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常俊
摘? ?要: 說唱文學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門類,將其融入高中語文教學,是極具創新意義的改革思路。教師引導學生耳聞目染,體驗文化韻味;借鑒改寫,打通文體壁壘;練筆創作,鍛造寫作功力;古為今用,轉化創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推動語文教學健康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 “非遺”? ?語文教學? ?說唱文學
語文教學改革是一個關系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大課題,“引導學生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并在與時俱進中發揚光大……是語文教育教學應該恒久堅守的人文主題”[1]。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更是任重而道遠,“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2](52-54),都是必須關注的語文核心素養。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構建高中語文教學的創新模式,如何引導學生汲取傳統文化的深厚營養,并且與語文教學實踐完美對接,以故為新,繼承發展,對于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把傳統說唱文學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起來,將是一條新穎的改革思路,對于傳承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說唱文學源遠流長,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色”[3](111-116)。先秦時期有瞽矇說唱、優孟衣冠,荀子的《成相篇》具有開創性;唐代有俗講、變文,宋代有講史、小說、說經、鼓子詞,金代有諸宮調,元明有詞話,明清有彈詞、鼓詞、寶卷、子弟書、木魚歌、蓮花落、道情、小曲等,豐富多彩。說唱文學通俗易懂,形式靈活,韻散相間,說唱兼行,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唐代俗講借講佛經故事來勸善。變文說唱流行一時,城市鄉村都有表演、勸善娛樂的功能。明代成化刊本說唱詞話講述包公故事,蘊含勸善懲惡的思想。彈詞多唱兒女情長、家庭瑣事,篇幅較長,受到足不出戶的家庭婦女的喜愛。鼓詞多唱金戈鐵馬、英雄征戰傳奇故事,豪放陽剛,攝人心魄。這些生動活潑小的說唱文學形式若能在語文教學中得到精彩呈現,必然會取得既新奇又有益的效果。
一、耳聞目染,體驗文化韻味
聽和看是攝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互聯網的海量資源,手機的強大功能,為說唱文學融入語文教學提供了便捷的科技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文化部門或“非遺”保護部門的網絡資源,安排學生收看收聽彈詞、鼓詞表演,了解這些說唱文學的歷史源流、表演特點、主要內容和藝術趣味等,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堅定文化自信。揚州彈詞《悠悠運河柳》創意新穎,展現運河兩岸的風情民俗。溫州鼓詞《洪水無情人有情》講述溫州人民及海外同胞捐款捐物以救災的動人事跡。《白蛇寶卷》演繹感人的愛情、癡情、親情,令人慨嘆萬千。山西柳林的秧歌、鼓書、道情等,宣傳地方文化,展示傳統藝術,文化與旅游融為一體。“語文課程傳承傳統文化不僅是單獨地傳承傳統文化這一問題,還應在語文課程的實用目標與文化目標的關系域中深入把握”[4](53-57),學生通過觀賞說唱文學,體驗濃厚的文化氣息,品味獨特的語言特色,增強傳承優秀文化的信心。
