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青
摘 要:初中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情境生活化、資源生活化、表達生活化等方式引發學生對美術課程的認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美術學科的學習,提升學生美術感知及表達能力。
關鍵詞: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策略
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和美術感知力是初中美術教學的重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入手,通過生活化教學指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融入美術課程學習,提升學生對美術藝術的和作品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感受,提升學生審美能力[1]。
一、情境生活化,激發學生興趣
情境生活化要求教師在美術課程教學時應注重美術情境化的設計,通過情境化快速幫助學生了解美術作品內容,提升對美術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欲望。情境生活化的關鍵在于調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美術學習需求,因此美術課堂情境生活化的內容要符合初中生的認知并具有新奇感的特征。
以“中國人物畫”為例,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畫作,學會從構圖、用線等角度分析畫作,提升學生的欣賞能力。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將畫作內容轉為動態內容進行呈現,通過呈現的方式調動起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從自身角度出發去欣賞畫作,如《洛神賦》的欣賞時,從學生角度來看,第一反應就是觀察畫作的內容,教師就可以利用視頻的方式展示畫作內容并講解畫作的故事內容和情節,讓學生感受到甄氏、曹植的兩個人物形象,提升學生對畫作的內容的理解。第二反應就是畫作有多長、多寬,通過多媒體LED大屏技術,教師就可以展示27.1厘米×572.8厘米的畫作,讓學生從直觀的角度對畫作有整體認識。前兩種反應是學生基于情境產生的生活化認識,是對畫作欣賞的初步行為和思想。第三反應才是構圖、用線和繪畫特色,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點,是學生學會欣賞畫作、學會理解畫作的重點,教師可以進行逐一講解和滲透,讓學生了解構圖、用線的特色,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欣賞的能力和技巧。
二、資源生活化,引發學生思考
資源生活化就是在生活中尋找素材。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取素材,從學生接觸最多的生活中選擇內容,通過內容引申、素材指導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資源生活化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美術內容,讓學生在實物分析的過程中進行深度思考,提升學生對美術的理解與認識。
以“園林探幽”為例,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園林的基本建造技巧和建造法則,幫助學生了解包括漏窗在內的形式和內容,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2]。因此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在學生群體中進行摸底,通過摸底了解學生熟悉的園林,根據學生熟悉的園林搜索相關圖片、準備相關素材。在正式課堂上,根據學生對園林的熟悉度進行導入,如學生絕大部分都去過荷園、個園等揚州本地園林,因此教師就可以準備荷園、個園的相關圖片,包括漏窗、題詠、花窗等圖片,快速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對這些園林內容產生熟悉感;其次,教師可以對這些內容進一步的引申,創設情境化生活,引發學生的興趣,如教師可以從素材中選擇一幅圖片,如選擇園林漏窗讓學生進行分析:這個漏窗在什么建筑上?在視覺上有什么差異(去掉漏窗和有漏窗)?漏窗由哪些圖案組成,這些圖案代表著什么含義?通過快速引申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生活化資源的構建。
三、表達生活化,引發學生實踐
表達生活化就是讓學生在美術設計、構建時學會生活化的表達,將自身美術學習的內容轉為具體的美術實踐,通過生活化的表達讓學生了解如何利用美術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學會用美術抒發情感[3]。
以“多變的色彩”為例,學生需要掌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純度以及色彩的特性即色彩的冷暖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色彩有著自己的理解并對具有色彩特征的藝術作品進行了鑒賞學習。多變的色彩完成以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應用,讓學生用色彩來表述一年四季的變化,讓學生用不同的顏色進行搭配,通過明度變化、冷暖色的應用展示自己對不同季節的印象,如春的色彩是明快的,那么顏色的明度調整是什么?如何選擇色相?每一個學生對春夏秋冬都有著自己的認識,這種認識對學生來講就是一種表達,是不同學生對生活感受的體現,因此學生在用色彩表達季節以后應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換,讓小組成員對顏色、對內容進行分析,同時在展示自己的同時也要進行說明和解釋,讓學生對顏色的應用有不同的表現。
四、總結
初中美術課程的生活化設計要求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生生活環境、生活情景和生活應用等角度進行引導,幫助學生理解更多美術課程的內容,提升學生對美術課程的理解與認識,提升學生對美術課程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張春霞.初中美術教學中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20(19):162-163.
[2]李蕾.解讀初中美術教學中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J].中國文藝家,2020(6):187,189.
[3]曹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考試與評價,20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