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國學的滲透是實現英語課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手段,通過進行國學教育及指導,可助學生修身怡心,在學習中煥發良好精神面貌,同時也可推動英語教學形式及資源的革新,基于學生對國學的熱愛,增進其在英語時學習的熱情與興趣,此外,國學的滲透能使得學生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異同,積極認可多元優秀文化,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面對這多元價值優勢,初中英語教師應提起對國學的重視并致力于教學實踐與落實。本文將立足閱讀教學發掘路徑,嘗試進行深度閱讀指導來創設國學教學的機遇,力求讓學生伴隨深層次的閱讀研讀領悟更多國學思想,最終獲得語言能力及素質水平的整體化提升。
【關鍵詞】初中英語;深度閱讀;國學教學
【作者簡介】張平,江蘇省南通市海陵中學。
國學在廣義上指的是中國古代的文化與學術,包括中國古代歷史、哲學、政治、地理、音樂與建筑等;而在狹義方面,指的是中國古代學說,代表性的有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還有儒家、道家及法家等思想。在傳統化英語教學中,國學教育并不常見,那么,為強化學生對國學的認知與領會,教師就須尋求機遇來組織學生獲取有關國學方面的信息,這時不妨立足英語閱讀教學,通過組織學生閱讀一些多模態的文本篇章或資源,增進其對國學的見解、思考與感悟,然而就初中英語傳統閱讀教學形勢而言,由于教學模式的單一以及所用資源的匱乏,國學的滲透顯然無法有力實現。因此,教師就應先變革傳統閱讀教學形勢,具體可通過展開深度閱讀指導來拓展途徑,讓學生能在基于文本材料的深度閱讀中悟得文本背后的故事及文化,以此積極感悟一些隱性的國學文化思想,塑造良好的學科素養。鑒于此,下文將針對初中英語深度閱讀的教學形式,以及在深度閱讀背景下國學教學開展的策略進行全面化的研究與探討。
一、深度閱讀的教學設計探索
深度閱讀教學的開展可以顛覆傳統化閱讀教學形勢,為國學的滲透與實施開展創設有力途徑,以下將先對初中英語深度閱讀的教學路徑及方法進行基本的研究探討,致力于為國學滲透奠定良好的基礎及條件。
1.基于閱讀文本的信息理解。初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從篇章基本面貌層面取得深入了解,以牛津譯林版9A,U5“Art world”為例,教師可基于本單元語篇“Reading: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進行深度閱讀指導,并積極組織與驅動學生完成相應的深度閱讀任務。
(1)陌生詞匯解讀。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克服閱讀時出現的生詞障礙,因為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所遇到的各類文章中都會出現一些生詞,只有當學生能自主克服這些障礙才能加快對文章的理解,從而強化閱讀能力。而在深度閱讀背景下,為了顛覆以往低階、淺層的閱讀教學形式,教師需助學生改善查閱字典式的生詞解讀方式,指導其運作舊的知識圖示判斷陌生詞匯及概念的屬性,后通過聯系上下文語境中對詞義進行合理化分析與推斷,最終借助高階思維運作而獲取對陌生詞匯的了解。
比如學生在閱讀第二段遇到“Instrument”這一稍感陌生的詞匯時,教師可以指導其聯系上下文語境進行合理化推測。如學生可借由同句的語境分析得知“Instruments”這一詞匯的屬性為名詞,用“Musical(音樂的……)”來修飾,而后則可聯系與該句具有關聯性的下句語境中“Made music”“Stones”與“Paper”等概念,推知“Instruments”可能是被“Stones”與“Paper”等事物所代替的創作音樂的事物,由此可以合理推出“樂器”這一含義。
(2)文章主旨分析。在這之后,學生能獲取對語篇的基本了解,這時教師還需提出另外一項任務,要求學生能結合關鍵段落或關鍵句來判斷、歸納語篇的中心主旨,以此明確語篇主題,為后期具有主題意義的深度閱讀探究做準備。那么針對該語篇,學生能夠在統領全文的結尾段,或是在所陳述音樂人及事件的分析中獲悉語篇中心主題“Music without boundaries.”,此外還需通過精煉語言來對該主旨的思想及理念加以概括,如“The combination of various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 types or music culture can create unlimited music.”
