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摘 要:立德樹人是現代教育的基礎性要求。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品行修養。教師是塑造學生優秀品行的工程師,在學生德育素養形成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要秉承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引導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斷完善自身的品德修為。總之,教師要用一顆赤誠的教育之心來溫暖學生、感染學生,用一束溫暖的德育之光照亮他們的前行之路。
關鍵詞:德育教育;以生為本;思想品德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0-0081-02
引? ? 言
德育工作是一條漫長的征途,一時一刻的教育引導僅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只有長久的德育教育才能真正轉變學生的思想,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高中生正處于知識學習和人生成長的黃金階段,在巨大的學習壓力和升學壓力面前,他們更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品德修養,這樣才能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以更加堅定的信念一往無前。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很多,如何把握這些機會,通過有形和無形的教育力量滲透德育知識,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是教師需要研究的重點課題。
一、以傳統文化精華,滋養學生德育品質之魂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對高中生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用中華傳統文化來豐富德育教育的內容。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長期以來學習的傳統文化內容進一步感悟良好的品德修養對人生成長的重要性,并理解德育品行教育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著重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引導他們真正能理解知識內涵,用知識內涵來塑造美好的品德修為[1]。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開展學校德育教育工作時,教師要發揮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滋養作用,讓高中生在傳統文化的感召和影響下,進一步探究自己品德行為方面的不足,用優秀的道德精神來武裝頭腦,用優秀的品行來塑造自身,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既可以選擇儒家經典著作,引導學生通過交流實現自我認知的發展及良好思想道德素養的形成,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古代詩詞佳作內化古人優秀的品質和堅定的信念,進一步完善自身的品德素養,在未來學習和社會生活中取得更大的進步。除此之外,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表現在文字上,也表現在人們日常的行為中。因此,在教學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人們日常的道德行為,從中獲取德育知識[2]。
二、利用現代教育手段,提高學生德育學習興趣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教育手段也廣泛應用于高中德育教育中。時代在發展,高中生的成長和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教師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就能夠拉近德育教育和學生心理預期的距離,同時使學生在感興趣的教育手段、有趣的德育教育內容引導下,更加深刻地感受德育學習的樂趣,也能更加直觀地體會到品德修養對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意義和價值[3]。
在開展高中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樣化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他們開闊視野,更加全面有效地認識當前社會發展情況和驅使,感悟道德對健康成長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經典案例,闡發重點思想,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也可以帶領學生利用互聯網進行人際互動,如利用微信、釘釘等平臺開展德育教育交流活動,使學生在高科技的引領下體驗德育教育的現代化,理解德育教育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提高其德育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在交流實踐的過程中發展自身良好的品德素養,形成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4]。
三、借生活百態之典型,提升學生德育素質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更是德育教育素材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所以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內容,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德育知識,再在生活中踐行所學知識。教師要借助生活百態挖掘德育教育的本質,用優秀的文化傳統來滋養學生的內心,以道德模范的優秀品質來激勵學生成長,使學生真正在生活中學習德育知識,并用學到的德育內容指導生活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在實踐中體驗道德的力量[5]。
生活是學習的大課堂,高中生對社會生活有了一定的認知,未來也會進一步接觸社會生活,在社會中鍛煉自己、檢驗自己。所以,德育教育更需要結合現實生活,用生活道理來教育學生,進而實現德育教育的目的。班主任在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前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尤其是德育素材的前期準備工作。教師在收集典型德育教育案例的時候,如果能夠有效挖掘生活中的事例,就能夠在實施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對特定德育知識的思考和理解。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案例有很多,學生身邊的同學、朋友及教師都可以成為德育教育的素材,熒幕上的道德模范、感動中國人物更是學生學習的榜樣。總之,德育教育源于生活,理應回歸生活,教師在透徹解讀生活案例的過程中,能夠引發學生思想上的共鳴,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四、設計實踐活動,檢驗學生德育學習成果
教師在引導學生塑造良好品行的過程中,如果能夠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就能促使學生及時發現問題,進而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生活不僅是德育知識的海洋,還是檢驗一個人思想品德的平臺[6]。開展多樣化的德育教育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地檢驗學生德育學習成果,同時引導他們更加清晰、完整地認識自己,提升自身的品德素養和社會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