。其次,教師在網絡中檢索同行分享的教材分析材料,并對這些材料進行瀏覽和觀看,以便整合他人的經驗,逐步明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即“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激發對世界的熱愛之情”等。最后,教師再對網絡中的一些公開課和教學案例進行觀看,并基于此認識到哪些方法比較適合本節課的教學,能夠取得相對理想的教學效果,從而精準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在教師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后,教師也可以將自己的教學準備和教學經過上傳到網絡中,豐富網絡上的教學案例材料。
基于上述內容可知,網絡資源能夠為教師進行備課提供極大的助力,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在備課環節借鑒網絡上的資源,能夠站在更加科學的角度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站在更加廣泛的角度解讀教材,從而設計出針對性強、精準性高的教學活動。
二、借助微課技術,指導學生預習
預習活動是強調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的活動,然而,在以往的預習活動中,學生能夠應用的預習資源只有課本和一些教育輔助類的工具,單一、靜態、抽象的預習模式并不能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讓學生提高預習的效果。而微課技術的出現則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在信息化的教育背景下,教師能夠應用微課技術為學生制作預習的資源,讓學生擺脫傳統形式的預習模式,以便學生借助微課的動態方式,對新學習的語文知識進行理解和探究,使得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就已經了解其中的基本內容,為有效課堂的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盼》這一課的教學前,教師就可以使用微課技術為學生提供預習資源,讓學生自主完成預習活動。在課下,教師先對教材上的內容進行解讀,指出“讓學生認識本節課的生字詞”“引導學生了解故事的情節,理清文章的思路”等是本節課的教學要求。結合上述內容,教師進行微課視頻的制作,并根據學生的注意力維持時間,對微課的總體時長進行調整。隨后,教師將做好的微課視頻發送給學生,在正式開展本節課的施教活動前,讓學生利用微課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了解文章的生字詞,以及文章中主要描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從而在正式開展課堂學習活動時,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迅速跟上教師的授課節奏,為有效學習本節課的內容打好基礎。
顯而易見,微課視頻具有主題突出、短小簡練等優點,能夠讓學生在課前利用簡短的幾分鐘就對新課的內容有一個大體的了解,使得學生在有限的預習時間內就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晦澀難懂的內容,為有效語文課堂的生成增添助力。
三、創設生動情境,強化抽象感知
在對學生講解語文知識時,教師能夠發現,當教師單純地以課本作為唯一資源,采用口述的方式為學生介紹文字之下描繪的精彩畫面時,學生會因為自身的生活經驗較少,難以理解其中精彩紛呈的情境。而學生對形象直觀的畫面具有極強的感知力,也容易將目光聚焦在直觀的視聽資源上,所以,教師有必要利用現代化的教育資源圍繞文章中描繪的內容,為學生創設直觀、生動的情境,以便學生沉浸于情境之中,感受到作者筆下精彩紛呈的社會現象和精妙絕倫的自然風光,并與主人公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以《盤古開天地》這一課的教學來說,當教師單純地使用語言為學生介紹盤古開天地的場景時,學生很難直接認識到盤古開天地的全過程,以至于學生降低對文章中知識的建構效果。所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文章進行理解,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搜集一些盤古開天地的動畫片,并根據課本上的內容對動畫片進行剪輯,使得學生可以在觀看動畫片時,了解盤古開天地的全過程。具體來說,在動畫片中,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起初世界是一片混沌,在盤古用斧頭將黑暗劈開后,出現了天和地,隨后,盤古用自己的身體支撐了天地,并用自己的身體衍生出江河湖泊、山川大地等。這樣,學生不僅對文章的內容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也對盤古的獻身精神有了深刻的了解。
不難看出,現代媒體技術能夠將抽象的語言轉變為直觀的畫面,在為學生介紹語文知識時,教師應當主動地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使用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現直觀、形象的學習內容,使得學生在參照動態畫面時,增強對抽象文本的理解,提高對文章情感的感悟效果。
四、自主檢索知識,發展學習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與語文課堂的不斷融合,在為學生介紹語文知識時,教師不單單關注學生建構語文知識的效果,同時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期望學生在離開課堂之后,也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而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人們在網絡中進行信息的上傳和下載變得十分簡單,因此許多人都會利用網絡空間進行信息的共享和資料的查閱,以便滿足自身的學習需要。所以,語文教師也應當有意識地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資料的查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在《觀潮》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對錢塘江大潮有一個更加細致的了解,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查找網絡上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的任務,讓學生在家長的輔助下,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相關資料的檢索。在實際進行檢索時,學生先在檢索框中輸入“錢塘江大潮”等關鍵詞,搜索網絡中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如“潮汐時間表”“大潮原因”“觀潮風俗”等。隨后,學生對這些資料進行保存和下載,形成個人的資料庫。在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搭建合作學習的小組,引導學生將自己檢索到的知識分享給同伴,以便學生在共享資料的過程中,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認識錢塘江大潮,為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奠定豐富的知識基礎。
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借助網絡資源的共享優勢,引導學生在網絡中自主檢索知識,能夠讓學生在離開課堂之后,也可以掌握自主探索知識的方法,使得學生在對知識有需求時,可以主動利用網絡檢索的方式找尋問題的答案,從而提高自學的效果。
五、豐富教學結構,吸引學生注意
教學結構是指教學的順序和教學的流程,教學的結構越復雜時,越能夠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將注意力聚焦在課堂上,從而避免學生出現走神等現象。但是,傳統教學資源的匱乏,使得許多教師只能使用黑板和粉筆作為教學的工具,以至于整體語文課程的教學結構較為精簡。在這樣的教學結構中,學生較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誘惑,降低學習的質量。所以,隨著現代教育資源的出現,教師應當主動地使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的結構,使得學生在不斷變化的教學結構中,始終將目光聚焦在課堂上。
以《蟋蟀的住宅》這一課為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認識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住宅的建造過程,并讓學生通過文章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圍繞上述內容,在課堂的開始,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介紹蟋蟀住宅的視頻,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主題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之后,教師引領學生通讀全文,使得學生認識到文章中主要描寫了哪些內容。隨后,教師使用樹狀的思維導圖,為學生展示蟋蟀建造住宅的過程,使得學生可以基于直觀的方式,對蟋蟀建造住宅的流程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緊接著,教師借助虛擬動畫的形式,為學生呈現蟋蟀建造住宅的過程,以及蟋蟀建造的住宅的內部特點,使得學生將文章中描寫的內容與具體的結構進行聯系,從而加深對文章中生動語言的理解。
由此看出,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的結構,能夠帶給學生多種學習體驗,讓學生在不斷變換的教學結構中,始終保持學習的新鮮感,從而主動地將注意力放在語文課堂上,跟隨教師的腳步深入語文課堂之中,以便促進優質語文課堂的生成。
結語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融合,既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又是教育進步的標志,對學生系統建構語文知識具有積極的意義。在未來為學生介紹語文知識時,教師也應當善于挖掘現代教育資源的應用優勢,主動地在語文課堂上為現代教育資源找尋落腳點,以便在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帶給學生新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聚焦注意力的同時逐步提高學習語文知識的實效。
[參考文獻]
[1]黃庭學.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觀察,2020(23):97-98.
[2]繆蕓蕓.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有效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7):51,62.
作者簡介:儲美玲(1983— ),女,江蘇海安人,中小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