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童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創新性的缺乏讓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傳統模式的語文課堂教學以教師的平鋪直敘為主,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參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是學習語文的基礎,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教師而言至關重要。創新的語文教學理念能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讓學生熱愛學習語文。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為出發點,經過實際教學課堂創新案例分析,得出語文教學中相應的創新理念。
關鍵詞:創新理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一、引言
現在的語文課本中理解的知識大幅增加,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語文學習基礎,將使學生學習語文的難度大幅提升。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運用創新理念點亮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許多教師在傳統的教學觀念影響下,始終讓背誦、抄寫、朗讀式教學特點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這讓學生一直處在被動接受的位置。創新式語文課堂教學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至關重要。本文將以語文創新課堂實際案例的運用對學生產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剖析,探究創新性語文課堂的可行性策略。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因循守舊的傳統教學模式仍大量存在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許多人對這句話的理解產生了誤讀。僅僅是認為讓學生多背誦、多讀書就可以讓他們在實際運用中能夠得心應手,這其實是個誤區。貪多而嚼不爛就是這種觀念造成的后果,不理解意思卻強行記憶容易讓學生產生疑惑。案例1:《靜夜思》這篇佳作是很多學生從小就熟讀于心的古詩,但是很多家長讓孩子背誦卻沒有給孩子講解,只是讓學生生硬地背誦。結果在傳統模式的語文課堂上,許多學生對這首古詩的學習絲毫不感興趣,教師的耳提面命成為耳聽即過的過眼云煙。缺乏創新的教學課堂讓經典之作成為“不解之謎”。
2.“拿來主義式”語文教學課堂弊端明顯
許多教師對網上的教學模式不加區分拿來就用,沒有結合自己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而生搬硬套,這種“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式思維致使許多拿來即用的創新教學思維模式變得收益甚微。究其原因是學生的學習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教師簡單地用別人的教學成果來套用在自己的實際教學中,很多時候都產生了水土不服的后果。這就是缺乏變通的拿來式創新教學產生的后遺癥。
3.語文教學脫離實際生活
很多語文教師的課堂設計脫離實際生活,這種純理論式的語文授課方式,讓許多學生理解語文知識困難。案例2:教師在講述《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時,很多學生不理解茱萸是什么,不明白“遍插茱萸少一人”為什么代表著作者的思念之情。如果教師能夠使用創新式思維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中“茱萸”這種真實的物品,再學習重陽節的中華傳統文化講解,才不會讓學生感到迷惑。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古詩之所以能夠簡明扼要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不僅僅是因為古詩的節奏輕快,更因為寓意深刻。
三、創新理念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1.聯系實際生活讓創新理念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變得更生動傳神
很多語文文章都是作者根據實際生活中的生活經歷或體驗,在感悟生活中得出的人生哲理。如果單純地讓學生去學習這些已知的哲理,學生不會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只有通過創新式語文教學能讓學生親身經歷之后再去學習相關知識,才會讓學生的理解更為透徹。案例3:筆者在講述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文時,通過帶領學生去田間地頭了解花生的實際生長過程,觀看花生生長時、刨出后、晾曬后三個不同時期的不同狀態,再結合文章中說的花生所擁有的品質。很多學生經過這種實際體驗式的創新課堂,深刻體會到了文章含義。
2.與家長溝通讓創新式語文教學暢通無阻
學生的學習不單純是教師的責任,讓家長參與并監督學生的學習并配合教師工作,讓創新式語文教學能夠得以順利實施十分必要。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授李白詩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時,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周末帶領學生去爬一次山,到達山頂之后再讓學生背誦這首古詩,并讓學生根據筆者的教學視頻領會其中的意義。很多學生在山頂觀看云海、欣賞落日的同時,快速地理解了李白這兩句古詩的含義。
3.利用微課教學讓語文創新理念融入學生學習的方方面面
新時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給微課教學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微課具有其他教學模式不具備的便捷性,教師充分利用微課教學能夠讓學生充分利用起零碎的時間,讓學習變得更加貼心。教師把語文課文知識的重點及易錯點通過精心制作成的幾分鐘短視頻,快速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課下隨時復習鞏固課本知識。同時微課讓學生與教師的溝通變得更為方便和有效。
四、結語
小學語文中的創新理念能夠讓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變得高效有趣。教師應當聯系實際生活并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個人愛好等相關內容,制定適合本班級的創新性語文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汪凱明.淺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措施[J].教育革新,2010(12).
[2]孫采平.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初探[J].教育革新,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