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 要】本文基于職業能力的視角,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當下青年大學生所處的社會信息化生活形態應高度契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輔導員必須發揮的重要職業功能,針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題培訓不足和激勵制度不健全等現狀,提出強化輔導員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提升媒介素養;加強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研究,拓展專業實踐;完善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訓和激勵機制等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路徑。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技術 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1-0097-03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元素嵌入各類應用功能、網絡作品和討論議題中,創造有利于強化政治認同、輿論引導和道德規范的情境空間,從而弘揚社會正氣的一種全方位和深層次的教育形式。它與當下青年大學生“無時不聯網,無處不看屏,無人不數據”的社會信息化生活形態高度契合。網絡載體和平臺所具備的互動性、移動性和即時性等特點,為高效整合線下線上信息資源,發揮互動交流等獨特優勢,促進班級同構、學習生活資源同步、教師學生交流互動及學生成長成才大有裨益。
一、高校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以下簡稱《能力標準》),旨在推動和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建設,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能力標準》明確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定義為初級、中級、高級輔導員必須發揮的重要職業功能,并明確了工作內容和能力要求。
(一)初級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初級輔導員要充分利用網絡的數字化、多媒體化、交互性、實時性、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兼容等特點,掌握網絡技術基礎知識,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弘揚正氣和主旋律,做先進文化的踐行者、傳播者和引領者;要準確把握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趨勢,拓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手段,熟悉網絡語言的特點、規律、規范及情感性意義,利用QQ、微信、微博、博客和抖音等新媒體技術,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提供學業生活指導和就業心理咨詢等服務;要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權,關注網絡輿情和學生網絡動態,提升網絡輿情感知力、發現力、研判力和處置力,防范和化解苗頭性、傾向性和群體性問題。
(二)中級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中級輔導員要抓好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統籌聯動和互融互促,協調好線上線下關系,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載體和平臺,培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意識及能力;要認識網絡信息傳播規律,把握好互聯網這個大變量,高效整合利用網絡資源,通過易班網、QQ、微信、微博、博客、新聞客戶端等交互交流平臺發布網絡思政相關內容,吸引學生瀏覽、點擊和評論,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要規范網絡秩序和學生網上行為,熟悉網絡輿情引導方法,努力把握網絡輿論工作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帶領學生關注熱點、難點、重點和焦點問題,合理疏導,化解矛盾、解決問題。
(三)高級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高級輔導員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結合豐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經驗,深入研究把握網絡傳播的特點和規律、研判學生網絡思想動態,重視學生的政治思想、政治傾向、政治表現,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動權,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家;要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結合工作經驗、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務探索;要能熟練運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對其他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指導;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的科學內涵和宣傳教育方法。
二、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存在的不足
(一)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媒介素養相對薄弱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渠道和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和內容,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感、實效性、覆蓋面、吸引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廣大師生可以享受快速便捷的信息傳遞帶來的便利,但同時必須增強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度,提高抵御錯誤社會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不良影響,甄別良莠,擇善而從,避免觸雷踩線。目前,許多高校輔導員工作過多聚焦日常事務管理,如學風班風建設、資助工作、宿舍管理和就業管理等,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主責主業的認識、思考和實踐,對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對利用網絡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還缺乏具體規劃和安排。另外,針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問題和新要求,高校輔導員在媒介認知和使用、信息消費和生產、參與互動交流及媒介素養教育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工作中過多的是抓典型、走過場、隨大流,功利化趨勢明顯,未能真正精通網絡話語體系的識別、轉換和應用,未能充分發揮對網絡輿情的預警、研判和引導,未能全面促進網絡暴力的預防、約束和制止。立足職業功能,高校輔導員必須強化用馬克思主義占領高校思想文化陣地的政治意識,用正確、積極和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開展學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價值觀引領。
(二)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意識淡薄,實踐操作能力不強
《能力標準》明確指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輔導員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具備一定的網絡技術、傳播學、社會學和文化學基礎知識,熟悉《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網絡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絡管理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政策,精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方法及網絡輿情引導方法,能結合工作經驗、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深入的研究,能在具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學術論文,能夠熟練運用理論指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然而,在現實中,大部分高校輔導員疲于應對繁雜瑣碎的日常事務性工作,較少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和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還有待加強。部分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識淡薄,研究方向不清晰,研究內容過于冗雜,缺乏團隊合作意識,未能凝聚成合力。