2.深入閱讀文本的整體把握。繼基于文本的深度閱讀指導之后,教師便要深入文本進行教學設計任務,具體需組織學生對語篇結構及脈絡進行整體化分析,使之加深對語篇各類信息的深刻洞察,從而獲取進一步的閱讀理解效果。那么在語篇“Reading: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教學中,教師需先要求學生思考該語篇的文章體裁形式,后結合體裁形式的特點,對語篇各類信息進行有效處理與分析,最終摸清語篇的脈絡及層次結構。
比如,學生通過思考能夠在語篇所重點描述的音樂人物及事件中獲知該語篇是記敘文,那么根據記敘文的特點,學生能夠找尋在語篇中敘述人物經歷及事物發展的重要信息,由此運作信息分析、處理與概括總結等方面的閱讀能力,獲取語篇整體結構的清晰了解。這時教師不妨要求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可視化呈現深度閱讀成果。
3.超越閱讀文本的見解深悟。通過深度閱讀指導,促使學生有效摸清語篇的脈絡與層次之后,教師需進一步強化閱讀指導的深度,超越閱讀文本而驅動學生創造思維、意識及能力的發揮,使之能夠充分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了解作者的主旨意圖,并生成個人獨到、理性的閱讀見解與觀點想法。這一階段也是本文的探究重點,即國學滲透的核心途徑,那么針對該環節的深度閱讀教學設計,將在以下詳細的國學教學策略研究中做以深入探討。
二、深度閱讀下國學教學策略
國學教學展開主要立足于深度閱讀下超越閱讀文本的教學指導階段,在該階段的教學目的在于增進學生對作者意圖的領會,并使之能批判性地審視語篇的內容及觀點,同時也要基于語篇的背景情感做出創造性思考,借此突出語篇德育功能,促進學生的情感領悟與素養形成。
1.國學資源的拓展。在深度閱讀的國學教學探索中,教師應先展示在備課工作中所制作的教學課件,該教學課件需要與本單元語篇密切相關,同時也要超越語篇呈現更為多遠的音樂理念及文化,以便為學生超越文本的深度閱讀以及重要的國學探究提供優質的輔助資源。
那么超越“Reading: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這一語篇,教師可滲透國學設計如下課件,并組織學生完成深入鑒賞:首先是對譚盾這個人物深層次解讀,教師可搜集與該人物相關的圖片及其他多模態資源,展現該人物的音樂生涯及歷程,并呈現其多類音樂作品而讓學生能更好地感知譚盾的音樂理念。同時,教師也要結合我國的音樂文化發展史,從中列舉一些與譚盾一樣具有音樂卓越貢獻的音樂人,并分析這些音樂人的生涯及背景,增進學生對我國多元優秀音樂理念的深刻見解與感悟。
除此之外,教師還需基于音樂的不同風格及發展背景做大量的資料搜集與整理,比如,搜集與展現我國傳統、近現代以及當代音樂的不同作品,并詳細介紹這些作品所主要涉及我國傳統樂器,及作品背后所突出的教育及文化思想。以此讓學生借助音樂而感悟時期文化,了解在不同時期人們內心的追求以及期望。而與此同時,教師還可搜集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音樂及其樂器,并對西方音樂發展史做以基本的介紹或描述,讓學生同樣思考西方音樂在不同時期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及文化。
教師可以進行如上的拓展資源搜集,在課堂呈現之后組織學生進行積極的鑒賞與交流,那么以此學生則能深刻領悟作者呼吁“Music without boundaries”的意圖,深入感知其文化理念,并能更好地展開其他的深度閱讀活動。
2.國學情感的交流。在學生鑒賞教學課件、解讀國學資源的過程中,足以能借由這些輔助資源而明確語篇作者的意圖及音樂理念,接下來,教師需要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讓其能夠基于語篇的現有內容做出批判性、拓展性與創造性的思考,并超越語篇而形成自身獨到、理性的觀點意見,以此完成深度閱讀探索,而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也為學生對國學文化的探索提供了良好機遇。
如教師以問題為依托,引導學生在組內進行互動交流,交流的內容主要關乎語篇的背景情感,其實也是國學方面的音樂文化及理念。如設計“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與“Talk about your understanding of boundless music.”這兩項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驅動學生的能動思考。基于第一項問題,學生能夠結合拓展課件內容,回憶在課件中呈現的多樣國學(音樂)資源而對東西方在音樂類型、樂器及音樂理念及文化等方面的異同性進行深入分析與互動交流。比如學生們結合中西方音樂樂器的差異進行了想法的交流,部分學生指出西洋樂器大多是用金屬來制作的,而我國的民族樂器大多用木或革來制作的,針對這一點,其他同學也可以發表意見,認為這是不同國家文化背景下人們所形成的不同審美認知所造成的差異,學生們立足課件與課本中的專業信息而各抒己見,完成國學文化下的互動交流。
經此,學生能在對中西音樂的異同分析中更為鮮明,切實領會我國的音樂文化,在樹立本國文化自信的同時,又能積極認可外來的優秀文化,感悟文化之間的共通性,從而提高思想格局,塑造良好的文化素養。至于第二項問題,它能引發學生對本課語篇主旨的深刻思考,雖然在基于語篇的解讀期間,學生能夠通過語篇信息而獲知無界限音樂的主要概念,但是在現階段,教師借助課件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后,學生能獲取對中西音樂文化更為深刻的見解與認知,由此學生便能超越語篇文本,對無界限的音樂有更為全面、且更為深遠的認知見解,經此,學生能充分感悟語篇的主旨及其教育意義,從而達成深度閱讀的最終目標,并實現國學素養水平的提升。
三、結語
基于文本的信息理解、深入文本的整體把握,以及超越文本的見解深悟等環節構成了初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課堂,在此期間,教師可以顛覆傳統化的閱讀教學形式,驅動學生的主動性思考與能力發揮,使之對教學文本加以深度研讀,獲取充分認知。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著重對超越閱讀文本的教學環節加以精心設計,在其中通過拓展國學資源,并優化學生對國學資源的鑒賞及交流方式,而增進對其閱讀文本背景情感的領悟,塑造其良好的文化格局,最終有效提升其閱讀效果及國學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陸美華.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研究——以Unit4 Reading Never give up為例[J].英語教師,2018(23):95-97,124.
[2]郭慶生,段建玲.國學之欲行[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1.
[3]闕宏偉.初中英語教學向“深度閱讀”的轉型研究——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下冊“Green Switzerland.”為例[J].江蘇教育, 2018(5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