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高中階段的重點學科,高中生物注重培養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實施生活化教學,打破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責任意識,讓學生認識到實際生活與生物知識之間的聯系。對此,本文探究了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以期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2-0018-02
引 言
生活作為知識發源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實施生活化教學,使課堂與生活有機融合,讓學生從課堂進入生活,在生活中發現知識,并靈活運用知識,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高中生物作為高中階段的重點學科,其教學的根本目標是讓學生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因此,高中生物教學應貼近生活,使生物知識回歸生活,加強生物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拓展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深度。
一、關注生活化實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生物作為一門具有生活氣息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學科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探究性活動中完成生活化實踐,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受到生物學的魅力,從而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知識[1]。
例如,在教學“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這一知識點時,教師設計生活化教學活動,提出問題:“細胞中的糖類功能是什么?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肥胖?”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走出教室,展開社會調查,以問卷的方式設置問題,制作統計表格,對其中的關聯性內容進行分析,結合數據分析糖類事物與肥胖的關系。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層挖掘,讓學生從糖的種類的角度出發,思考生活中的單糖、二糖及多糖。在情景化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與課堂內容產生共鳴,在理解知識的同時,認識到糖類是生命活動的必要物質。教師讓學生結合自身的體驗,對脂肪細胞及生物體作用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快速抓住重點,提高課堂學習質量。
二、創設生活情境,促使學生理解知識
在傳統生物課堂教學中,多數教師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忽視師生互動,導致部分學生對高中生物學習喪失興趣,或者在課堂上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教師若想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就要將學生日常熟悉的內容引入課堂,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對生物知識進行深思,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記憶,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2]。
例如,在講解“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這一知識點時,植物對水的吸收作用在滲透反應下完成,為將該知識點以生活化方式呈現出來,教師引入生活中的相關案例,如腌制蘿卜:“在蘿卜絲中加入一定量的鹽,不加水的情況下,經過幾個小時的等待,容器中便會出現大量的水。”此時,教師提出問題:“容器中沒有水,產生水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對教學內容的探索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欲望更加強烈。教師在適當時機將課本知識滲透其中,讓學生關注空氣中的水分及植物細胞中的水分,從而解釋容器中出現大量水的原因。結合生活現象,學生對植物吸收水分的知識有了深刻認識。
三、利用生活化語言,提升課堂生動性
高中生物學科中有一些抽象的內容,學生難以見到相應的真實事物,因此無法對其有真實的感受,這會導致高中生物課堂趣味性不高。因此,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應利用生活化語言對知識進行描繪,拉近學生與生物知識的距離,使生物課堂教學變得生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3]。
例如,在教學“細胞的結構”一課時,細胞均以微米進行統計,這顯現出細胞的微小性,自宏觀角度展開分析,細胞是單獨的個體,完整的個體組成整體。對于微小的細胞,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語言進行描述,將學生所處的教室看作細胞膜,將課代表或班干部看作細胞器,教師則設定為細胞核,對班級整體進行管理,其他學生的作用是促進細胞組織正常運轉。教師利用生活化語言,使生物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理解更加生動、全面。
四、重視生活化導入,搭建知識學習橋梁
作為教學的首要環節,課堂導入關系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在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中,教師應選擇貼近生活的導入方法,使用詼諧的語言[4]。例如,在教學“遺傳”一課時,教師以詼諧的語言向學生提問:“大家都是中國人,為什么劉德華長得帥,而我卻長得很普通?”學生在聽到教師的言論后哄堂大笑,提高了課堂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導入生物史中的一些小故事,如“在昆蟲王國中,有一些昆蟲像竹節蟲一樣是隱身高手,它們并未在形體上模擬環境,而是在顏色上與環境保持一致,使天敵難以分辨。枯葉蝶便是具有變色能力的高手。枯葉蝶是如何變色及保護自身的呢?”作為理論性強的科目,生物課程內容具有抽象化特點,教師將生活化素材導入教學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集中注意力。
為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保持活躍的課堂氛圍,教師要將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生物學習體驗,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發現生物知識的應用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5]。學習知識的根本目標是服務生活,學生應完善知識體系,達成知識內化的目標。例如,在教授“發酵過程”一課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制作果酒或果醋,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發酵知識,達成豐富知識儲備的目標。
五、關注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落實,生物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其無法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在系統化的長期訓練中對生物知識有深刻的理解。目前,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并未完全落實核心素養,其主要原因在于高中生物知識較為抽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足。對此,高中生物教師應緊密結合學科核心素養創設生活化情境,在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授“環境污染的化學防治”一課時,教師可在課前指導學生收集周圍環境污染的圖片及視頻,在課堂上將其展示出來,并對其進行分析和評價,使學生明確感受到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環境污染,然后整合教學內容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對環境污染的處理方法進行深度思考。
六、開展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生命觀念
生命觀念作為高中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關鍵組成部分,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便是探索生命的過程。高中生物教師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更新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挖掘日常生活中有關生命的事件和現象,使抽象的生物知識具象化呈現,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識,樹立生命意識。
例如,在教授“蛋白質形成過程”一課時,由于學生對此類內容理解較為困難,教師可組織手拉手活動,將氨基酸比作人,脫水比作人拉手后出汗的情況,兩個人在拉手后成為“二肽”,“肽鍵數”便與脫水“分子數”等同,以此類推,讓學生表示“五肽”,從而幫助學生深度理解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促使學生樹立結構及功能的生命觀念。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引導學生探究生命,解釋客觀規律,審視事物發展,讓學生在類比、推理、歸納過程中整合生物知識,達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結? ? 語
高中生物知識與實際生活具有緊密聯系,教師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學習潛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目的的學習。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豐富學科內容,合理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苗傳波.新課改理念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0):293.
[2]王溯.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評價體系建設研究[J].科技風,2020(24):43-44.
[3]耿廣琴,謝曉蓉,劉雪松,等. MOOC和翻轉課堂相結合教學模式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17):57-59.
[4]黃冠華,何環,邵菊芳.微課堂在生物工程專業實驗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20(08):97-100.
[5]王麗,張亞娟.新形勢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緒論教學實踐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14):85-86.
作者簡介:陳晶晶(1982.5—),女,江蘇南通人,中學一級教師。