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紹剛
摘要:新科技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要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和人才的競爭,走上富民強國之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全面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中職教育在改革發展中必須緊扣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服務市場、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升中職學生道德品質、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將“立德樹人”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務,切實將育人貫穿在人才培養全過程,才能培養出符合新時代所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立德樹人 高素質 人才
一、凝聚共識,立德樹人
近年來,傳統的制造業產業不斷升級更新,企業對適應當前形勢發展的技能人才的需求檔次也越來越高,與高職畢業生相比,中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困境及窘境尤為突出。面對入口質量低而出口要求高的越來越大的反差,我們提出了“既學技術,更學做人”的育人辦學理念,創建以“做三年學徒、學三年技術、當三年兵”為主要內容的“車間?課堂?營房”工學兵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將“立德樹人”作為學校德育根本任務,著力于大德育平臺構建,遵循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拓寬德育渠道,創新德育形式,探索并實施養成教育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推進了學院的工作和建設。
二、注重養成,全面實施
(一)整體聯動,強化組織建設
針對學校德育機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問題,學校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德育為首、質量為魂、立德樹人”的發展理念,成立了以校長為第一責任人,學校黨委、工會、團委、學生處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參與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實施全員參與、全程探究,全校上下整體聯動,齊抓共管,構建了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式的德育工作格局。并創建專門負責學生行為養成教育的能力拓展及行為養成部,全面、系統地籌劃、實施以行為養成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德育工作,構建了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式的德育工作格局。
(二)搭建平臺,強化基地建設
學校秉承“既學技術,更學做人”的育人辦學理念,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能力為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創新了“車間?課堂?營房”工學兵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車間練技能,通過課堂打基礎,通過營房強品德,將知識、技能、品德教育高度融合,搭建立德樹人平臺。學校設定一個校區,成立了一個專門負責學生行為養成教育的德育基地。基地設有“三區九室一廳一園”,為學生行為養成與職業素養提升訓練提供了平臺。
(三)德能雙驅,強化隊伍建設
建設以德育教師、班主任、行為養成專職教師為主體,以教官、校外德育輔導員為補充的德育工作隊伍。通過企業實踐、職業資格培訓、骨干教師培養,學校形成了以禮儀培訓師、能力拓展師、心理咨詢師、職業規劃師、職業指導師為主體的行為養成教育“五師”團隊,承擔了《“全國青少年道德培養實驗基地”建設與運行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教學省級教科研成果課題研究。聘請市機關工委副主任、雷鋒紀念館名譽館長等擔任學校德育校外輔導員,重點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
(四)過程管理,強化制度建設
遼陽技師學院注重養成教育中的過程管理,逐步完善管理過程中的制度建設。先后出臺了《學生行為養成培養方案》《學生行為養成管理細則》《行為養成規范標準“五個三”》等50余項行為養成教育管理制度和條令、條例,全面規范學生的行為養成。并將企業的“6S管理”模式與學校常規管理進行了整合,制定出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6S管理”規范要求。使每一名師生都熟知相關規范,并對學生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場所、每一個時點的行為表現進行量化考核,全面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課程創新,強化內涵建設
1.開展入學新生自信心教育
學生踏入中職學校的大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被所選擇的專業貼上了某種職業標簽,學生們在心理上還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針對于此,我們有目的地開設學生所學專業相關企業發展前景介紹講座,開展愛祖國、愛家鄉、愛所學專業專題演講;開設以軍事五項為內容軍訓課程,開設以提升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為目標的烹飪制作課、禮儀規范課、形體訓練課。開設能力拓展訓練課程,讓學生在拓展項目體驗活動中感受自身對團隊的價值、感受團結協作的意義、感受完成任務的歡樂與收獲。學校對開展的各項活動都進行表彰,讓每個學生的才華和能力都有機會得到展示褒獎,增強了新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2.開展在校學生的意志品質教育
