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夢星
【摘要】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我國鄉村面臨轉型發展難題,同時村莊規劃也存在理論認知層面不夠深入與技術支撐不到位等問題。因此通過空間資源要素合理配置與全域管控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來深層次干預鄉村空間重構,持續強化鄉村空間治理、行使自然資源監管職能、尊重多元價值訴求等重要內容,從多個方面思考解決問題。基于此,本文對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鄉村振興實施路徑進行深入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國土空間規劃;鄉村振興;實施路徑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4.
鄉村振興在聚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將會“轉重點、開新局”,從產業興旺、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等更加廣泛的維度,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村是鄉村振興的實施主體,農業是農村基礎產業和優勢產業,是農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務之急是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指導性約束作用,對鄉村國土空間的開發、保護和整治進行全面安排和總體布局,推進“多規合一”,加快形成協調聯動。
1、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
1.1農村空心化問題
我國鄉村振興道路上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農村空心化。改革開放成果卓越,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與農村人口的大量外流,空心化問題日益凸顯,這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尚未形成有效的解決辦法,在村莊布局規劃方面還有待調整。農村空心化問題的治理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也必然會存在各種現實問題,例如:鄉村地方政府組織建設亟待加強,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的思想認識亟待提升,同時還需要大量的社會管理組織體系工作實踐活動及相關經驗用以參考。
1.2內生動力不足問題
農村鄉村振興建設要堅持脫貧攻堅與經濟發展并進,精準扶貧與隊伍建設并行,全力夯實鄉村振興根基。在精準扶貧過程中“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只有在目標上、措施上、行動上“實”,實打實干,才能讓脫貧攻堅的成效惠民利民。但在精準扶貧過程中明顯存在由資源匱乏、政府政策執行力度不到位、“面子工程”所導致的內生動力不足問題,它嚴重影響了農村貧困群體的“脫貧摘帽”,不利于鄉村的全面振興。簡言之,鄉村振興還必須結合更深層次的教育培訓、精準扶貧工作實際有效地開展,實施技術共建工程,積極組織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等。
1.3村莊特色的消亡
我國村莊特色消亡問題不斷加劇,近乎所有村莊都在發生著這樣的改變。其背景就是工業化、城鎮化所導致的大量農村人口因為“二化”而被集中到城鎮中生活生產,他們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逐漸變化。大量的農業人口被“城鎮化”,從而導致了大量傳統村落的消亡,歷史文化的遺忘、傳統風俗的消失等一系列問題。拯救鄉土文化,留住鄉村記憶,記住鄉愁已然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亟待合力解決的一項重要工作。
1.4政策及資金配套不足
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鄉村振興的另一大問題就是政策與資金配套不足。目前,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主要依靠財政專項投入與涉農資金整合,其中前期投入部分需要政府墊付,但墊付資金無法及時回籠,也為地方政府帶來資金籌措的巨大壓力。同時農村政策與資金配套的不到位,亦會導致農村建設無法及時推進、規劃藍圖無法全部展開、鄉村振興戰略無法真正落到實處。
2、國土空間規劃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
2.1劃定“三區三線”,樹立底線思維
“三區三線”是在城鎮空間、農業空間及生態空間三大類型空間基礎上,分別劃定的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及生態保護紅線三條控制線。國土空間劃定“三區三線”過程中必須樹立底線思維,明確三類空間與三條控制線的劃定標準,結合地方特點與空間發展戰略形成協調一致的核心內容,最終建立剛性控制線。這條剛性控制線就代表了底線思維,要求國土空間規劃必須做到精細地與區域管控邊界、管控強度進行銜接,并做到自上而下的指標傳導與自下而上的訴求反饋相結合。
2.2堅持剛性與彈性結合,加強村莊的管理
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鄉村振興必須做好鄉村整治工作,從生態優先、產業轉型、生活提質、文化興盛、治理增效等方面探討管控引導工作,做到村莊管理剛柔并濟。在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和永農保護目標的基礎上,合理劃定三區空間及管控邊界,并探索村莊規劃的“留白”機制。具體來講,就是基于法理依據實施剛性管控策略,同時落實人居環境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柔性政策,建立鄉村社會中的良性發展“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地的關系”“人與房的關系”及“人與產的關系”,引導村莊實現長期可持續治理發展。
2.3強化鄉村生態治理
要強化鄉村生態治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是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本質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目標。目前我國在農村國土空間規劃方面還存在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不到位,甚至無底線思維以重污染企業促發展等問題,因此強化生態管理意識已經成為了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指標。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必須做到逐漸完善鄉村生活配套設施、修復村莊生態環境等,建立綠色宜居新農村。
2.4強化鄉村教育
重振鄉村的精氣神,為國家發展建設提供更多的全方面優質人力資源,這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所在。鄉村教育不僅要抓好硬件的標準化建設,但更要抓好師資隊伍的內涵建設。國家在教育投入時應多向鄉村等基層教育傾斜,一方面改善農村中小學校的教學環境,建立健全學前兒童的受教育資助政策,一方面提高基層教師的收入水平。制定的基層教師招聘引進辦法要切實可行,同步制定省級統籌的鄉村基層教師增補機制和鄉村教師榮譽制度。推動城鄉間教師適度流動與對口支援,為鄉村教育定向培養留得下、穩得住的一專多能教師,讓更多優秀教師愿意留在鄉村任教。
2.5強化鄉村文化事業
一是立足當地特有的文化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切切實實讓人民群眾享受到家門口免費和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在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上,全力提升全體村民的整體文化素質。二是大力提升文化產業化水平,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開發當地獨到的民族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以及自然生態風光文化等,努力使之成為振興鄉村全面發展的支柱型產業。三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引領農村主流輿論文化價值,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以及淳樸民風,不斷匯聚起新時代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力量。
結語:
總而言之,鄉村地區具有其錯綜復雜的地域特性,因此伴隨當前城鎮化背景下城鄉的演變現狀,我國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必須起到奠基石作用,綜合考慮在鄉村發展條件差異巨大的背景下追求鄉村振興各方面要素的全面發展,建立村莊層面國土空間規劃支撐體系,關注人口產業與資源文化變化,實現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整體提升,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
參考文獻:
[1]高鑫.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鄉村振興規劃編制方法探索[J].城鎮建設,2019(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