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傳統單一化的閱讀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新時代的教學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對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本文對基于比較方向,定準比較目標;基于文本元素,找準比較落點;基于群文整合,拓展比較空間的策略進行了探索,旨在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比較閱讀;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2-0041-02
引? ?言
比較就是指把相同類別的若干個事物放置在一起,比較出差異與一致的地方,采用對比其突出特點的方式,讓人們能夠更好地對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比較文學”是指把表達方式、形式或者內容等有一定共性的文章整合起來,進行比較閱讀。采用比較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別樣之處,對文章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進而提升閱讀能力。
一、基于比較方向,定準比較目標
比較閱讀是對兩篇及以上的,文體具有共性、主題互相關聯的文章展開對比閱讀,采用對比的方式,探尋文章的共性,尋找各自的特征,獲得大量精細知識的策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比較閱讀對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獲得更多的閱讀資源具有顯著效果,可以帶領學生實現舉一反三。而作為教學手段,比較閱讀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幫助,所以,應用比較閱讀需要依循教材與課堂教學內容的特點,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精準定位教學目標,細致分析學生的學情與具體教學內容,設計出合理的教學活動,以保障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目標能夠順利實現[1]。
例如,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這篇課文節(jié)選自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主要介紹了“我”和閏土在年少時期的故事,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認識閏土的形象特征,總結閏土的具體人物形象。之后,教師對《少年閏土》進行延伸,讓學生將《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進行對比。“我”看到中年時期的閏土以后,閏土有了巨大的變化,和“我”不再是朋友關系,這和少年時期的閏土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相似,也是人物描寫類型的文章,但是其描寫的形象有所不同,學生可以通過對這兩篇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加深對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基于文本元素,找準比較落點
(一)基于文本主題,引導比較閱讀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大量主題類似的文章,涉及景觀、友情、親情等多個主題。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可以將主題相同的文章歸納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比較二者的異同,進而輔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2]。
以《秋天的雨》和《聽聽,秋的聲音》這兩篇課文的教學為例,兩篇文章均對景色進行了描寫,而且安排在同一個單元中。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可以適當地對二者進行比較。首先,可以對比兩篇文章的相同點,即兩者均對秋天的景象進行了描寫。其次,對比兩篇文章的不同點。《聽聽,秋的聲音》屬于詩歌,主要借助田野、樹葉、大雁等事物描繪秋日瓜果飄香、秋高氣爽、糧食豐收的情景。文中有這樣一個段落:“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顆飽滿的谷粒里。”這句話以秋的聲音為角度描繪了秋天的景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秋天的雨》這篇文章中,作者運用若干個比喻句,如“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冬天快要來了。”秋雨是重要的線索,串聯起秋天的各種事物,描寫出歡快、豐收的秋日場景。作者采用的修辭手法有擬人、比喻等,為秋雨賦予人格,讓秋雨變成生活中多見的事物,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時產生共情、培養(yǎng)想象力。利用此種比較閱讀的方式,學生就更容易找到文章主題一致的特點,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激發(fā)閱讀的積極性,進而培養(yǎng)語文閱讀素養(yǎng)。
(二)基于文本細節(jié),引導比較閱讀
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比文章細節(jié)描寫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言審美技巧,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3]。
以《美麗的小興安嶺》和《富饒的西沙群島》這兩篇文章的閱讀比較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細節(jié)描寫進行閱讀賞析,并總結文章的語言特征。《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文章描述珊瑚“海底的巖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而描繪魚群“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著好些扇子……”作者運用大量的比喻修辭手法,體現出珊瑚和魚群的特點。《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文章是這樣描繪森林景色的:“早晨,霧從山谷里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穿過樹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門前……”學生在比較文章描寫方法的過程中,能夠發(fā)現兩篇文章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但兩篇文章的細節(jié)描述有很大差別。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要對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進行重點介紹,讓學生體會文章的細節(jié)之美,進而培養(yǎng)其語言表達能力、審美情趣與鑒賞能力。
三、基于群文整合,拓展比較空間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大語文”作為教學基本理念。教學完某篇文章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有關聯的文章展開比較閱讀,讓學生感受這些文章的異同,進而從整體上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學完《牛和鵝》一課后,教師可以結合文中“鵝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鵝小,所以鵝不怕人”的內容,將豐子愷的《白鵝》、葉諾索夫的《白公鵝》兩篇文章設計為對比閱讀內容。尤其是《白鵝》這篇文章運用大量比喻、擬人修辭手法,能看出作者觀察非常細致,學生在閱讀中被文章內容深深地打動。三篇文章的寫法各不相同,讓學生的視角得到開拓,學生對文章寫作方法的認識也更加豐富,收到了很好的閱讀效果。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內容相似、文體不同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比如,《蟋蟀的住宅》是法布爾創(chuàng)作的一篇極為生動形象的說明文,教學完這篇文章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收集并且欣賞描寫蟋蟀的文章。通過比較閱讀,學生能感受到說明文的寫作特色。
結? ? 語
總而言之,比較閱讀法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首先,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年齡精準選擇閱讀材料,體現出一篇課文的學習帶動某一類型文章的學習的作用。教師還要不斷鼓勵和指導學生,讓學生勤于思考、勤于體悟,養(yǎng)成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找到閱讀的規(guī)律,進而更好地調動他們的閱讀積極性。同時,比較閱讀是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在分析寫作手法、語言描寫時學習更多的寫作技巧,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杜朋吉.開展比較閱讀,培養(yǎng)語文鑒賞能力[J].教書育人,2019(31):21.
郭黎萍.淺析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考試周刊,2018(55):48.
李飛飛.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精讀的策略探討[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11):65+67.
作者簡介:邱燕青(1990.10—),女,江蘇蘇州人,碩士研究生,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