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浩 楊 瑤
(湖南工業大學,湖南株洲 412007)
近年來我國的聲樂教學伴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聲樂課堂上對于歌曲選擇的范圍也在逐漸增加。[無論是經過幾千年沉淀下來的民族歌曲,還是近代以來諸多作曲家創作的合唱歌曲、校園歌曲或是軍隊歌曲,對青年人愛國主義的培養、民族精神與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和強化、國防意識的升華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也正是在“立德樹人”的視角下高校聲樂教學的價值所在。
愛國主義的培養和學習是高校聲樂教學的靈魂和主線,高校聲樂教育應自始至終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發愛國主義熱情作為重點。黨中央在《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指出:“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而聲樂教育以它潛移默化的方式,在愛國主義精神培育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豐富多彩的民族歌曲、近代以來創作的諸多合唱歌曲或是校園歌曲,愛國主義情愫始終貫穿其中。
1.民族民間音樂中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源遠流長,浩如煙海,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以民族、民間音樂為素材,結合西洋作曲技法,創造出具有我國本民族精神及藝術特色的聲樂作品。民族歌曲具有民族特性,是愛國主義中重要的一部分,對愛國主義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教育作用。我國有著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語言以及風俗習慣,因而我國的民族音樂有著豐富多彩的形式和內容。如湖南民歌《洗菜心》中膾炙人口的湖南小調、襯詞的使用,形象地描繪出一個直爽的湖南妹子。山西民歌《繡荷包》以同頭換尾的創作方式,表達出女子對于愛人的深切期盼之情。內蒙古古民歌《城墻上跑馬》悠遠的旋律飽含了在外的青年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這些鄉音、鄉情撥動著藝術的心弦,激發了愛民族、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合唱歌曲中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合唱藝術作為聲樂表達的重要形式之一,常用來詮釋那些不能忘記的歷史或現實題材。在《義勇軍進行曲》中,那種情緒激昂、催人奮發圖強的勵志精神,更是喚醒了無數民眾,激勵了無數熱血男兒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還有《長征組歌》《歌唱祖國》《祖國頌》等等,這一系列愛國主義歌曲,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愛國人士。另外還有冼星海所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組曲、賀綠汀的《游擊隊之歌》等。合唱藝術以它大氣磅礴的音樂特點,既鼓舞和激勵了當代大學生,同時,作為弘揚愛國主義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也教育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這些愛國主義合唱歌曲,以它鏗鏘的旋律、壯美的歌詞,加上合唱藝術的組織形式,將時刻感召著青年一代,激勵其奮發有為、積極向上。可以說,合唱這種大眾化的音樂形式對我們在聲樂教學中實施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3.校園歌曲中愛國主義精神的激發。校園作為做好學校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承擔了育人的重大責任。校園歌曲是育人軟環境的構成部分,它對于正在形成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青年學生有著深刻影響,尤其是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更是深刻而有效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臺灣校園歌曲以及香港的校園名曲曾使一代青年學子無限感懷祖國的深情與偉大。例如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在八十年代的大陸校園內外,激起了億萬中華兒女的愛國真情,直到現在都還是炎黃子孫心中最動人心魄的愛國頌歌;還有《外婆的澎湖灣》《鼓浪嶼之歌》等等,也是膾炙人口、抒發兩岸同胞的愛國思鄉之情,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情。
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身的民族精神和氣概,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而是經過悠久的歷史沉淀、長久的歲月打磨積累而成的。作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民族精神體現了一個民族的底蘊,更是一個民族在歷史的進程中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獨特氣質。“一個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民族精神狀態的振奮與否,更是一個民族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聲樂教學對于民族精神的培養和提升,起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1.軍樂與民族精神息息相關。任何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成果和音樂活動,一定意義上講都是民族精神的某種表現形式。軍樂是創作音樂中的一種,其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并不是只代表軍隊。更是反映了整個國家、民族的精神和氣質。而民族精神又具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基于這一點,我們說軍樂中所體現出來的就是整個國家的民族精神與氣質,代表民族的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如電視劇《亮劍》的主題曲《中國軍魂》是一首經典的軍隊歌曲,具有典型的進行曲節奏,沉穩中帶有一點悲壯的小調很好地展現了中國軍隊高尚的靈魂。樂曲以高昂的沖鋒號的吹奏開始,將情景帶入了戰火紛飛的戰場。男聲合唱團鏗鏘有力的演唱為歌曲道出了每一個軍人視死如歸的決心,整齊的管樂伴奏回蕩在無窮高遠的長空,我們仿佛看到戰場之上槍林彈雨和中國堅定的眼神,為身后開出了一條條康莊大道。樂曲中可以強烈感受到中國軍隊“壯士一去不復返”的大無畏精神和“就讓鮮血染紅最美的花”的犧牲精神。可以說,《中國軍魂》中的“魂”,其中所包含的用不言敗的拼搏精神就是中國軍隊乃至中華民族的精神!