從思想內容方面來看,說唱文學可為語文教學提供豐富的文化滋養。道德模范的光輝事跡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傳播,比如可把這些故事改編成河南墜子、河洛大鼓等說唱文學形式,接地氣,受歡迎,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材料。長沙彈詞的表演藝術備受熱捧,演出不斷,內容豐富,合理選擇相關曲目,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熏陶,補充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感情。老舍指出:“鼓詞、相聲、評書、琴書等曲藝形式有不少智慧,民間藝人世界暗藏有生命力的東西。”[5]顯示出鮮明的中國氣派,若與語文教學水乳交融,則可以借助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對學生的道德情操產生積極影響。
從藝術方面來看,說唱文學最明顯的風格是通俗易懂,雖土得掉“渣”,但有趣有味。如清代車王府藏鼓詞《西游記》,改自小說,屢出新意,“改編與創新的基本原則是世俗化、生活化、趣味化,即盡量貼近老百姓的生活世界”[6](165-172)。北京鼓詞《封神榜》的基本情節與小說相似,但思想內蘊更加靠近普通民眾,更加體現現實主義精神,更加符合草根階層的審美口味。河南墜子歷史悠久,傳統深厚,風格鮮明,高亢質樸,人物形象突出,善惡分明,唱腔豐富,變化多端,主要流傳于河南、山東、安徽、北京、天津等地。評書藝術只說不唱,感染力極強。單田芳先生是舉世公認的評書大師,他善說、會演、能評、擅學,繪聲繪色,令人身臨其境。他所說的100多部書至今仍然流行于網絡、廣播、電視、微信公眾號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根據授課內容,運用說唱文學材料及技巧,編一套鼓詞,唱一出墜子,演一段評書,肯定會使學生耳目一新、口碑爆棚。而文化和旅游部出臺的《曲藝傳承發展計劃》為說唱文學進入校園提供了政策支持,如何操作運轉值得研究并實施。
二、借鑒改寫,打通文體壁壘
中國傳統文學樣式極其豐富,如詩歌、小說、戲劇、散文、詞等,《昭明文選》收錄的作品類別有數十種之多,如賦、詩、騷、七、詔、冊、令、教、文、表等。就時代而言,楚騷、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均為代表性文學。文學體裁之間的界限是可以打通的,如唐代詩歌達于鼎盛,后人無法超越,宋人先是學習借鑒,隨后以文為詩、以才學為詩、以文字為詩,亦獨具面目。蘇軾以詩為詞,辛棄疾以文為詞,打破文體之間的壁壘,融通無礙,蔚為大觀。在語文教學中說唱文學與其他文學樣式之間如何打通,值得探討。
(一)文體轉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把其他文體改寫成說唱文學。說唱文學流暢利落,易讀易記,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里收錄了《花名歌》,俗不傷雅,韻味盎然。“文本改寫出新意,課堂表演添興趣”[7](34-37),學過《竇娥冤》,可以鼓勵學生將其改寫成彈詞并演唱,既有助于理解戲劇的藝術風格,又有助于體味戲劇與說唱文學的區別與聯系。教完《孔雀東南飛》,可以指導學生將它的五言句式擴展成七言詩贊并表演,溫故而知新。講授過《大衛·科波菲爾》,可以引導學生將其改編成評書并演說,體味中外文化的差異與溝通。教師如果采取這些措施,勢必能夠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亦隨之活躍、精彩。
(二)舊瓶新酒。仿寫是練習寫作的必由之路。李白曾經三擬《文選》,杜甫廣泛學習前代詩歌而集其大成,韓愈對《尚書》《春秋》《左傳》《詩經》等經典反復揣摩進而形成猖狂恣肆的文風。創新來自模仿,模仿是創新的必要步驟。在2018年中國曲藝牡丹獎的評選中,中篇彈詞《焦裕祿》奪得桂冠,其他如京韻大鼓、天津時調、揚州清曲及四川清音等說唱文學形式相繼登臺,贏得觀眾稱贊。蘇州宣卷近年來受到文化部門的重視,得到傳承保護,繼承基礎上的創新之作層出不窮。紹興宣卷《哭筍救母》有改寫有仿寫,其中清廉文化因素被挖掘、創新、宣傳,古為今用,創造轉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說唱文學的語言、結構、技巧等都可以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仿寫彈詞開篇,作為演講稿的開頭,比賽效果自會不凡;仿寫鼓詞片段,贊美身邊的好人好事,演出必當奪人眼球;仿寫河南墜子,講述學校生活的趣味鏡頭,當會使人相視而笑。教師指導學生仿寫說唱文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練筆創作,鍛造寫作功力