在校期間,進行準員工角色轉換、員工作業習慣形成、職業能力素養提升訓練。在日常管理中,發揮能力拓展訓練中心的作用,集中鞏固訓練的成果,進行全天候、全過程的行為養成訓練,并通過訓練中培養品質、管理中磨煉意志、習慣中養成良好行為來培養學生精細工作的態度、吃苦耐勞的精神、團結協作的能力和服從服務的企業員工素養。
3.強化即將就業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就業之前,針對學生的就業恐懼心理和就業盲點,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就業知識強補。將企業人力資源專家邀請到校開展就業指導知識專題培訓講座,講解《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規和有關政策,增強學生入職前的法治意識;利用學院本身師資資源優勢,開設心理健康咨詢、烹飪制作技術、法制案例講解課;設立有企業人資部門參與的模擬面試考核等就業前硬性考核指標,積極引導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創業觀。
(六)整肅校風,建設校園文化
學校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旋律,制定并實施了校園文化建設規劃,強化知禮儀、懂感恩、會協作、強技能的校園文化建設,形成了“厚德強技、開拓創新”的校風,“敬業篤學、為人師表”的教風,“崇學尚技、務實求精”的學風。
弘揚制度文化。近年來學校一方面積極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制定完善了《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文明寢室評比制度》《學生禮儀規范三十條》等制度,規范約束學生的行為;并以每周一次的校會為平臺,樹立、宣傳了一批引領校園風尚、體現時代精神的先進典型。
弘揚品牌文化。學校把“養成教育”作為品牌,融入到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自編的《紀律歌》《就業歌》《敬業歌》《榮恥歌》作為全校學生必會歌曲,在校園中廣為傳唱;手語舞《感恩的心》作為課間操的一項內容,每天必做。
弘揚企業文化。學校以“中集焊工班”“忠旺數控班”“凱達汽貿汽修班”“博大藥品班”等冠名班為載體,引入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每個冠名班的教室布置都體現企業文化特點。精心設計實習場,其設備擺放、規章制度、安全警示標識、操作區域劃分等都按照企業真實場景布置,實現優秀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交流融合。
弘揚活動文化。學校著力把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有機融入各項活動之中。學校每周舉行次全校師生參加的升旗儀式;定期舉辦特色鮮明的“青春風采”系列大型活動;開展以“手工競賽”、校園情景劇比賽、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開展“六個一”感恩教育活動,即:為父母做一頓飯,“體驗”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在班級做一天班主任,“體驗”教師對我們的教育之恩;替同學值日一天,“體驗”同學對我們的幫助之恩;參加一次社會公益活動,“體驗”社會對我們的關愛之恩;參加一日軍營活動,“體驗”軍隊對我們的保衛之恩;每周參加一次升旗儀式,“體驗”祖國對我們的護佑之恩,形成德技并重、人人成才的良好氛圍。
三、成果顯著,效果喜人
(一)學生的綜合素養變化。通過養成教育,學生在環境中熏陶,在活動中感受,在實踐中體會,思想面貌、精神狀態和行為規范發生了明顯變化。具體表現在四個增強,即自信心、上進心增強了,自律性、約束力也就增強了,文明意識、禮貌行為增強了,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增強了。學生待人處事大方得體,遇事冷靜善于思考,知感恩、講回報,做到家長滿意,用人單位滿意。形成了《丑小鴨也能變成白天鵝》的成功案例
(二)學生的學習狀態變化。達到了三個明確,即明確了學習目的、明確了專業方向,明確了奮斗目標。學生踴躍參加養成教育中開展的“藍領工程”、“造星活動”,學技術,練技能,蔚然成風;虛心請教,刻苦鉆研,成為時尚。很多學生積極參加學校和市以上舉行的各種技能大賽,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自2019年以來,我校學生連續三屆奪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車工專業金獎。形成了《冠軍之路的啟示》的成功案例。
(三)學生的進取精神變化。通過養成教育,經過準軍事化鍛煉,艱苦環境的磨礪,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團結協作精神有了明顯增強。用工企業領導說,遼陽技師學院的學生綜合素質好,有思想、守紀律、能吃苦、善鉆研、技術掌握得快,集體榮譽感強,極富年輕人的活力。藥品經營班學生王瑩,在藥店實習時不怕苦、不怕累,勤學好問,很快掌握了藥品銷售的各個環節與技巧。2011年她創建遼陽市天一大藥房,現已完成市內七家連鎖,銷售經營業績具佳。形成了《四階遞進,鋪就技能提升之路》的成功案例。
要培養社會和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就要加強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模式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也深刻地促進了學院教育教學的變革。學院探索并實施的“車間?課堂?營房”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認知實習、專業實習、崗前實習、頂崗實習”的“崗位實景,四階遞進”教學模式、“以貢獻評價學校、以業績評價教師、以質量評價學生”的多維動態評價模式,得到了國家三部委專家組的肯定和嘉許。
參考文獻:
[1]何漢強,.斯康..立德樹人.致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J]..中國建設教育,.2019,.No.131(03):17-22.
[2]王波..中等職業學校”四維育德,立德樹人”德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職教通訊,.2017,.000(00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