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摘 要:小學數學是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主要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重中之重。結合具體的課堂實踐,從不同的方面探討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思維能力;培養
思維是學生掌握知識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整個智力活動的中心。如果沒有形成積極的思維習慣,我們做任何事都有可能事倍功半,達不到良好的預期效果。另外,小學生還在思維訓練和人生成長的起步階段,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就會嚴重制約他們對數學學習思辨性的理解。那么,作為小學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能力呢?
一、用良好的課堂氛圍感染學生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從全面原則、主動原則、基本原則等出發,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老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意識、思考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得到全面的發展和知識體系上的訓練。因此,要真正把學生當成是教育的主體,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這不是一句空話、假話,而是真真切切需要落實到教學實踐中。良好的課堂氛圍應該是民主的、和諧的,不要怕學生不懂,不要怕學生提問,而是要警惕學生不敢主動、不敢積極,要讓學生感受到積極主動參與的必要性。例如,在講授“十的分解”時,我要求學生拿出自己的學習工具,試著把它們分開,然后同桌或前后桌進行交流,很快學生就會掌握不同的分解方法。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沒有壓抑感和拘束感,敢說、敢做,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讓學生參與課堂,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缺乏自主性和積極性,他們的學習不主動,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就顯得至關重要。在課堂中,老師要主動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習的過程變得有意思,只有這樣,小學生在課堂上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狀態。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一條千古不變的教學真理。學生只有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才能在具體的學習中主動地靠近知識,并且把自己自主調整到良好的學習狀態。在課堂的具體教學實踐中,老師利用設置懸念等方法,從學生好奇的天性來出發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變得活躍起來。比如,講授“圓錐體體積的計算”這一章節時,老師可以拿出一個圓錐體和一個圓柱體容器,給學生示范:“我用這個圓錐體把水灌滿圓柱體,然后倒入這個圓柱體,這樣可以灌三次。你相信嗎?”學生在后面互相對視,表情也不一樣。老師開始操作,學生注意觀察,老師先把錐形容器裝滿水,然后再倒進圓柱形容器,剛裝滿三次圓柱形容器,學生就大吃一驚,個個躍躍欲試。所以我讓他們拿出錐形和圓柱形(隨機)容器進行實驗,但結果不同。所以學生更好奇,更渴望知道其中的奧秘。這時,老師引出了這一節的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
三、注重新舊知識相互銜接
思維總是從已知到未知,在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知識,小學數學也是這樣的實踐過程。在具體的小學數學課程安排中是抽象性與連續性并存的,因此其知識的進度安排是科學的、合理的,也是嚴謹和經得起推理的。故而,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要結合課程安排,積極主動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有效的結合,能夠把學生即將學習的知識和已經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尋找其中的邏輯關系,進而讓學生認識到其中的邏輯關系,讓學生不是造空中樓閣,而是能夠以以前學習的知識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學習新課知識。同時,從每一堂課的教學實踐出發,讓知識不再枯燥、不再乏味、不再是單純的老師灌輸,真正意義上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趣味性和聯系性。這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就像兩位數的加減法的學習中,要從一位數的加減法引導學生,進而進行統一,這樣學生就更容易進入學習的氛圍。
四、合理增加課外復習
學生在課堂上學完之后,并不能立刻消化所學習的知識,因此合理安排一些恰當的課外復習就顯得很有裨益。在小學教學教學中,其實課程難度并不大,因此也不需要大量的題海戰術。但是為什么一定要有課外的復習,是因為按照人類的學習習慣,學習了新知識之后的24小時的復習鞏固,是形成長期記憶最關鍵的時間點。因此上,對課堂上學到的一兩個知識點,只是需要學生有一兩個題目的練習就足夠了。有了這不多的練習,就能達到良好的復習效果,讓學生深刻地掌握和理解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同時,這也不會占用學生太多的課堂時間。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思考始于問題和驚喜”,讓學生有了問題意識,增加學生學習的驚喜感,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思維自然而然就會被激發出來。同時要能夠恰當地安排學生有效的復習和鞏固,學生的思維訓練必定能夠深化和升華。
參考文獻:
[1]劉霞.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途徑[J].新課程導學,2020(8):82.
[2]張寒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