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基礎教育正在邁入核心素養的新時代。核心素養是貫穿新課程標準的一條主線,也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與方向。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一場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變革正在全面展開。聚焦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和學科教育才能找到改革與創新的方向和動力,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領會與實施是歷史教師需要具備的關鍵能力之一。但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未能得到有效落實,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正確、有效的引導,使學生掌握必備歷史知識的同時,發展自身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歷史學科;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2-0014-02
引 言
教育工作者應清楚地認識到,在新課程改革中應更注重課程的實用、多樣、有彈性及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出正是基于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從中觀層面深入解決“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歷史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五方面核心素養系統地概括了學生在歷史課程中所應發展的能力與品質。以往的高中歷史教學只是通過三維目標對學生提出應該達到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方面的要求,而對歷史素養方面缺乏專業、具體的評價,導致教師和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目標不清晰、方向不明確,阻礙了歷史教學效果的提升。如今,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出解決了這一難題。
一、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并未理解歷史核心素養
一些歷史教師并未透徹理解核心素養的概念,在教學時出現了兩個比較嚴重的誤區,一個是核心素養的目標化,另一個是核心素養的功利化。這兩個誤區大大降低了核心素養的使用價值,導致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無法得到有效培養。因此,教師必須通過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二)“碎片化”教學割裂了歷史的整體性
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碎片化”教學現象,這種“碎片化”教學導致學生的學習支離破碎,從而阻礙了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學生能力的整體發展,也嚴重影響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如何按照《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要求,消除教學“碎片化”現象是教師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1]。
(三)教學方式單一、陳舊,導致學生缺乏興趣
大多數歷史教師仍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不用考慮學什么、為什么,只需要認真聽講,抄寫筆記。教師多是照本宣科,缺乏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導致學生只能學到表面的知識,學習興趣低下,同時教師也缺乏教學技巧,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四)歷史教學內容總量多,存在難度
部編版教材試行后,歷史教學內容總量有增大的傾向,上、下兩冊必修課本增加了許多學習要點。此外,歷史教學內容的難度問題也比較突出。出現這一問題的關鍵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初、高中歷史的銜接問題,初中歷史學習未能為學生高中歷史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是因為一些高中歷史教師自身素養不高,學校未設立相應的教師專業培養機制,導致歷史教學難度增大。
(五)評價方式仍以紙筆測驗和關注結果為主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程由重結果向重結果、更重過程轉變,但現行的應試教育仍是阻礙教學方式轉變的重要原因,考試壓力導致教師難以花費精力實行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例如,學生排演歷史劇的活動難以常態化實施,教師需要在前期做很多準備,缺乏充足的時間。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作為一門人文社會學科,歷史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歷史學的社會功能有三個方面,其中認識功能是基礎,教育功能是核心,借鑒功能是目的。學生借助歷史的“鏡子”能更好地出現現實問題,這也是“習史使人明智”的意義所在。應對教育終身化的教育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是為了讓學生在未來的歷史學習中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當今,歷史課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途徑,因此學生必須通過高中歷史學習開闊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這樣,當學生畢業后,以往歷史學習獲得的能力、品質和價值觀將使學生終身受用。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是非常必要的。
三、應對現狀,高中歷史課堂改進措施
當前,歷史課堂存在一些亟須改變的地方,筆者針對歷史課堂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了一些改進策略,以期使歷史課堂生動、有趣、高效。
(一)制訂科學、明確、有層次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對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對整個課堂有導向作用,還可以監控教學過程、反饋教學結果。因此,教師必須制訂科學的教學目標,以確保歷史課堂的方向正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要想制訂正確的教學目標,首先,教師應改正目標的指向性錯誤,由教師的行為目標代替學生的行為目標,在表達上應多采用使動用法。例如,在教學“鄭和下西洋”這一課時,在家國情懷方面要達到的目標是通過鄭和下西洋體現當時我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水平,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其次,增強教學目標的可測量性。教師要使學習結果清晰明確、可觀察。例如,教師可通過讓學生寫歷史小論文,考查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和家國情懷,這樣可以改變歷史課堂教師“滿堂灌”、學生無動于衷的現狀。最后,教師應避免核心素養五個方面機械地分離。新課程改革下的核心素養是一個整體,反映了不同方面的培養要求,它們之間具有交互作用,是相伴相長的,剝離任何一方面考查另一方面都是不科學的。因此,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防止僵化地套用。
(二)歷史教師作為教育者應加強自身學習
歷史教師應具備廣博的文化素養和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但當前的歷史課堂上,一些教師缺乏應有的文化素養。信息社會,高中生能夠通過網絡了解很多知識點。因此,針對一些需要記憶的知識點,歷史教師如果照本宣科地灌輸給學生,將消磨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因此,歷史教師應廣泛閱讀,加強學習,充分備課,挖掘歷史知識的內涵。例如,統編版教材中將戰爭史作為必修課程,學生在學習戰爭史時往往持有一定的“看戲”心態,教師如果只從知識層面進行教學,無法使學生真正理解相關知識。因此,教師不僅要關注發生戰爭的國家,更要關注人性文明,為“失魂”的戰爭史找回靈魂。歷史是能擔負起課程思政責任的學科,歷史教師就應擔當起歷史責任。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信念系統,當前歷史課堂上家國情懷的培養往往以說教為主,難以使學生信服,教師應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影響學生的思想取向和行為選擇,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和歷史觀。
(三)根據教學內容,有效設計教學過程
2019年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在六省市率先使用,如何利用統編版教材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了一線教師關注的熱點。統編版高中教材不再使用模塊化的編排方式,而是按照通史的編排方式,將教材分為中外歷史分編,內容多敘述簡略。針對教材的實際情況,遵循“合理整合教學內容”的教學要求,教師應采用較為合理的方式,突出本課時的關鍵內容[2]。
在講授新的一課時,首先,教師要理清本課中各子目間的邏輯關系;其次,對內容取舍進行考慮,統編版教材內容龐雜,有的地方又過于簡略,因此,在重大歷史事件的教學中,教師不必一一講述初中歷史教材中已陳述的基本史實;最后,對關鍵內容進行主要說明。例如,在講授辛亥革命時,這一課涉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這三個子目是層層遞進的。因此,這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立過程中多方力量的較量,教師可利用思維導圖或表格,對多方因素進行一一分析,使學生透徹理解關鍵內容。另外,課文中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的表述較為簡略,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其積極意義和局限性兩方面進行解讀,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使學生在評價歷史事件時能有立足時代多維度解釋歷史的能力。
(四)創新評價方式,多元評價學生,促進核心素養發展
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發展為主,關注學生本身。而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核心點就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將評價貫穿歷史教學的全過程。《課程標準》中有對核心素養的具體表述和學業質量水平的分層表述,教師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不再將考試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通過多元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創新課堂評價模式,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進行跟蹤評價;改變過去單一的評價標準,著眼核心素養的發展,關注學生發展的連貫性,而不是側重某一時間點內學生達成的目標。
結? ? 語
總之,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加深自身對核心素養的理解,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創新教學方式,完善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從而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超.從“碎片化”到“整體化”:基于高中歷史整體化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歷史教學問題,2020(06):146-150.
[2]劉曉兵.探索統編高中歷史教材教學的新樣態[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02):25-26,44.
作者簡介:董穎(1996.12—),女,山東泰安人,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