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蘭
摘 要:“掌握學習”理論提出,只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幫助,任何學生都可以完全掌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求他們掌握的全部內容。也就是說,其把學習結果歸因于學生沒有足夠的學習時間,或是沒有得到充足的幫助,而不是學生自身能力的強弱,這也是本文借鑒“掌握學習”理論,探討農村數學學困生轉化的指導思想。教師要通過有效、有序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高質量、多維度、分層次的教學,讓每位學生在智力、體力和情感上都能獲得相應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掌握學習;學困生轉化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8-0026-02
引 言
“掌握學習”理論提出一個觀點:只要給學生充裕的學習時間與適當的教學幫助,一個學生能學會的東西,幾乎人人都能學會。也就是說,教師要轉變教學偏見,為掌握而教,引導學生樹立學習信心,為掌握而學,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持續(xù)力[1]。具體到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設置梯級問題、搭建展示平臺、組織實驗活動、參與社會實踐這幾個方面入手,讓學生主動感受知識價值、體驗成功快樂、強化心理自信、認識定理來源、解決具體問題,并為學困生提供更多的實際學習的時間和機會,促使學困生自主投入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習興趣,跟上學習進度,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感受知識價值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指出,教師在提供給學生最佳的教學并給予足夠的學習時間時,要平衡好三個自變量的相互影響,即學生的認知準備狀態(tài)、情感準備狀態(tài)及教學質量。學困生轉化同樣要統(tǒng)籌協(xié)調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的方式,使學困生形成較高的認知準備狀態(tài)和情感準備狀態(tài),以此進行高質量的課堂教學[2]。
例如,在教學“元、角、分”這一課時,由于這節(jié)課的內容具有很強的生活意義,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使用人民幣的生活場景,如學生在生活中會經歷去超市買玩具、文具、零食等場景;遇到過去游樂園、動物園等買門票、車票的一些生活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購物體驗,從而認識人民幣,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通過模擬購物的方式再現(xiàn)這些生活場景(如小小商店、跳蚤市場等),使學生體會1元及1元以內的人民幣的幣值,能夠簡單地進行幣值的換算,初步學會使用人民幣買賣物品。
一節(jié)完整的小學數學課堂是由教學四要素,即線索、參與、強化、反饋—糾正串聯(lián)起來的。教師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能給學困生提供學習新知識的線索。之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困生參與由線索引發(fā)的新知識探索過程,強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并關注反饋信息,及時糾偏解疑,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設置梯級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
相比其他學生,學困生對新知識的接受及理解程度、問題的解決能力要稍弱一些。這就要求教師在利用問題教學法講授課堂內容時,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認知準備、學習能力及心智水平的差異性,為學生設置有梯度、有層次的問題,讓學困生也能夠沿著教師搭建的認知框架逐步向上攀升,體驗到獲取知識、解答問題的成就感[3]。
例如,在教學“運算律”這一課時,教師可引入實例:“班上有20名男同學,15名女同學,班級總人數為多少,請列出算式。”學生得出結果可以是20+15=35(名),也可以是15+20=35(名)。教師結合其他實例繼續(xù)提問:“觀察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發(fā)現(xiàn)兩道算式中的兩個加數相同,結果也相同。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像這樣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得數都相等嗎?怎樣驗證?”就這樣,教師通過設置梯度問題的方式,讓學生經歷觀察、舉例、比較、抽象和概括的數學探究過程,逐步概括引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有梯度的問題設置要基于教師對課堂的整體把控,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問題的梯度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難度要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程度,要在最大程度上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完成相應水平的問題的驅動下向更大難度的問題推進,從而實現(xiàn)思維的縱深躍進[4]。
三、搭建展示平臺,強化心理自信
小學數學學困生一般表現(xiàn)為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信心,基礎相對薄弱,無論行為習慣還是學習方法、學業(yè)成績都存在明顯缺陷,達不到或難以達到《義務教學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要求。這也要求教師在進行學困生轉化時,根據學生的癥結對癥下藥,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圓柱與圓錐”這一課時,除了課堂上進行的圓柱體和圓錐的特征、表面積、體積等知識點的教學,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一項有趣的作業(yè),即讓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知識,發(fā)揮創(chuàng)造能力,自選材料,完成圓柱與圓錐的實物制作,并選定時間在班級內進行成果展示。這樣的活動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實物模型的創(chuàng)造中來,完成自己的作品,增強自信心,還能使其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消化和吸收課堂所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掌握學習”理論的學生觀傳遞出一種理念,即學生的學習能力主要是后天的、人為的、偶然的,它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它是可以改變的。因此,教師在轉化學困生時要正確認識和理解這種教育理念,以提高學困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幫助學困生增強自信心。
四、組織實驗活動,認識定理來源
數學是一門具有嚴謹性與高度抽象性的學科,這也是一些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有抵觸心理的原因,會導致學困生的學習態(tài)度消極、興趣淡薄、信心缺乏。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化抽象為形象、化復雜為簡單,通過組織實驗活動的形式,能讓學困生從動手操作中認識定理來源,更好地理解知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