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文莉
摘 要:核心素養目標下的美術課,在關注學生美術表現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美術學科本位素養的提升。作為教學的設計者與引領者,我們要幫助學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藝術作品,體會畫面中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就需要走進作品的背后,了解影響作品生成的“文化”,因此文化理解就成了核心素養目標下,引導學生走進美術學科本質必不可少的教學路徑。文章中,筆者從文化理解的必要性、文化理解的路徑、文化理解在課堂中呈現的妙處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與見解。
關鍵詞:核心素養 文化理解 激活課堂 激發創意 深刻表現
“核心素養”一詞提出后,許多一線的美術教師困惑、迷惘,無法將核心素養與美術學科教學緊密相連。美術課堂教學依舊指向技法,許多教師依舊從關注作業呈現效果出發設計教學,忽略了學習的本身、忽略了美術學科本位的知識體系。美術是以視覺為中心的藝術,教師追求視覺效果固然重要,然而我們引領學生學習、創作的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藝術作品來自哪里?因何而來?我們引領學生關注的不僅僅是作品本身,更多的是要關注作品背后的文化與審美,關注作品背后深刻的思想內涵,將素養目標下的“文化理解”有效落實,方能為學生累積美術學科學習正確思考的方式、方法。
一、“文化理解”的必要
面對形色各異的美術作品,經常會聽到大家說“看不懂”。這是因為觀者缺少對作品生成文化的理解,因此無法形成共鳴。
美術作品的生成,承載著歷史、文化、民族、地域等諸多客觀因素,若想“讀懂”則需要走進作品,了解其背后的故事,觸摸當時的文化,感知作品的創作思想,才可以有效地解讀作品,才能真正與作品對話,借助視覺感知形成共鳴,由此可見“文化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存在,也是美術教師需要全力引領學生學習和了解的知識板塊。
(一)什么是“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從廣義上指的是:“從文化角度來分析、詮釋和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藝術特點,學會尊重并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內涵與含義?!?走進美術領域,可以通過靜態的作品語言反應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歷史與文化,還可以借助作品寄托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美術課堂上的“文化理解”則是指:教師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引領學生積極的探索、討論和發現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讀懂作品,理解藝術本質,感悟與作品緊密相連的文化內涵。
(二)為什么要“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品讀藝術作品的金鑰匙,是幫助學生品讀藝術作品的有效手段,是師生素養提升的必修功課,是豐富個人內涵的必經之路。只有引領學生讀懂“文化”才能愛上“作品”,才能感受到藝術作品中鮮活的生命力,才能引領學生走近藝術的本質。
例如藝術大師畢加索筆下的《格爾尼卡》,如果單單地去觀看作品,我們看到的無非是黑白的色調、分解的圖像元素。只有了解作品的創作時期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我們才可以從抽象的圖案中讀出和平的呼喚與吶喊。
人們在觀看藝術作品時出現難以讀懂的窘況,大多是因為讀者對于作品的內涵了解不足,因此無法借助作品形成共鳴,達成無聲的對話。因而,我們彎下腰,深入研讀,做好“文化理解”,就可以走進作品,讀懂作品。
二、“文化理解”的路徑
一件藝術作品生成,必然會帶有其所屬時期的時代痕跡,會在不知不覺中受當時、當地文化影響,這些客觀因素融合作者獨特的思考后生成。因此我們在解讀作品時要沿著歷史文化的軌跡尋蹤,觸摸有效的“文化理解”路徑,合著作者的呼吸與節奏,了解作品的真實“脈動”。
(一)讀出作品背后的歷史
歷史的時代特征與符號印記會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藝術作品,因此品讀作品了解其歷史價值是引領學生進行作品對話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板塊。
在中國古代藝術之林,青銅文化如其材質般厚重,令人無法忽視。而“三星堆文化”則是中國青銅文化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在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夸張的臉》教材版面中,編撰者收入了青銅瑰寶《三星堆青銅面具》圖片。走進課堂教學,執教者從經典的面具入手引領學生分析。經過有效引領,學生明晰夸張而又突出的眼、耳是古人對“超能力”的向往。那是因為千里眼、順風耳在當時的科技水平和所處的歷史時期是無法實現的愿望,因此需要寄情于作品,來表達作者內心的向往與期待。這就是歷史所鑄就的作品內涵,也是教師需要深度解讀助力學生學習的關鍵。
(二)讀出作品背后的故事
歷史厚重了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故事則是藝術作品迷人的光彩。了解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藝術作品都具有其獨特的思想文化內涵,它們具有獨特的故事性和思想性。
《夸張的臉》一課教材中,選用了貴州儺戲面具《秦童》。雖然只用了一個儺戲的面具圖片,卻可以助力學生了解中國民間面具文化。作為教師,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給予的是方法與必要的助力。作為源于民間藝術的儺戲面具,它的形象極具故事性。在教學中,教師沿著文化關注的路線前行,幫助學生逐步尋找面具中的“夸張”文化,讀出作品背后的故事,通過美丑不一的面具觀察理解民族文化、故事傳說帶給藝術作品的影響。讓學生了解到這些“夸張的臉”之所以鮮活,是因為故事是其血脈,可以豐富、立體作品的血肉。
