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語文學科整體教學的基礎,教師除了要讓學生認識字詞、掌握短句,還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蘊,使學生對文化形成一定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從而使學生成為優秀人才。新時代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如何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已經成為新的教育熱點。由此可見,教師要高度重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學素養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學素養;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0-0069-02
引 言
新課程標準下,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近年來教育領域較為關注的話題,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認識到這一任務的重要性。小學生想象力極為豐富,具有強烈的求知欲與好奇心,他們喜歡充滿趣味性的閱讀活動。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文學修養的基礎階段,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突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價值,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學素養,在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提高其文學素養。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文化素養
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直接關系著其文化素養的提升。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是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基礎,在牢固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形成一定的文化素養后,能夠高效掌握語文知識。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刻不容緩,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才會對語文學科充滿興趣,從而主動投入學習中,促進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1]。由此可見,文化素養與語文學習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師在培養學生文化素養時,應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使其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思維。教師主動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能夠逐步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與文化水平,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為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奠定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要性分析
(一)豐富學生文化底蘊
一個人的文學素養,直接決定了其文化底蘊。為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文學素養,教師應采用科學且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組織學生學習文學作品、背誦名篇,使學生不斷積累,逐漸提高自身文學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中應擺脫教材的限制,為學生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這也是培養學生良好文學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素養指語文學科涉及的各項能力,包括基本的語感、語言積累、思想感情、文學能力、審美情緒及其他方面能力。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以長遠眼光看待語文學科教學,立足學生的健康成長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幫助其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個性。教師應從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著手,讓學生從小打下良好基礎,促進語文學科教學的順利、有序推進,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
教師應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將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貫穿整個語文學科教學中,讓學生快速形成文化敏感,并提高對文學的認知能力,以達到鍛煉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及寫作能力的目的,使學生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入,學生將接觸到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內容。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形成較好的學習能力,從而降低語言文化學習的難度,逐漸形成良好的文化修養。
(四)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解讀經典文學作品時,會選擇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在交流與討論中感受經典文學作品蘊含的無限魅力。這要求教師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交流,從而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奠定良好基礎[2]。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除了幫助學生積累大量優美詞句,還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交流中深入感受文學作品蘊含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逐步完善學生思想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模式與認知方式發展的關鍵階段。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為學生講解語文知識,還要注重為學生滲透一定的語言文化,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更好地欣賞、品讀文學作品,從而感受其中的真、善、美,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的滲透策略
(一)挖掘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感悟
教材是教師開展語文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秀的文章,涉及多種文學體裁,有小說、散文、詩歌等。教師應挖掘教材內容,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后續學習中。
例如,《少年閏土》一課中魯迅通過刻畫了一個見識豐富、活潑可愛、聰明能干的農村少年形象,反映了作者和閏土兒時真摯而短暫的友誼。基于此,教師應重點引領學生挖掘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學生體會人物內心,這對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挖掘名篇,積累豐富的文學知識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挖掘教材中的名篇資源,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文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師應合理利用教材,有效地引導學生,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3]。經典名篇中蘊藏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及不同特點的文學知識。但這類作品內涵較為豐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產生疑惑。此時,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為學生解疑釋惑,引導學生積極誦讀經典名篇,逐步增強其代入感,使其全面理解經典名篇中蘊含的文化知識[4]。
例如,在教學《登鸛雀樓》及《望廬山瀑布》兩首古詩時,教師應深入挖掘古詩內涵,引導學生朗讀并背誦古詩,培養良好的語感,引導學生積累關于古詩的文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又如,在教學《贈汪倫》這首古詩時,筆者先為學生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大致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然后,筆者帶領學生進行誦讀,使學生在誦讀中體會李白對汪倫的不舍之情。在這一過程中,筆者提醒學生注意語調與情感的變化,讓學生從中獲得最佳的誦讀感受。這樣的方式能使學生更好地領悟作品中蘊含的感情,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印象。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增強誦讀的趣味性。
與此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將學習過程中積累的好詞佳句運用于寫作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及寫作質量。比如,在以“我最喜愛的節日”為主題進行寫作時,學生可以將學過的古詩中的名句融入其中,如“海日生殘夜,春江入舊年”,在為作文增光添彩的同時,能夠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提升文學素養。
(三)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學校往往會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且高度重視課外教學實踐,希望讓學生在快樂、精彩的實踐中逐步提高各方面能力。因此,教師可利用學校開展的各類活動,如古詩大賽、晨讀等,以活動為切入點,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文學作品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語文的魅力、獲得獨特的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5]。
例如,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時,筆者先為學生講解了描寫景物的文章。學生雖掌握了一些知識,但理解不深入。基于此,筆者利用學校開展演講比賽的機會,要求學生自行準備演講稿,介紹旅游過程中看到的風景。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勝心,對比賽充滿興趣,紛紛主動收集旅游時參觀過的景點資料、翻閱以前拍攝的照片,寫出了內容豐富、情感真摯的演講稿。在演講過程中,學生的語言富有特色,將景色描繪得惟妙惟肖,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演講效果。在活動中,學生積累了描寫景色的寫作方法,深入理解了《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的知識,從而在掌握這篇文章知識的基礎上補充了其他文學知識,提升了文學素養。
結 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以新課程標準為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教師應立足教學實際,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取多元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黃麗.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的滲透策略[J].中外交流,2019(10):71-72.
張愛晶.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學素養的策略[J].語文課內外,2019(19):249.
陳文林.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的滲透策略[J].小學時代,2019(21):36-39.
韓雪姣.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的滲透策略[J].學周刊,2019,396(12):56.
關振華.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實施策略[J].北方文學:下,2017(06):159.
作者簡介:林金城(1986.6—),男,甘肅臨洮人,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