(三)學校針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題培訓不足,激勵制度不健全
《能力標準》明確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列入輔導員的九大職業功能,且對初級、中級和高級輔導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出明確要求。《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特別強調了輔導員的培訓管理工作,對三級(國家、省區市、學校)培訓體系建立、培訓學時均進行了詳細規定。高校負責管轄范圍內輔導員的教育培訓工作,輔導員每5年應參加至少1次省級或以上層次的培訓,每年參加各級各類培訓時長不少于16個學時。然而,在現實中,諸多高校尚未建立輔導員教育培訓長效機制,頂層設計嚴重不足。輔導員參加高質量、高層次和高規格的專業培訓機會較少,培訓力度無法真正滿足提升工作能力的需求。從教育培訓的內容來看,學校定期組織的專題培訓多以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實務能力提升為主,涉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題培訓較為缺乏。目前,很多高校落實了專職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職務職級“雙線”晉升激勵制度,考察的主要方式是工作年限、德能勤績廉表現和科研能力等,缺乏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工作的考量。在具體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分層次、多樣化的正面引導舉措不足,激勵制度不完善,過多地依賴精神呼吁,沒有真正想方設法去提高輔導員的網絡應用能力、議題設置能力和輿情引導能力。
三、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的路徑
(一)強化輔導員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提升媒介素養
網絡技術的變革性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和突破奠定了良好基礎。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理應學習和掌握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規律和內在邏輯,理解、接受、轉換和承擔好角色責任,認識清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本質和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所具有的重大戰略意義,不斷提升自身利用網絡媒介的綜合素養。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集散,要特別注意防范和警惕極端思潮的傳播和蔓延,如要極力清除極端民族主義、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民粹主義等,要扎實了解網絡傳播的特點,掌握學生在網絡上的思想和行為表現,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先進可取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在新形勢下,輔導員要廓清工作思路,厘清主次,用終身學習理念,扎實專業化發展,自覺主動適應網絡發展新格局和新變化。要學會信息的采集、分析、整理、歸納和應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話語空間及合作學習的“雙主體”互促互融機制,對學生關注的思想困惑、內心需求和社會熱點問題,應及時給予熱切回應。同時,輔導員應以較高的政治覺悟和思政教育素質為前提,提高自身媒介素養,包括充實媒介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社交媒介功能,加強信息的甄別、研判、批判和再傳播,學會設置議題、培養意見領袖及運用媒介語言,能夠參與社交媒介互動、公共話題討論和處理輿情等。
(二)加強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研究,拓展專業實踐
網絡上不斷涌現的新生事物,促使網絡環境和受眾不斷發生新的變化。新時代高校輔導員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必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基于《能力標準》的要求,必須扎實開展科學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網絡思政教育實踐中,創新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高校應通過搭建輔導員工作室,合理規劃研究方向,成立各類研究團隊,凝聚科學研究的最大合力,探索適合學校背景、專業發展趨勢、不同年級特點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創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開展具體的網絡思政研究工作時,一方面,輔導員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相關學科關聯,比如傳播學中的擴散理論、管理學中的組織理論和評價理論,社會學中的行為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等,這也是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非常提倡的學科交叉。另一方面,輔導員要注重從第一手的工作和實踐中學習和總結。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工作具有很多方面的獨特性,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又不斷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很多切實細化問題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才能不斷被提出和改進。
(三)完善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訓和激勵機制
隨著信息化社會形態的不斷延伸,大學生已成為當之無愧的“網絡原住民”。守護好網絡陣地,必須強化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能力,提升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歸根結底,就是要引導輔導員遵循互聯網環境下學生成長和教育的基本規律,提升其利用新媒體技術和手段的能力。針對以上問題,高校必須深入貫徹落實好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部43號令,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輔導員教育培訓制度,構建好三級培訓體系,搭建好集中培訓和網絡學習兩個平臺。整合好校內外資源,堅持將“請進來”和“送出去”相結合,將通識教育和分層次培訓相結合,量身定制培訓方案,有計劃和有步驟地開展培訓工作,不斷促進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在培訓主題設置上,要強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網絡平臺搭建與技術應用、意識形態安全和網絡輿情處理、網絡文化和網絡語言表達、網絡法律法規等重點內容的學習宣傳教育,引導輔導員充分運用用戶思維、流量思維、大數據思維和融合思維等網絡思維,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讓學生可信、可用、可親、可敬。此外,學校應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工作激勵機制,將其納入日常工作量和績效考核范圍,將優秀的、有影響力的網絡作品、工作案例與職稱評聘掛鉤,設置專項支持經費,提升輔導員落實該項工作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蘇明.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N].中國日報,2015-02-05(2).
[2]林芳.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的路徑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7).
[3]劉彤. 網絡思政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能力結構模型建構路徑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24).
[4]朱殿冰.新時代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思考與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4).
注:2020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精準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網絡育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20LSZ096);2020年度柳州市職業教育一般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輔導員育人工作創新問題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LZZJS2020C018)
【作者簡介】李 剛(1988— ),男,陜西渭南人,管理學碩士,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高職教育實踐。
(責編 黃桂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