2.民族音樂與民族精神相輔相成。自鴉片戰爭以后,無數的作曲家們以不計其數的音樂作品發出人們心中保衛祖國的喊聲,創作出了屬于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音樂,這些音樂則弘揚和培育了屬于我們自己的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民族音樂總是能激起人民大眾內心對于民族和國家的熱愛,激發民族的凝聚力和拼搏精神。如“五四”愛國運動時期的《五四紀念愛國歌》,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的《國民革命歌》,抗日戰爭時期的《游擊隊之歌》《黃河大合唱》等,都是每一個歷史時期中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歌聲。其中《黃河大合唱》組曲的第二樂章《黃河頌》敘述了黃河的源遠流長、曲折宛轉,象征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廣袤的土地,還表現了我們民族性格的一個側面:寬宏、博大而自尊。“啊,黃河!你是我們民族的搖籃!”以激情的甩腔,熱情激昂地頌揚了我們的民族氣概。當我們欣賞歌曲《滿江紅》時,也無不為其壯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所震撼。這些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既有人民群眾的內心獨白,也有民族的堅強意志,這種民族精神更表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無疑,聲樂歌曲中的民族音樂對激發人民大眾的民族精神發揮了巨大作用的。
軍旅歌曲是軍人生活的寫照,也是軍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伙伴。軍旅歌曲中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國防精神。我們在聲樂學習中,演唱軍旅歌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國近代誕生了許多優質的軍旅歌曲,其中絕大部分是當代高校聲樂教師在教學中的必選曲目,使得青年學生的國防意識在聲樂教學中自然而然地升華與凝練。我國的軍旅歌曲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的爆發掀開了軍旅歌曲的第一頁,也是我們指的紅軍歌曲階段。期間所廣為流傳的《八一起義》,是我國誕生的第一首軍旅歌曲。紅軍時期還誕生了如《三大紀律 八項注意》《八月桂花遍地開》等大量膾炙人口的歌曲作品。抗日戰爭時期,是軍旅歌曲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我黨在革命圣地延安領導了著名的“抗日救亡歌曲運動”,產生了《在太行山上》《游擊隊之歌》等佳作名篇,在軍旅歌曲史和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同時涌現了冼星海、聶耳、賀綠汀、任光等著名音樂家。在解放戰爭時期,也是我國軍旅歌曲發展的第三階段,期間產生了《勝利進行曲》《起來,窮人們》《訴苦復仇》等優秀作品,同時也成為那個時期人民解放軍的真實寫照。新中國成立后1949—1977年屬于我國軍旅歌曲發展的第四階段,軍旅歌曲的創作也迎來了繁榮時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其中代表作有《中國人民志愿軍歌》《我是一個兵》《在燦爛的陽光下》等等。1978年至今為軍旅歌曲發展的第五階段,是也軍旅歌曲發展的創新期,此時軍旅歌曲無論是在體裁、作曲手法等方面都有所創新。其代表作有《聽黨指揮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的祖國》《軍港之夜》等。從我國軍旅歌曲發展的五個重要時期來看,每個時期都有其鮮明的特點,這都是基于當下的歷史背景所形成的。每一首優秀作品都深入人心,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同時,這也對當代中國大學生增強國防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軍旅歌曲的出現,不僅激發了軍隊和民眾的愛國熱情,強化和鞏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喚起了一代代人們的英勇奮斗,更是讓處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學生的國防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如今社會發展十分迅速,對教育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不再只是簡單地關注考試成績,更要求高校做到立德樹人,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聲樂教師通過愛國歌曲、民族歌曲、軍旅歌曲等的教學,對學生愛國主義的培養、民族精神的強化和國防意識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也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發生思想的碰撞。當然,聲樂教學在立德樹人工作的展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具備的價值還遠不止如此。因此,高校聲樂教師應注重在歌曲教學中滲透德育,以進一步提高校聲樂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具有良好音樂修養的品學雙優的時代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