(三)讀出作品背后的思考
藝術作品在設計的過程中有歷史環境的影響,美學文化的加持,更重要的是設計者融入了當時文化,進行了創意思考與實踐。客觀因素的影響令藝術作品形色各異,生命鮮活,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多元的思考,許多藝術愛好者才能為之著迷。
這些能夠和創作者尋求情感共鳴的元素需要教師引領學生體驗,共同感悟藝術作品的魅力所在。如:藏于貴州儺文化博物館的 “民國歪嘴秦童”面具,就有資料顯示這一面具的出現是因為秦始皇經常發動戰爭,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怨恨在心,為了表達心中的怨恨和不滿在面具中設置了一個歪嘴的夸張丑臉面具。這樣的創作心理歷程,極易與學生達成情感共鳴,喚醒學生的知覺體驗。因此說以情入課,才能觸及學生真實情感,我們的課堂才能成為“上品”。
(四)讀出作品背后的文化
影響藝術作品生成的諸多因素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板塊。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思潮,是美術作品呈現的重要干擾項。我們不能忽略魏晉時期作品的飄逸、空靈,也不能忽略唐代作品的豐腴、圓潤,這些受大時代文化背景所影響的藝術作品都帶有特定的符號特征。儺戲面具中“夸張的臉”亦是如此。從古至今一路走來,祭祀、傳說融合了各個時期的審美特點,形成了豐厚的面具文化,借助各種不同的夸張手段,記錄了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美學思考,鑄就了面具作品的豐富性。
走進課堂,感受民間藝人創作思考,解讀作品背后的文化,是師生課堂行進的重要板塊,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邊思考,邊探索,一路研究,一路收獲。
三、“文化理解”的妙處
歷史文化、真情實感鑄就了藝術作品的靈魂。在課堂教學中,關注核心素養目標的落實,夯實“文化理解”可以達到直擊情感深處,喚醒情感共鳴的效果。
(一)“文化理解”激活課堂
巧用“文化理解”可以有效地激活課堂,借助“文化理解”可以幫助學生跨域歷史、穿越時空,通過作品與作者進行對話。至今難忘特級教師朱敬東執教的書法欣賞《祭侄文稿》,行筆的觀察到情感的猜測,從作者的情感走到家國情懷,環環相扣的教學設計,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實引領學生走至課堂結尾,作為一名聽者已然淚下,至今回味無窮??梢姟拔幕斫狻泵钊o窮!
作品因為文化的存在而變得鮮活,課堂則因為文化的探究而變得妙趣橫生。在《夸張的臉》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借助代表著橫征暴斂秦始皇形象的“民國歪嘴秦童”面具,幫助學生尋找特定時期的民間藝人的創作情感和心理歷程,讓學生帶著相同的情感體驗和情緒沖動去制作實踐。走進課堂實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學生創作時夸張的表現,他們滿懷怨恨的挖眼睛、歪嘴巴!這就是激活“文化理解”后鮮活的課堂!這就是我們努力追求的核心素養目標融入的課堂行走,這就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文化理解”激發創意
教學行走的過程中,我們努力激活學生的創意,試著用各種方法點燃學生的創作思想,其實最根本的方法是:挖掘文化,借助文化激活創意。
“飛天”是敦煌藝術的名片,是美術史上經典的藝術形象。但學生無法理解為什么會有一代又一代的人放棄優越的生活奔赴敦煌,做著機械而又毫無個性的修復工作。在教學研究活動中,我們借助多媒體,調動學生的感官,借助數字敦煌資源帶給學生深深的震撼,借助影響文字激活學生的審美判斷。當一片繁華的盛唐景象過后,再看如今壁畫的斑斑駁駁,學生的心情跟隨課堂的節奏走向文化深處,面對強烈的視覺沖擊,自然而然地提出各種修復與創作方法,雖然話語稚嫩卻是創意思考的激活。
教學中巧用各種方法,激活學生的文化共鳴,調動學生的課堂思考,創意必會點燃,課堂會被學生的思考推向高峰,這就是核心素養目標落實所努力追尋的方向。
《夸張的臉》課堂習作評價,學生面對自己作品條理清晰的描述,精彩而又有趣的思考描述收獲了聽課者熱烈的掌聲,這樣的創意呈現便是文化理解體驗的高峰。
(三)“文化理解”深刻表現
“文化理解”的深度碰撞所能帶給課堂的收益是我們無法估量的。當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高峰,必會帶動學生美術表現的變更,深刻的文化理解將會豐富美術表現!藝術作品的魅力不是巧妙的構圖,不是豐富的色彩,而是作品深處真摯的情感,真情實感才是扣人心弦的主旋律?;乜础犊鋸埖哪槨?,教師用飽含深情的教學引領學生感受古今“夸張”文化,深入淺出的講解快速喚醒了學生的共鳴,短暫的課堂實踐呈現了多幅精彩作品,這些懷揣小作者內心思考與創意的作品讓美術表現走向高位,“文化理解”提升了美術表現!
教學中我們不斷尋找美術學科本位文化,和學生一起關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民俗。美術學科教學,作為一門視覺藝術不能游離于時代,不能游離于國家,不能游離于社會,我們始終需要在教學中關注文化而非繪畫,只有融入了文化的創作才會讓作品的內涵深刻,才會讓作品的生命“青春永駐”。
核心素養目標提出至今已有六個年頭,經過不斷的研讀與實踐,事實對著我們吶喊:為了孩子們更好的了解美術,為了能夠實現美術的育人功能,為了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請緊抓核心素養:讓“文化理解”走向深刻!
參考文獻:
[1]李力加.《喚起知覺經驗的美術》[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3 .
[2]馬大川,張立楠,李偉,李玥.《洛神賦》單元設計[J].中國中小學美術,2020,(11):52-56.
[2]蔡佩云.文化傳承與理解[J].教學創新應用,2018,(3):54-55.
(樂清市育英寄宿學校浙江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