單純的模仿如幼童學步,一旦融會貫通,則可以嘗試自由抒寫。在宋代詞人群體中,周邦彥可謂集大成者。他寫詞,融匯了溫庭筠的秾麗,融合了韋莊的清艷,借鑒了馮延巳的纏綿,吸收了李后主的深婉,汲取了晏殊的蘊藉,發展了柳永的鋪敘手法,終于造就了富艷精工的個人風格,成為詞家正宗。“隨著新課程改革在我國的深入推進,新課改強調語文教學對傳統文化的融入引起我國高中語文教師的注意,高中語文教師要積極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思想道德素養”[8](135-136),需要重視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重視說唱文學寫作的思想性。傳統說唱文學具有寓教于樂的功能,運用俚俗的語言講述市井凡人喜聞樂見的故事,娛樂與勸善并舉。魯迅先生曾經指出:“俗文之興,當由二端,一為娛心,一為勸善,而尤以勸善為大宗。”[9](115)俗文即包括宋元話本在內的各類說唱文學,勸善懲惡為其旨歸,即在其中表彰符合當時倫理道德規范的人物事跡,以教化世人棄惡向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鑒這一傳統,鼓勵學生借助說唱文學的形式謳歌正面人物,贊美積極事跡,傳播正能量。比如,在學習了古代著名作家作品之后,可以用創作彈詞開篇,講述作家生平,概括作品內容,評論作品藝術,形式多樣,生動靈活,在創新的同時,有利于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寫作能力,一舉多得;在教學了近現代小說作品之后,可以借鼓詞的形式續寫,聯系實際生活,設想主人公在當代社會的奇遇,歌頌偉大的時代。在學習了外國文學作品之后,可以用說唱文學的形式復述情節,品味中西文化的意味差異,創造令人驚異的另類“畫風”,堅守文化自信的同時,體會文化的交流互動。
(二)重視說唱文學寫作的藝術性。說唱文學品種豐富,各具風格。彈詞柔,鼓詞剛,小曲輕快,評書形象,如此等等,多彩繽紛。歌頌英雄人物、正面典型,可采用鼓詞的形式,慷慨激昂,情緒高亢,思想性與藝術性達于統一;講述生活趣事、校園一角,可采用小曲的形式,短小精悍,生動有趣;敘述國家大事、重大工程,可以采取評書的形式,大氣磅礴,音韻鏗鏘,宏大敘事與厚重思想有機融合。學生通過練習,可以思考雅文學與俗文學的對立、交融,理解文學源于生活的理論思考,提高創意寫作的實戰能力。因此,說唱文學融入語文教學,“將有益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益于語文在學生整個人生中‘奠基作用的完整實現”[10](36-38)。
總之,說唱文學與正統詩文相比,更加通俗明快,接受范圍更加廣泛,與正統詩文可以多維互動,共同促進教學的良性發展。剔除說唱文學的糟粕,發掘積極價值,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目標,探索構建獨特的語文教學形式,推進語文教學健康發展,無疑是新時代語文教學改革的積極思路。
參考文獻:
[1]陳鵬,靳曉燕,姚曉丹.營造奮斗情境? ?厚植家國情懷[N].光明日報,2019-6-8(7).
[2]貢如云,馮為民.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及培育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05).
[3]方光耀.特色與民族音樂文化[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0(6).
[4]溫小軍.語文課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三個必要追問[J].教育科學研究,2019(06).
[5]孫郁.于阡陌野徑開辟文學新境(高峰之路)——紀念老舍誕辰120周年[N].人民日報,2019-1-29(20).
[6]紀德君.古代小說經典的民間重構——清代車王府鼓詞《西游記》論略[J].學術研究,2016(04).
[7]楊成海.文本改寫出新意,課堂表演添興趣[J].貴州教育,2014(14).
[8]楊新洪.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9(30).
[9]魯迅.魯迅全集·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0]王澤龍.語文課程中曲藝文學的缺位與缺撼[J].教學與管理,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