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紅
摘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舉措,更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觀念,突出學生主體意識,創設恰當情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使其更好地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為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提升策略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培養和提高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已提上日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自主學習不僅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還是對語文本身的理解和把握。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使學生能夠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實現預定的學習目標。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一)終身學習的必然要求
自主學習是一種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時代的發展更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要持續不斷地終身學習。初中階段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時期,在當前的語文課程改革下,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促進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
(二)體驗獲取知識的樂趣,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貼近生活,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語文的趣味性,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讓他們體驗到獲取知識的真正樂趣,進而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是教師講授語文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正因如此,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有意識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留有充裕的時間預習課文,讓他們有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問題,進而激發學習的主動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初中學生年齡較小、閱歷尚淺以及個體的差異,教師需要啟發和引導。教師要正確誘導,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樣他們才能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學習,進而合理安排時間和學習內容,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
(二)創設適當情境進行教學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適當情境,進而營造良好、和諧、人文的學習環境,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因為情境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感受,還可以使學生自己主動去體驗知識,加深理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著重激發他們的學習情緒。例如,可以利用電教媒體,使教學內容形象化、生動化,進而使學生易于理解,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
(三)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說,“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充分說明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如果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和好奇,就會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樂而不知疲倦。學生在學習中對接觸到的新環境和新知識充滿好奇,老師就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使他們對接觸到的領域感興趣,消除他們的畏懼感和陌生感。其次,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和潛力所在,使他們更好地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充當“伯樂”,用自己的慧眼去找尋“千里馬”,培養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逐步增強學生自主探索意識,進而獲得學習的快樂與充實。
(四)激勵機制
激勵的評價方式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給予有效指導,使學生增強自信心。教師還要完善獎懲機制,激發中學生學習的欲望,發掘中學生的個人興趣并逐步引導,使中學生深切感到語文學習不再枯燥無味,想學、會學、能學、堅持學。另外,尤其要對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積極因素給予肯定,負面因素則要及時正確引導,使他們不會產生抵觸情緒。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是當代中學生所必備的一種核心能力和素養。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知識更新節奏加快,要趕上時代的步伐,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更好地為中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78-83.
[2]曹勇軍.語文自主學習:這是一個問題[J].語文教學通訊,2012(1):9-12.
[3]葉發春.初中語文自主學習探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7):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